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城市周边游行业分析报告

大城市周边游行业分析报告

大城市周边游行业分析报告目录一、概述 (4)1、大城市周边游:盈利模式优异 (4)2、中青旅是大城市周边游的代表 (5)二、经济增速将放缓,劳动力成本将提升 (6)1、经济及潜在客源增速放缓或将抑制旅游需求 (6)(1)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有可能放缓 (6)(2)人口结构保证潜在旅游人数持续正增长,但增速放缓 (7)2、劳动力成本及通胀中枢提升将成趋势 (8)(1)低端劳动力成本将上升,其消费也将加速上涨 (8)(2)未来通胀中枢将上移 (9)三、景区盈利模式比较 (10)1、景区资源丰富,以中等质量为主 (10)(1)旅游景区种类繁多 (10)(2)景区分布分散,以中等质量为主 (11)(3)风景名胜区是中国旅游景点的主体 (12)2、景区盈利模式比较分析 (13)四、大城市周边游竞争优势明显 (15)1、需求旺盛,细分与整合驱动行业规模增长 (15)2、大城市周边游的稳定性及成长性优于名胜远途游 (16)3、大城市周边游竞争优势明显 (17)(1)通胀升,工资涨将益于大城市周边游 (17)①低端劳动力工资提升将提高其旅游花费 (17)②农民工集中在大城市,且是城市消费的重要群体 (18)③大城市更多受益农民旅游 (19)④通胀侵蚀收入,压缩旅游消费,短途游优势凸显 (19)(2)80%的时间都可进行大城市周边游 (20)①居民休闲时间以双休日和短假为主 (20)②双休日、短假期适合大城市周边游 (21)(3)私家车增多,轨道交通建设均有助于大城市周边游 (22)①私家车增多将刺激自驾游和短途游 (22)②城市轨道交通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 (22)(4)靠近客源地,大城市周边游市场空间大 (23)(5)大城市周边景区开发模式的资源整合能力相对更强 (24)(6)大城市周边游竞争优势相对明显 (25)五、大城市周边游:盈利模式优异 (25)六、大城市周边游估值水平将有所提升 (26)七、中青旅是大城市周边游的代表 (27)八、风险因素 (27)一、概述1、大城市周边游:盈利模式优异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低端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胀中枢上移的宏观环境下,旅游需求的确定性和旅游企业的盈利能力则成为投资旅游公司的重要因素。

我们从景区资源质量与其距主要客源地的距离来划分景区类上市公司盈利模式,共分为4种,分别为大城市周边游、名胜景区远途游、中档远途游和低端远途游。

其中,资源质量中等,靠近主要客源地的大城市周边游,符合行业发展趋势,产生大公司的可能性也较大。

需求旺盛和资源整合能力是奠定景区盈利模式优异的基础。

对于景区需求,主要受休闲时间和居民收入的约束。

二者的边界越远,景区的需求越有可能旺盛。

同时,交通的便利及改善,也有助提升景区需求。

此外,景区的市场空间和其经营者的资源整合能力将奠定该盈利模式的发展规模及成长性。

因此,无论从收入及时间的约束,还是从交通、市场空间及资源整合能力等方面比较来看,大城市周边游需求确定性相对较强,盈利模式相对优异。

大城市周边游相对优势如下:1、通胀升,工资涨将益于大城市周边游2、居民80%的休闲时间都可进行大城市周边游3、私家车增多,轨道交通建设均有助于大城市周边游4、靠近客源地,大城市周边游市场空间大5、大城市周边景区开发模式的资源整合能力相对更强2、中青旅是大城市周边游的代表目前,以大城市周边游为盈利模式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中青旅、北京旅游和宋城股份。

其中,中青旅是此种盈利模式的代表。

在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回落及人力成本提升的环境下,选择需求确定性强、盈利能力改善的公司。

对于需求确定性,我们认为受益大城市周边游的公司及风景名胜景区较强。

而盈利能力,旅游企业则可以通过控制变动成本和提高产品价格来改善。

综合比较来看,我们建议买入中青旅、ST张家界、丽江旅游、峨眉山。

二、经济增速将放缓,劳动力成本将提升1、经济及潜在客源增速放缓或将抑制旅游需求宏观经济放缓对居民消费增速存在抑制可能。

同时,2018年以前,中国人口结构能够保证潜在旅游人数持续正增长,但增速逐渐放缓。

因此,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旅游需求增速有可能因此而放缓,需求确定性则需更多考虑。

(1)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有可能放缓美国经济的疲软、欧债危机的延续等都将带来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面临放缓的风险。

而中国走过刘易斯拐点,经济结构面临调整,投资和出口增速面临放缓的可能,中国GDP同比增速也有可能逐渐放缓。

依据我们的预测,2011-2013年中国GDP同比增速分别为9.2%、8.5%和8.2%。

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有可能放缓。

(2)人口结构保证潜在旅游人数持续正增长,但增速放缓2013-2018年间,人口红利将出现转折,劳动力人口仍将维持增长,但增速逐渐放缓。

2013年15-64岁人口数量将同比下降0.35%,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而25-64岁将于2018年下降0.14%,实现2002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25-64岁人群增速和正增长持续时间均高于15-64岁人群。

而25-64岁人群则是国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

因此,假设居民出游率不变,2018年以前,人口结构保证潜在旅游人数持续正增长,但增速逐渐放缓。

2、劳动力成本及通胀中枢提升将成趋势中国已经走过刘易斯拐点。

未来几年,我们将面临,低端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胀中枢上移的宏观环境。

劳动力成本提高,通胀中枢提升将恶化企业的盈利环境。

(1)低端劳动力成本将上升,其消费也将加速上涨廉价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态已经结束,中国大约在2007年左右走过了刘易斯拐点,低端劳动力短缺未来将持续。

