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解读】“考试大纲”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其中对“鉴赏评价”的要求有两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等级为D。

比较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总体上还是遵循“稳中有变”的原则,“稳”是前提,“变” 是微调。

1.题型题量稳定,分值各省延续。

绝大多数省市采用简答题的题型,设置两道小题,各省保持自己的特色。

2.试题选材来源依然是以唐宋诗词为主,但不拘于唐宋。

从这两年的试题情况看,唐宋诗词并没有减少的趋势,但从先秦到近代都在命题人的范围之内。

至于体裁,诗词曲都在被选之列。

诗歌鉴赏的出发点就是考查真实的鉴赏能力。

3.命题形式在稳定中更趋于灵活。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古代诗歌表达技巧:1. 修辞手法2. 表达方式3. 表现手法(包含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考的:比喻、对比、拟人、对偶。

常见的:借代、夸张、双关、互文、反复、设问、反问、铺排、通感。

1.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2. 对比(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对比,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

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对比与衬托】对比双方没有主次,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

衬托双方有主次,其主题表现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对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衬托(反衬)3.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此物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修辞手段。

作用: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4. 对偶:对偶,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方式。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高适《燕歌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5.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7. 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作用:增加内容含量,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8. 互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作用:内容上相互补充,行文简洁。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9. 反复:能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10. 设问:能提醒人们注意,弓I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11. 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12. 铺排(赋):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13. 通感: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行》“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二、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记叙A.描写:1. 正面描写②观察角度的变化。

远近、上下、俯仰等。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③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④白描。

不加修饰渲染,只是简单勾勒。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⑤虚写、实写,虚实结合。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⑥细节描写。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2. 侧面烘托(烘云托月)、对比①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陌上桑》)②对比: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梅尧臣《陶者》)B.抒情:1.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2•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一般情况下,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

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注意】以乐景写哀情。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②托物言志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狱中咏蝉》)“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三、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含修辞方法、表达方法及其他表现手法)1. 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拟人,对偶、夸张,借代,双关、互文、反复、设问、反问等。

2. 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记叙、议论)描写:形声色,观察角度的变化,动静结合,白描,细节描写,衬托,对比。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3. 常用技巧:① 情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② 正与侧: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③ 虚与实:虚写实写,虚实相生。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杜甫《绝句》)(郑思肖《画菊》)④动与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⑤抑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

⑥本事与寄托:借物咏怀、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咏怀、比喻象征、用典。

⑦联想与想象【考点精析】高考诗歌鉴赏类型考点一、意象类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考查意象的角度主要有:1、考查意象的内涵;2、考查意象的作用;3、考查意象的特点。

这些角度或单一考查或综合考查。

(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说一说这首诗中意象的特点。

3、诗人通过诗中某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感4、诗中某意象有什么作用5、分析某意象的内涵。

(二)分析思路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并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意象作用】1、营造气氛;2、设置背景或环境;3、塑造意境;4、奠定情感基调;5、借景抒情;6、衬托(人物性格、品质;以景衬境、以景衬情);7、诗歌线索。

【常见意象】一、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叙写别后的思念)1. 杨柳。

“柳”与“留”谐音,借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2. 长亭。

送别之所,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3. 南浦。

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二思乡类意象(思念家乡;牵挂亲人)、月亮。

1.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又有怀念故人之意。

2.莼羹鲈脍。

3.双鲤。

另:“捣衣”“砧声”。

4.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1. 梧桐。

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2.芭蕉。

表达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

3.流水。

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4. 猿猴。

借猿啼表达悲伤之情。

5. 杜鹃/子规。

凄凉、哀伤的象征。

另:斜阳(夕阳、落日、残阳)、西风,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丁香,指愁思、哀怨或情结。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

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1. 菊花。

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2.梅花。

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3.松柏。

坚贞不屈的人格。

4.竹。

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黍离。

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5.冰雪、草木。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五爱情类意象(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

象征爱情或相思。

1.莲。

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2.3.连理枝、比翼鸟。

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六、战争类意象(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1. 投笔。

弃文从武。

3. 楼兰。

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 柳营。

指军营。

5. 请缨。

喻杀敌报国。

(三)答题步骤1、找出诗中描绘的意象;2、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内涵;3、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四)答题示例【例题1】(2013 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 分)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 分)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6 分)【例题2】(2012 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