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两种电荷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电学的起始课,教学内容较多,共分成三大部分: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摩擦起电原因需建立原子模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难度较大。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认识电荷的存在。
2.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明确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了解正负电荷的规定。
3.知道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
2.绝缘体:不善于(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例如:橡胶、玻璃、陶瓷、油、纯水、干燥的空气、干燥的木棒等。
◆探究活动5: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4.导体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自由电荷,绝缘体不易
导电是因为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5.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观察、
思考、
交流
观察、思考
2.电子是带有最小电荷的粒子。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e=1.6×10-19C
六、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善于(容易)导电的物体。
例如:金属、石墨、人体、酸碱盐的水溶液、大地等。
2.绝缘体:不善于(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例如:橡胶、玻璃、陶瓷、油、纯水、干燥的空气、干燥的木棒等。
《两种电荷》
课题
§15~1两种电荷
设计思想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电学第一节课,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让学生经历了“问题—思考—探究—结论”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在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推理的能力。通过玻璃由常温下的绝缘体在高温转化为导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D.两个带异种电,一个不带电
三、验电器
1.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片
2.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3.作用: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问题: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答: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
四、电荷量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2.电荷的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能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比较等科学方法来探求新知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摩擦起电现象,也略知导体和绝缘体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由于内容较抽象,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了许多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事例,可以由此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电工鞋”。问:这种鞋有何作用呢?
2.有三个带电的小球,甲吸引乙,乙吸引丙,那么当
甲和丙靠近时,看到的现象是( )
A.互相吸引B.互相排斥
C.既不相吸也不相斥D.无法判断
3.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
开,这可以表明金属箔( )
A.得到电子B.失去电子
C.得到或失去电子D.得到或失去质子
利用所学知识解题
观察、
思考
观察、
思考
观察、
思考
思考、
总结
思考
观察、
思考
观察、
思考
观察、
思考
通过两种电荷相互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通过展示生活中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图片,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
巩固已学知识,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验电器工作原理分析,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顺利引出电荷量知识。
4.了解电荷量的概念和单位。
5.了解原子的结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和带电的实质。
6.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两种电荷相互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初步认识归纳法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应用。
2.运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3.通过玻璃由常温下的绝缘体在高温转化为导体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问题—思考—探究实验—结论”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意识。
2.通过建立原子模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玻璃由常温下的绝缘体在高温转化为导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
重点
板书
设计
§15~1两种电荷
一、摩擦起电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明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3.使物体带电的方式: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2.被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被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查阅资料,课下交流)
2.有一物体带正电,怎么利用验电器检验另一带电体带何种电荷?(将设计方案写在作业本上。)
3.用铜棒与丝绸摩擦,铜棒是否能带电?怎样检验铜棒与丝绸摩擦是否发生了电荷的转移?
(将设计方案写在作业本上。)
思考、
练习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的能力。
六、布置
作业
课本:P35动手动脑学物理1~3
通过微观粒子原子结构的介绍,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顺利引入导体和绝缘体概念。
通过玻璃由常温下的绝缘体在高温转化为导体的实验,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通过展示生活中导体和绝缘体应用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三、巩固
练习
1.电工师傅工作时常常要穿一双厚橡胶底的鞋,俗称
被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探究活动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例题1: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球,小球被吸引过来,则小球是( )
A.带正电B.带负电
C.不带电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例题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纸屑后,纸屑又很快飞开,这是因为( )
五、元电荷
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问题:为什么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片会带电呢?
答:电荷从金属球沿着金属杆移动到金属箔片。
◆探究活动4: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使A带电,B不带电。用不同的物体连接,观察现象。
六、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善于(容易)导电的物体。
例如:金属、石墨、人体、酸碱盐的水溶液、大地等。
A.纸屑不带电,所以不能被橡胶棒吸引而飞开
B.纸屑质量太小,不能带电
C.纸屑带的是正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
D.纸屑带的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
例题3:用丝线吊起三个通草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都相互吸引,则它们可能是( )
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
B.两个带负电,பைடு நூலகம்个带正电
C.两个带正电,一个不带电
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难点: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推理和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观察对比法。
使用
器材
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验电器、电源、灯泡(2个)、导线、酒精灯、塑料梳子、塑料包装绳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
新课
问题引入:
◆探究活动1:
请同学们观察:摩擦后的物体靠近轻小物体时的实验现象。
观察、
思考
从学生熟知的物理现象引入新课,使学生有亲切感,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来源于生活。
二、探究
新知
一、摩擦起电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明物体带了电,
或者说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验电器
1.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片。
2.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3.作用: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四、电荷量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2.电荷的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五、元电荷
1.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3.使物体带电的方式: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
电。
◆探究活动2:观察带电体相互靠近时的现象。
观察、
倾听、
思考
观察、
思考、
总结
通过教师展示生活中摩擦起电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出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2.被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思考、回答
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四、课堂
小结
一、基本知识
1.电荷:概念、单位、相互作用
2.测量工具——验电器:构造、原理及使用
3.导体和绝缘体
二、基本技能
会正确使用验电器检测物体是否带电。
三、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
思考、
回答、
交流
学生通过课堂小结,使知识更具系统性。
五、知识
延展
1.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一类物质,常见半导体材料有锗和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