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卫生学院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编制

公共卫生学院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编制

中南大学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卫生综合》考试大纲本考试大纲由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12年7月7日通过。

I.考试性质卫生综合考试是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一门入学专业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及卫生学(包括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内容)等3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其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和卫生学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II.考查目标卫生综合考试涵盖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的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和卫生学等3门专业课程。

要求考生:(1)准确地掌握该三门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熟悉职业环境、自然环境和食品中主要的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因素、对健康损害的特点及识别、评价、预防和控制这些危害的原则和方法。

(3)能灵活运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4)掌握各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设计原理,实施及质量控制原则与资料分析方法,以解决疾病预防控制中的实际问题。

(5) 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熟悉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的基本含义,疾病监测的定义和应用。

(6) 掌握卫生统计工作的四个基本步骤、变量类型、统计学中常用的总体、样本、概率等基本概念。

(7) 掌握不同类型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方法,并能理解各统计参数的实际意义。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卫生综合》代码353本试卷满分为30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流行病学 30%卫生统计学 30%卫生学 40%Ⅳ.试卷题型结构1)《卫生综合》代码353名词解释 70分(14小题,每小题5分)单项选择题 50分(25小题,每小题2分)简答题 120分(6小题,每小题20分)分析计算题60分(3小题,每小题20分)Ⅴ.考查内容一、卫生学本部分大纲根据仲来福主编《卫生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

(一)绪论1. 卫生学的概念、研究对象、范围、任务。

2. 健康的定义、内容、影响健康因素。

3.卫生工作战略目标与三级预防策略。

(二)人类与环境1.人类的环境环境的定义和构成;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食物链与生物放大作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⑴环境污染、公害及其公害病的基本概念;我国的环境卫生问题。

⑵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进入人体的途径、吸收、分布、代谢、贮存和排泄。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影响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程度的因素;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

衡量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

3.环境污染的防治组织措施、规划措施和技术措施。

(三)生活环境和健康1.空气⑴空气的理化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大气污染的来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氮氧化物、颗粒物、光化学烟雾、多环芳烃及其对大气常见的污染物,如SO2健康的影响。

⑵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室内空气污染的卫生评价。

⑶空气污染的预防措施。

2.水⑴水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卫生要求和标准。

水污染的来源;水的生物和化学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⑵水源选择及其卫生要求。

水的净化和消毒的原理、常用的净化剂和消毒剂;有效氯、余氯、加氯量的概念。

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

其他消毒,如煮沸消毒、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和碘消毒。

3.地质环境和土壤⑴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概念及其特点。

⑵地方性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国的流行概况及其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防制措施。

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的发病情况及主要临床表现。

⑶常见土壤污染的来源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四)食物与健康1.营养素和能量⑴营养素的生理需要量,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食物蛋白质的营养学评价、参考摄入量和来源。

脂类的主要生理功能、参考摄入量和来源。

糖类的生理功能;膳食纤维的分类、来源及其生理作用;糖类的参考摄入量和来源。

人体对能量的需要、参考摄入量和来源。

⑵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钙、铁的吸收与利用、缺乏与过量、来源和参考摄入量;碘、锌、铜、硒的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来源和参考摄入量。

⑶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B族维生素、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的危害,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2.合理营养⑴合理营养和食物营养价值的基本概念;粮谷类、豆类、蔬菜、水果类、蛋、肉、禽、鱼、奶类的营养价值。

⑵营养调查包括的内容;膳食调查的方法、结果评价。

⑶膳食结构的基本概念、分类,一般人群膳食指南。

3.特殊人群的营养⑴孕期营养对妇女健康的影响;母体营养对胎儿与婴儿的影响;孕期的营养需要;乳母的营养需要。

⑵婴幼儿的营养需要;母乳喂养的优点,婴幼儿合理膳食原则。

⑶儿童的营养需要;青少年的营养需要;儿童青少年合理膳食原则。

⑷影响老年人营养状况的因素;老年人营养需要;老年人合理膳食原则。

4.营养与疾病⑴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预防。

⑵肥胖的发病原因,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及其防治。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原则。

痛风饮食的治疗原则。

⑶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营养因素;膳食预防原则。

⑷肿瘤预防的膳食指导原则。

5.病人营养⑴病人营养工作的内容。

⑵医院膳食的分类;基本膳食、试验膳食、治疗膳食的适用对象。

⑶肠内、外营养的基本概念、禁忌症和并发症。

6.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⑴食源性疾病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⑵食物中毒的定义、特征与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河豚、麻痹性贝类中毒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含氰苷类食物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四季豆中毒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

砷化物中毒、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7.其他常见的食品卫生问题⑴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与特性、毒性和预防措施。

⑵ N-亚硝基化合物的结构与特性、食物来源、毒性和预防措施。

⑶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使用原则和卫生问题。

防腐剂、抗氧化剂、护色剂、甜味剂、增味剂和着色剂的定义。

⑷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安全问题和安全评价。

(五)职业环境与健康1.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⑴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和分类。

⑵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条件;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的概念;职业病的特点、诊断原则和依据;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

常见的几种职业禁忌症。

职业健康监护和健康教育。

2.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⑴铅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毒理作用机制;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解毒药物及其机理。

⑵汞的理化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常见接触机会和毒理;慢性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解毒药物及其机理。

