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茶道精神文化

日本茶道精神文化

日本茶道精神文化
日本茶道大概是喝饮料最复杂的方式了。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很难想象喝茶要有那么正式的仪式,要有那样多的礼法。

要进行一次
日本茶会,一座合乎规矩的花园别墅是不可少的,参加茶会,你能
吃到三碗米饭、一碗锅巴泡饭、一盘凉拌菜、两个炖肉丸子、三段
烤鱼、一堆腌萝卜块、一些咸菜、几个蘑菇、少许海味、三碗大酱
汤和一碗清汤、一道甜点、还有二两清酒,然后你还可以去参观花园,并且特意去厕所看看,但绝对不能在厕所里解决个人问题。


些活动要花去你四小时的时间,而整个茶会里你喝到了两次约一百
毫升茶水,你一生也不会喝到比这更难喝的东西了。

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箸放置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
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个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现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来个流派。

十六世纪前的日本茶
道还要繁琐得多,现代茶道是经过千利休删繁就简的改革才成为现
在的样子。

茶叶由遣唐使传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学习中国大陆文明的时期,茶是舶来品,珍贵且新奇,喝茶是时髦行为,而请人喝茶无异于摆阔。

贵族家里有几斤茶叶,那是身份财富的象征。

泊来的茶叶经过
长途运输,味道难以保证,数量又有限,茶会的重点自然也就转到
大吃大喝的宴会上去了。

日本贵族的饮食以生冷油腻为主,净是生
鱼刺块(就是大块生肉,后来多切几刀就改叫刺身),茶能化油,为
宴会后的消食佳品。

以后宋代点茶法传入,点出的茶水又太浓,空
腹喝会很刺激胃粘膜,所以喝茶与吃炖肉倒也相得益彰。

千利休发
明了传饮法,就是一碗茶端上来,不管有多少人,都必须从碗的同
一位置喝茶,传到最后一人要正好喝完。

这种喝法令与会的武士们
有些歃血为盟的感觉,而量的掌握尤为重要,武士都很重视尊严,
座位靠后的人喝不到,难免械斗,或者至少切腹,血溅当场。

九世纪后期,日本停派遣唐使。

这时官方单向的学习停止,民间双向的交流开始。

日本的岛国文明不同于中国的大陆文明。

中国地
大人多,物产丰饶,自然有无数发明,也经得起浪费,而日本弹丸
小岛,不能首创,亦无资源,就必须把学来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必
须举一而反三。

所以九世纪后日本虽然还在学习中国的新文明,却
也开始加上自己的特色。

现在我们看日本的传统建筑,觉出与中原
不同,却也说不上差别何在,大约室町时代的日本人看这些建筑,
就和北京人看西客站差不多。

同样,面对一种食物,中国人想到的,往往是怎样吃,从而满足身心,而日本人想的,却是怎样由此而提
升自身,故尔茶在中国可以是工夫茶可以是三泡台总是饮料,在日
本却成了禅茶一体的茶道。

如果不是村田珠光到千利休,把禅的内涵引入茶道,那么今天流传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道,席间的茶水也早被可乐代替了。

日本人
选择茶来赋予特殊意义,几乎就是因为它难喝。

只要理解了禅,就
不难理解日本茶道。

甚至可以说,不难理解整个远东文明。

所以茶道里禅的内涵,不在于什么“直心就是禅”,什么“喝茶去”,而是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定规不再令饮茶者
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会了茶的真谛,才能喝到一杯好茶。

繁复而熟练的礼法是为了使人超然物外,浓如
苦药的茶汤正如人生,别出心裁的插花显示有限的生命背后人类生
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语告诉人处处是真理。

日本茶道,是用
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
的那些人生的经验,需要饮茶者用生命的一段时光来领悟。

煮水
炉:位于地板里的火炉,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风炉: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炉,功能与炉相同;用于五月至十月之
间气温较高的季节。

柄杓:竹制的水杓,用来取出釜中的热水;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
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盖置:用来放置釜盖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属、陶瓷、竹等各种材质;用于炉与用于风炉的盖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备用水的储水器皿,有盖。

建水:废水的储水器皿。

茶罐
枣:薄茶用的茶罐。

茶入:浓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来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从茶罐(枣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饮茶所用的器皿。

乐茶碗:以乐烧(手捏成型低温烧制)制成的茶碗。

茶筅:圆筒竹刷,乃是将竹切成细刷状所制成。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

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
化艺术活动。

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通过茶会,学习茶礼,它还可
以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正如桑田中亲说的:
“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
的规范和理想。

”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

剖析利休茶道精神,
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

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追
求“佗”的审美意识,他们渴望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块僻静的处所,
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神上的安逸。

而此时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这种审美意识引进“茶汤”中来,
使“清寂”之美得到广泛的传播。

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佗”有“幽寂”、“闲寂”的含义。

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
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


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

而“和敬”这一伦理观念,是唐物占有热时期中衍生的道德观念。

自镰仓时代以来,大量唐物宋品运销日本。

特别是茶具、艺术品,
更受到日本人的青睐,茶会也以有唐宋茶具而显得上档次。

但也因
此出现了豪奢之风,一味崇尚唐物,轻视倭物茶会。

而热心于茶道
艺术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人,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认为本国产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朴素、清寂之美。

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
情操的修养。

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
选择。

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

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和、敬”的
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