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版)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来自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二)课程基本理念
2、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程应帮 助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 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几个方面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 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 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思维发展与品质
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文学科的“本分”
应用能力 审美能力 探究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教育的任务
文化传承与理解
提升文化意识和理解
语言建构 与运用
• 积累与整合 • 语感与语理 • 语境与交流
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
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 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 交流沟通。
• 意识与态度
• 选择与继承 • 包容与借鉴
• 关注与参与
文化理解与传承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及在语文学 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 态度。
语文核心素养水平分级描述
每个核心素养分为三级,为课程设置和学业质 量标准提供依据。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品味语言艺 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 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 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 和高尚的品位。
文化理解 与传承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 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能在生活、 学习和工作中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思想 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 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作用
三、课程结构
3.坚持整体性原则。若干的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若 干学习任务群组成必修课、选修课学习模块。
学 习 任 务 群
在课程内容部分具体阐述
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学习情境和学习方法的建议; 必要的学习资源或获取的途径; 学习评价的要求和建议。
三、课程结构
(二)结构
必修课,开设2个学期,7项学习任务群,8学分,共同基 础(学业水平) 选修一,开设2个学期,8项学习任务群,6学分,高考需 要 选修二,开设2个学期,8项学习任务群,9学分,个人兴 趣(自主招生)
个体心智的成熟程度,对自我、他人、社会、人生的认识 、理解和感悟。
品性修为的发展境界,是以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 观)和道德修养为核心的自我成熟和成长。
是教育“使人成其为人”的根本,是统摄所有其他核心素 养的枢纽。
语文核心素养框架设计路线
•内涵阐释
•水平描述
•框架结构
•要素提取
语文核心素养框架结构
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学习内容的选择满足不同的个性需求,学习方式
要变革,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跨文化跨媒体的 多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
二、课程目标与学科核 心素养
(一)总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根据“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从知识和能
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 ,是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 学习活动,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 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各个方面都获得 进一步的发展。
的具体化。 •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
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 键成就。
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学科特色核心素养。 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习领域的特定符号系
统和知识体系。 第二层次:跨学科的共通素养。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合作、社会交往和沟通、 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等。 第三层次:自我成长层面的素养。
思维发展 与品质
• 直觉与灵感 • 联想与想象 • 实证与推理
• 反思与创造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发展 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 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审美鉴赏 与创造
• 体验与感悟 • 欣赏与评价 • 表现与创新
审美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 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本思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四、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 五、实施建议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 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水平1 必修,共同基础,学业水平测试。 水平2 选修1 ,高考的要求。 水平3 选修2,个性发展的需要。 水平分级VS三个要素(层次)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以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为纲,充分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 层次性,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2.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 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在特定的语文情境中进行,以单一 的或活综合的学习项目为载体,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 验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二)课程基本理念 3、响应时代的召唤,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
力的培养…课程设计应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情景…要 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应用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 ,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 创新、表达的创新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二)课程基本理念 4、遵循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构
二、课程目标与学科 核心素养
(二)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 品质或能力。
•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 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品质。 •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 •合作能力、探究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