2004、2005年开始,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的价格开始系统性的超越CPI,2007年县城消费增速开始超越城市。

与此同时,2007年,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开始大于1,而2007、2008年旅游业上市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同比增速也大幅提升。

这些都可以验证,2007年左右中国走过了刘易斯拐点。

而拐点之后带来的将是,一方面低端劳动力短缺,工资持续上升,另一方面低端劳动力的消费需求也将加速上涨。

注:此处的旅游业上市公司包括西安饮食、中青旅、首旅股份、黄山旅游、华天酒店、峨眉山和桂林旅游。

(2)未来通胀中枢将上移欧美各国债务货币化的实施以及中国基础货币的持续增长,都将为未来通胀提升奠定基础。

同时,考虑到中国低端劳动力成本未来的持续提升,因此,无论从货币因素还是从成本推动,未来通胀中枢上移将是大概率事件。

三、景区盈利模式比较1、景区资源丰富,以中等质量为主(1)旅游景区种类繁多旅游景区是一个具有游览、娱乐等功能,有专人管理,能提供满足人们多种旅游需求的长久的、有边界的独立区域。

从资源属性来讲,旅游景区资源主要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2)景区分布分散,以中等质量为主按照质量等级来分,各A级景区合计约2525个,其中2A和4A最多,所占比重约71.21%。

景区以中等质量为主,高低档均较少。

再从区域结构来看,各省所占比重均在10%以下,江苏和山东最多,景区区域分布较分散。

(3)风景名胜区是中国旅游景点的主体按照资源类型划分,中国景区类型多样,其中国家级景区以森林公园居多。

而从各类景区相应指标在中国旅游人数及收入中的比重来看,尽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占A级景区个数仅为7.84%,但其比重均高于森林公园。

因此,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国家级的,是中国旅游景点的主体。

2、景区盈利模式比较分析我们从景区资源质量与其距主要客源地的距离来划分景区类上市公司盈利模式。

资源质量高的公司,品牌影响力大,辐射的客源半径长,但基本上离主要客源地较远,同时,由于高质量名胜景区的稀缺,公司外延扩张必然带来资源质量的边际下降,因此,公司盈利模式多以内涵增长和景区内深度开发为主。

对于中等资源质量的公司,尽管客源半径相对短,但若靠近主要客源地,则距离可部门弥补资源质量的相对较低,同时,公司进行外延扩张带来的资源质量边际下降的概率明显下降,因此,公司盈利模式容易进行外延扩张,同时,深度开发也可进行。

综合来看,资源质量高的景区,需求稳定性强,但成长性平稳,而资源质量中等的景区,需求弹性大,成长性相对较快,同时,若靠近主要客源地,需求稳定性将提升。

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资源质量中等,靠近主要客源地的盈利模式。

我们将此盈利模式称为大城市周边游。

四、大城市周边游竞争优势明显1、需求旺盛,细分与整合驱动行业规模增长首先,持续而旺盛的需求是旅游业稳定而持续增长的基础,也是相对于其他行业最大的优势;其次,旅游业需要依附于旅游吸引物,并通过资源整合而衍生外部性的行业。

旅游吸引物的获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强弱将决定参与竞争者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以及比较优势。

因此,尽管存在较高的进入威胁,但不容易形成规模,进而有利于现有资源获取及整合能力强的企业。

再次,目前旅游业仍处于成长期,同时随着需求的多样化,细分子行业将层出不穷,市场空间较大;第四,经济结构的转型,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政策的支持使得行业景气度持续。

因此,在持续且旺盛的需求的基础上,细分与整合提升行业规模,再加上外部因素的支持,行业竞争优势明显。

2、大城市周边游的稳定性及成长性优于名胜远途游大城市周边游稳定性及成长性较强。

无论是2003年事件性因素的影响,还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名胜远途游,大城市周边游接待游客的稳定性强。

同时,大城市周边游的成长性,不仅明显优于名胜远途游,较中档中线游也存在部分优势。

因此,大城市周边游的稳定性及成长性优于名胜远途游。

3、大城市周边游竞争优势明显(1)通胀升,工资涨将益于大城市周边游低端劳动力工资提升及通胀中枢上移将是我们面临的宏观环境。

低端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带动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的出游。

而大城市农民工集中度高,同时他们也是其他地区农民工旅游大城市的纽带。

低端劳动力工资提升将带动大城市周边游。

此外,通胀中枢的提高,将侵蚀居民收入,进而压缩其旅游消费,使得短途游相对优势凸显。

因此,通胀升,工资涨将更加有助于大城市周边游。

①低端劳动力工资提升将提高其旅游花费“民工荒”陆续出现,中国2007年左右走过“刘易斯拐点”。

拐点之后带来低端劳动力工资持续上升的同时,也刺激其消费需求加速上涨。

而2008年农村居民旅游人均花费明显较2001-2007年明显上升一个台阶,提高52.8元/人。

低端劳动力工资上升有助于提升其旅游花费。

②农民工集中在大城市,且是城市消费的重要群体28.9%的农民工集中在直辖市及省会城市。

而单个城市农民工数量,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依次降低,而且前者较后两者差距较大。

因此,大城市农民工较多。

此外,上海、北京两城市农民工数量为1233.40万人,占全国农民工的比重为5.37%。

特大城市农民工的集中度更高。

不仅如此,这两个城市农民工数量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都在25%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