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必修教案1104 09:16::单元整体分析( 1 )单元内容在全套教科书中的位置分析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其途径主要是通过品味和鉴赏中外优秀作品,感知美,接受美,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升个人的文化品位、人生境界,从而获得良好的审美情趣、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能力。
散文是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重要学习内容。
因为许多中外优秀散文作品情意浓厚,文辞优美,构思缜密,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一个广阔的时空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
本单元包括《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三篇写景抒情散文名作。
它们的共同特点有三: 1 、景美情浓。
尽管各篇课文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含蓄,有的直率,但都写景精美,情景交融,情味浓厚。
2 、意蕴深厚。
这些散文不仅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读者对自然、对生命、对社会的联想和思考。
3 、语言优美。
各类散文都讲究语言美,写景状物散文对语言的要求就更高。
本单元的三篇散文的语言更是各具特色,极具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本单元的三篇抒情散文具有三美:景美、情美、言美。
就具体教学价值来说,体现在如下几方面:教学价值之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1 、接受美的熏陶,提升审美境界。
文贵有情。
写景散文中,情,是写景的灵魂;景,是抒情的载体。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自然景物的描写呈现的是风景画,社会人文环境的描写呈现的是“风俗画”、“风情画”。
写景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呈现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意境。
意境,是“意”与“境”的合称。
“意”是指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指文中所描绘的画面图景。
阅读鉴赏写景散文首先是解读语句并通过想象组构再现散文呈现的审美画面,进而感受品味审美画面所蕴含的的思想感情。
学生可以通过对本单元的三篇经典写景状物散文中画面的把握,感受自然画面和人文画面所蕴含的美,从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逐步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境界。
2 、感受文化韵味,提升文化品位。
自然风物一旦纳入人类的视野,印上人类的足迹,被赋予人类情感的象征意义,也就有了人文色彩、文化色彩,这种人文色彩、文化色彩蕴含于文本中,开启了与读者的心灵沟通。
本单元三篇散文的的自身修养和创作状态决定了作品的人文底蕴、文化韵味,进而决定了读者对人文精神摄取的丰富和深厚。
本单元中的课文大都可以挖掘到丰富的文化底蕴,如《故都的秋》,对秋的感觉不是仅停留在眼耳鼻舌身的直观感受上,而是迁移到古今中外的广阔领域,沟通与文化人、与全人类的共同经验和感受,写出了一个饱读中国传统诗书的人士对秋的感觉。
所以说,读这些散文,读到的不只是一个美的文本,还是一个充满文化意蕴的文本。
3 、体会高尚情操,净化灵魂世界。
山水风物可以美化情操、净化灵魂,模山范水的散文也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散文作品对读者的心灵的感染力更强于自然的山水风物。
如余树森先生所说:“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
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所以读《荷塘月色》,不仅读出或浓或淡的真情,还要读出纯正的思想和高洁的人格,唯此,才是真正读通读懂了。
而《囚绿记》具有慑人的魅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品传达出对生命的丰富体验,对被囚生灵的怜悯,对国家被创受辱的义愤,只有悟到这一层,才能认识到这篇散文的真正价值。
所以说,读散文,不只是在读“文学文本”“文化文本”,还是在读“道德文本”“灵魂文本”。
教学价值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力,是人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爱因斯坦下了一个断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本单元三篇文质优美的写景散文都蕴含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文章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学价值三:品味写景状物散文语言的美。
优秀的写景状物散文,往往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作生动细致地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例如,《荷塘月色》的语言朴素自然、典雅精美、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全文用了三十个叠字,不但传神的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
翁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清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那么学生学习这些优秀散文定会受到优美隽永语言的感染和熏陶,对于提高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着其他文体文章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因而教学过程中,突出咀嚼品味写景状物散文语言的训练是极为重要的。
( 2 )该单元内容(教科书)在语文教学中要解决的一两个主要问题写景状物散文往往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的情意理趣。
本单元三篇散文写景精彩,情味浓厚,所以要重点把握“景”和“情”两方面的问题。
一、赏析美景写景技巧精妙,景物特征鲜明,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值得仔细品析玩味。
1. 摄取景物片段。
在有限的篇幅内描写好景物,写好片段景物是关键。
如《囚绿记》,只写绿枝条,是一片段景物,至于绿枝条以外的各种景物一概舍弃,这是景物的空间片段。
再如《荷塘月色》,只写夏日夜晚的清华园荷塘,摄入视野的荷塘周围景物可谓多矣,不止写一花一叶,但时间只限定在夏日夜晚这一片段时刻,这是景物的时间片段。
