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期末试题一、单选1、迁移的种类;(1)根据影响效果,正迁移与负迁移(2)根据影响方向,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3)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4)根据迁移的内容,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2、认知风格(前两种;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沉思型与冲动型)(1)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的称为场独立性;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
(2)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
沉思型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3、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四叶的功能)(1)额叶;语言、智慧、运动中枢(2)顶叶;躯体感觉中枢(3)枕叶;视觉中枢(4)颞叶;听觉中枢4、神经元及突触的结构和功能(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有细胞体和胞体发出的树突及轴突两部分组成(2)、功能;通过电---化学变化对刺激做出反应,在集体中,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发生联系就可实现对信息的接受,加工和输出。
5、思维的过程举例能够辨别过程;(1)、分析和综合(2)、比较(3)、抽象和概括(4)、具体化6、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2)、选择性(3)、理解性(4)、恒常性7、发散思维质量的三个衡量指标(1)、流畅性(2)、变通性(3)、独特性8、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实例辨析(1)一般能力;即智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共同需要的基本能力,其中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
(2)特殊能力:指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9、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后像等感觉现象的实例辨析(1)、感觉对比;两种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灰色在红色背景下像青绿色)(2)、相同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该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刺痛除外)(3)、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余音缭绕) 10、正强化、负强化的实例辨析(1)对好的现象直接表扬等(2)撤销不好的东西来增加反应概率11、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在学习问题上的基本主张(1)对确定性的批判,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学生是信息意义的制动建构者;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人类知识的主观性(2)学习是强调可观察行为的获得,个体学习什么,怎么学习的都是环境刺激决定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观:强化是学习的关键,不同的强化可塑造和改变行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观: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3)强调学习是获得知识、形成知识结构的过程。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
奥苏泊尔的认知接受学习观:学习内容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意义学习的心向。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观:强调学习是获取知识,形成知识结构的过程12、注意的特征举例能辨别(1)稳定性(时间上的特征)(2)注意的广度(同一时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3)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4)注意的转移(从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13、错觉与幻觉举例能辨别错觉:产生不可避免,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幻觉:是指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影响感觉器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14、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15、最近发展区个体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就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范围16、感受性与感受阈限感受性是对刺激的感受能力感受阈限是使感觉得以产生的刺激强度的一定范围,感受阈限衡量感受性17、归因理论及相关表格(稳定性、内外在性、可控性)能力高低;稳定、内在、不可控努力程度:不稳定、内在、可控任务难度;稳定、外在、不可控运气好坏;不稳定、外在、不可控身心好坏;不稳定、内在、不可控18、遗忘规律即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19、比率智商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称比率智力公式IQ智商=(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0020、前摄抑制、倒摄抑制举例能辨别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是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起干扰作用是倒摄抑制2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迁移的作用(2) 原型启发(3)定势的作用(4)情绪和动机(5)知觉情境(6)功能固着(7)已有知识22、情绪的种类(心境、激情、应激)举例能辨别心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即心情。
激情:强烈而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应激:由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2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4、心理学独立的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5、思维的种类举例能辨别(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的不同:动作思维(以实际行动作为支撑)形象思维(用表象做依据)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作为依据)(2)根据思维时是否有或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则:形式逻辑思维(有明确的逻辑形式,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的思维)非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不同:集中思维(思考朝一个方向,形成单一的确定的答案)分散思维(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26、情商EQ即情绪智力,又称情绪或情感商数(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27、需要的特征(1)对象性(2)动力性(3)社会性28、动机冲突举例能辨别按表现形式:(1)双趋动机冲突(两个相同吸引力的目标,不能同时达到,必须选择其一时不知取舍)(2)双避动机冲突(两个同等威胁性的目标都想避开,但在必须接受其一时产生的动机冲突)(3)趋避动机冲突(对同一目标,它极有好处有有坏处)二、判断题1、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而不是老师的行为;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2、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3、左右两半球功能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活动;右半球为数字型,着眼于未来;右半球: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活动;右半球为情感型,整体性,着眼过去4、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第一:具体刺激物第二:词语5、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感受性、耐受性、敏捷性、可塑性、兴奋性、倾向性6、思维的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7、智力与创造力: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8、智力是创造力的基础,高创造力至少要有中上的智力。
(IQ≧90)但智商高的人创造力不一定也高。
9、大脑细胞的种类: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10、错觉与幻觉11、正负强化12、动机及其产生的条件含义: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条件;需要和诱因、诱因期13、记忆系统感觉记忆(瞬时记忆,0.25--4秒)短时记忆(工作记忆,1 分钟,)、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的记忆)13、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后像等感觉现象14、脑的结构和功能:脑由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组成;大脑是神经活动的最高级部位,是神经活动的“最高司令部”,大脑具有重新调整和代偿的功能。
小脑是协调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
脑干是“生命中枢”具有调节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等生理功能15、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实例辨析16、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中间科学、交叉科学、边缘科学。
17、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18、脑与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在成熟时间上存在差异;男女两性在脑结构上存在差异(在胼胝体还未发育成熟是,女性的语言已经开始发展,所以女性语言能力较强、空间思维能力较弱);男女性在智力方面各有优势(男性在空间能力、抽象记忆、数学逻辑优势,女性在语言能力、形象记忆、感知速度、等上优势);大脑左半球受损后,语言机能损失或出现障碍,男性更明显19、需要的种类按需要起源: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按需要对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20、思维的特点:间接性和概括性21、感知觉的区别: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22、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依赖于个体的文化知识经验,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体,可以具有相似的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能力23、思维的种类三、名词解释1、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一、一个人的外在行为模式,即个人与环境二、是一个人的动力组织(1)、稳定的动机(2)、习惯性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3)、稳定的态度三、是一种蕴藏在中、形诸于外的统一体,有一些特质构成(如内外向性、独立性、自信心等)2、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由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
它具有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
3、兴趣:人们力求认识某个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与积极的情绪相联系。
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
具有的品质有:(1)兴趣的倾向性(2)兴趣的广度(3)兴趣的稳定性(4)兴趣的效能4、(前)倒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是前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起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5、直觉思维:指没有完整的传统逻辑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属于非形式逻辑思维6、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7、最近发展区:个体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就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范围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提供教学支架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8、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之一,也是智力开发的最高目标。
它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根据产品来判断创造力的标准是否有创新性和具有社会价值。
9、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应,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10、具体化:是思维的过程之一,它是将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中去,以加深、拓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
在教学之中,具体化常常变现为引证具体事例说明理论问题,或者应用一般原理来解决某个问题。
11、定势:定势是指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优势妨碍问题的解决。
12、动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也就是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产生条件有需要和诱因、诱因期待。
四、实例分析1、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对信息反复识记)(2)精制策略(学生自己产生,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3)组织策略(构建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2、行为目标陈述法(三要素的应用)(1)可观察的行为:行为目标要用可以观察的行为来表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