急性中毒的原因和临床表现。

⑶苯的理化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苯的接触机会和毒理;急、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诊断和处理措施;急性中毒的原因和禁用的药物。

⑷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的理化特性、接触机会和进入途径;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的主要毒作用表现。

苯胺和三硝基甲苯的急、慢性中毒的毒作用机制、临床表现;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特殊解毒方法及其机制。

⑸常见刺激性气体的种类;影响刺激性气体对健康损害程度和部位的因素;刺激性气体中毒(包括肺水肿)的机制、临床表现;急性中毒的急救措施。

⑹常见窒息性气体的种类;窒息性气体的概念、理化特性和接触机会。

一氧化碳、硫化氢和氰化氢的中毒机制及其临床表现;急性中毒的急救和治疗措施(包括特效解毒的方法和机制)。

⑺农药的概念、分类及管理;农药中毒的预防。

有机磷酸酯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毒理,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⑻职业中毒的预防原则和具体措施。

3.生产性粉尘与职业性肺部疾患⑴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的概念。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及其分类,理化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对健康的影响。

我国尘肺的发病情况和防尘措施。

⑵矽尘的接触机会,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X线表现、诊断和常见并发症。

煤工尘肺的概念、病理改变。

硅酸盐肺概念,石棉肺的病理改变及X线表现特点;石棉的致癌性。

⑶棉尘病和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4.物理因素及其危害⑴高温作业的概念、类型及接触机会;高温条件下人体的散热方式;高温作业对健康的影响;高温所致中暑的分类、发病机理、急救和治疗。

防暑降温措施。

⑵噪声有关的基本概念,噪声对听觉器官的影响:听觉适应、听觉疲劳和噪声性耳聋。

噪声性耳聋的发病过程,早期听力损伤的特点及其可能机制。

影响噪声危害的因素;控制噪声危害的措施。

⑶振动有关的基本概念;手臂振动病及其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影响振动危害的因素。

控制振动危害的措施。

⑷射频辐射有关的基本概念,射频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射频辐射防护。

⑸电离辐射的概念、接触机会;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及其机制。

放射病的临床分型和表现。

影响电离辐射危害的因素;电离辐射防护。

二、流行病学本部分大纲根据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

(一)绪论1.流行病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我国流行病学的成就2.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定义的演变目前适合我国的流行病学的定义;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铨释流行病学的三个层次;流行病学工作深度的三个范畴;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任务;流行病学学科中的三大要素3.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基本原理;实际应用4.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分类:观察性研究或非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的种类,研究的定义及特点,三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验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观察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的区别;理论性研究,理论性研究的种类;5.流行病学的特征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6.流行病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和展望(二)疾病的分布1.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⑴率和比:率;比;比例;率、比和比例的正确使用⑵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感染率;续发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⑶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累积死亡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⑷残疾失能指标:病残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的定义及适用范围2.疾病流行的强度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散发;流行;爆发的定义3.疾病分布的形式⑴人群分布特征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宗教;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⑵时间分布特征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⑶地区分布特征疾病在不同国家及一个国家内各地区的分布;城乡分布;地区聚集性;地方性疾病⑷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二)描述性研究1.现况研究概念;现况研究的目的;现况研究的特点与种类2.研究的设计与实施⑴现况研究实施的步骤⑵确定研究的对象⑶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⑷确定收集资料的方法调查表编制;调查变量的规定;调查员⑸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与质量控制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几种偏倚选择偏倚;信息偏倚;防止产生偏倚的措施⑹现况研究的资料分析⑺现况研究的优缺点3.生态学研究⑴生态学研究的概念⑵生态学研究的目的⑶生态学研究的方法生态学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的定义及研究目的;资料分析方法⑷生态学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生态学谬误(三)队列研究1.概述⑴队列与队列研究的定义暴露;固定队列;动态人群⑵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目的⑶队列研究的类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定义及适用条件2.队列研究的实例3.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⑴确定研究因素⑵确定研究结局结局的定义及判定标准⑶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1)暴露人群的选择: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2)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3)暴露及对照人群的选择原则⑷确定队列大小影响队列大小四个参数:一般人群发病率、暴露人群发病率、显著性水平、把握度;样本计算公式;确定队列大小需考虑的问题:抽样方法、暴露与非暴露组的比例、失访率⑸资料收集与随访随访对象;随访方法;随访内容;观察终点和终止时间的确定4.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分析⑴基本整理表⑵人时的计算暴露人年的计算、动态人群的人年计算;寿命表发计算⑶率的计算与显著性检验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标化率、标化死亡比⑷效应的估计相对危险度(RR);RR 的95%可信限;率差(RD、特异危险度、超额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病因分值);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PAR%);剂量反应关系5.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⑴常见偏倚的种类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⑵常见偏倚的预防选择、失访、信息、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6.队列研究的优缺点(四)病例对照研究1.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2.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⑴病例与对照不匹配⑵病例与对照匹配频数匹配;个体匹配;匹配过头的概念⑶病例对照研究的衍生类型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病例-队列研究;病例交叉研究;单纯病倒研究;病例-时间-对照设计3.实例4.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⑴一般步骤⑵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提出假设;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对照形式;病例与对照的来源的选择;样本量的估计;获取研究因素的信息;资料的收5.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资料整理与分析⑴资料整理⑵数据的分析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不匹配不分层资料分析;不匹配分层资料分析;分级暴露资料分析;匹配资料的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