描写景物空间片段的,往时间上延长,描写景物在不同时间上的变化;描写景物时间片段的,往空间上延长,描写在同一时段上的诸多景物。
我们鉴赏写景状物散文,应该多品析景物片段描写,这样可以得到更加鲜明的印象、更加丰富的感受。
2. 甄选写景角度。
散文作家们往往调动各种手段状写景物,包括选择写景的角度,有远景、近景,有俯视之景、仰视之景,有动景、静景,有定点观景、移步换景…… 如《故都的秋》的“ 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这是写仰视之景;《荷塘月色》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这是写俯视之景。
多角度写景可以写出景物的不同层次不同特点,某种程度上,角度越多景物的立体感越强;而专取一种角度写景,可以把景物的特征写得充分、彻底。
我们鉴赏写景状物散文,细致地分析写作的角度,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心灵感受,并获得写作的启示。
3. 抓住景物特点。
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而要写出景物的特点,首先往往与文章的整体氛围相协调,使全文保持统一和谐的风格特点,如《荷塘月色》创造了一种幽暗、优美、静谧的氛围和意境,在这种情境下,对文中各种景物的个性化描写都与这种氛围和意境相适应。
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其次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或者较多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或者将景物变形、变色、变味。
如《故都的秋》“ 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这是细致入微的笔法,如同电影的特写镜头。
赏析富有特征的景物,可以化文字形象为脑海中的具体形象并进入课文情境,也可以体会和借鉴写作方法。
二、体味深情写景状物散文描写景物的形象、景物的特征,其间又伴随着作家情感的波动、情趣的流露。
作家的情意理趣有时明显,有时隐晦,明晦多变,使文章情脉跌宕多姿。
本单元三篇散文的情感表现各有特色。
1. 一致的情感。
如《故都的秋》,文眼句:“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 “清”“静”“悲凉”概括了故都之秋的景物自身特点,也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切身感受,的情感不是大起大落的,而是比较平缓地展开的。
文章开篇就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全文都是围绕“清”“静”“悲凉”来写作,这内心感受成为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2. 变化的情感。
如《荷塘月色》,文眼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文章中间透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显出的心灵在负重和挣脱之间游移,情感随写景叙事起伏变化,形成一条波澜起伏的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心里依然不宁静。
这条情感线索是一个圆,“不宁静”是这个圆的起点,而游玩后的不宁静是终点。
情感线索这个圆与时空线索的圆形结构果因相连,达到了浑圆一体意脉贯通的审美效果。
3. 含蓄的情感。
如《囚绿记》,写一陋室外的一条绿枝,其景物可谓微小,但把它放到卢沟桥事变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描写,意义非同凡响。
没有直接写北平人民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的现实,只写与绿枝条的“ 交往” ,最后还深深地怀念绿枝条,寄语于此物,而意寓于他处,情感在显与隐之间,情感的含蓄性成为文章的一大特点。
( 3 )学情与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高中生认知发展已接近成人的水平,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认知活动的自觉性独立性明显增强。
思维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具有更大的组织性 , 独立性 , 深刻性和批判性。
他们一般不盲从 , 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 , 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 喜欢怀疑 , 争论。
但并非达到完美的程度,有时好走极端 , 产生片面性、主观性、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倾向。
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紫藤萝瀑布》、《爱莲说》等借物抒情散文,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对写景状物散文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一定感受。
但囿于时代差别,对写作背景的不熟悉,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阅读往往停留在泛读上,不能真正解读写景的精妙和体味情感的深厚。
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情境,感受写景状物散文的三美——景美情美语言美,在此基础上学习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接纳美欣赏美的审美意识。
鉴于以上所述,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一)整体感知,梳理散文脉络。
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般写景散文,大都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写形线,即对具体景物摹写的文字;一条是抒情线,它有时实有时虚,即有时字面上直白清楚地抒写感情,有时则把感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
作为情与景结合的方法,前者是触景生情,即景抒情,情由景而生,在写景中穿插抒情;后者则是寓情于景,字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情深意浓,更有艺术感染力。
实际上,写景文章常常是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两种方法并用,或者说写景文章常常要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
学生抓住了这两条线,也就把握了的基本行文思路,便于学生深刻体会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乃至深刻哲理。
(二)品味语言,感受散文语言魅力。
散文本来就是文学语言的范本,课本所选的又都是名文,字字珠玑,声情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