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博物馆可行性研究报告

自然博物馆可行性研究报告

. .自然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 (4)1.1 项目背景 (4)1.2 项目概况 (5)1.3 问题与建议 (5)第二章某自然博物馆建馆的必要性 (6)2.1 项目实施背景 (6)2.2 某自然博物馆的资源条件 (9)2.3 某自然博物馆建馆必要性 (10)第三章某自然博物馆项目市场分析 (13)3.1 博物馆业的市场分析 (13)3.2 建设定位与目标市场 (14)第四章某自然博物馆项目建设条件 (19)4.1 建设地址现状 (19)4.2 项目建设条件 (19)第五章建设规模和规划方案 (22)5.2 项目规划方案 (22)5.3 商业配套设计 (30)5.4 配套工程方案 (32)第六章环境影响的总体评价 (39)6.1 馆址环境条件现状 (39)6.2 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39)6.3 环境保护措施 (39)6.4 环境综合评价 (40)第七章组织机构与经营策略 (41)7.1 经营组织结构 (41)7.2 人力资源配置 (42)7.3 品牌推广策略 (43)第八章实施进度计划的建议 (47)8.1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47)第九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8)9.1 投资估算 (48)9.2 资金筹措 (50)第十章经济评价 (51)10.1 项目概述 (51)10.2 财务评价 (51)第十一章社会评价 (60)11.2 社会影响 (60)第十二章风险评价 (63)12.1 市场竞争分析 (63)12.2 市场风险对策 (63)12.3 资源条件风险分析 (64)12.4 工程技术风险分析 (64)12.5 社会文化风险分析 (64)12.6 风险防范对策 (65)第十三章研究结论 (66)13.1 建设方案总体评价 (66)13.2 结论与建议 (67)第一章总论1.1 项目背景1.1.1 项目名称:“某奇观”——某自然博物馆1.1.2 建设单位:某奇观资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1.3 项目地址:某自治区某市某风景区内1.1.4 编制依据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和本项目的具体情况,某自然博物馆(某奇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文件依据主要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国家计委和建设部xx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关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的若干规定》。

(4)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1.1.5 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某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坐落于某市人民公园的白龙湖东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收藏有植物、动物、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等自然标本3万件,以丰富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鱼化石、恐龙化石、古人类化石、有色金属矿产、稀有稀土金属矿产和珍稀的白头叶猴、瑶山鳄蜥、擎天树、金花茶、桫椤、银杉等动植物标本的收藏、研究、陈列为特色。

某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是我国地处西部大开发战略区域内的两座省级自然博物馆之一,她将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4年6月12日CCTV新闻频道专题报道,由于某自然博物馆旧馆地方狭小,馆舍陈旧,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自然标本均无法正常陈列展览,于是对渴望求知的中小学生亦逐渐失去了吸引力,这对某自然博物馆的经营管理、持续发展以及全面树立某形象都是极为不利的。

随着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某“富民兴桂新跨越”战略的实施,随着某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水平的迫切需要,为了更好地征集、收藏保护、研究与展示某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建设一个新的某自然博物馆显得越发紧迫和重要。

2004年,某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重新建设某自然博物馆,并要求自治区文化厅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设立某自然博物馆建设办公室来指挥项目建设的一切运作,自此某自然博物馆新馆筹建工作正式启动。

1.2 项目概况1.2.1 拟建场地建设项目用地位于某市某风景区名胜旅游区内,是该区建设的核心项目之一。

本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80亩。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良好,东西毗邻绿野,南临邕江碧水,是一个自然博物馆建筑理想的建设之地。

1.2.2 建设内容某自然博物馆的建设内容为标本陈列馆、标本库房与研究交流馆、主题体验式生态模拟馆、科普游览区、科普营地主题教育活动区和服务管理中心等。

1.2.3 建设条件本项目建设地域自然环境良好,所必需的土地已征用,拆迁、三通一平等工作正在进行。

交通、给水、排水、供电、通讯等条件已具备。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条件良好,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1.2.4 投资规模本项目属于社会公益性项目,投入总资金为2亿元人民币。

其中工程费用17500万元,前期启动费用和基本预备费用2500万。

1.3 问题与建议某自然博物馆是某的自然资源、动植物标本的收藏中心、展示中心、研究中心,也是一个集科普教育、观赏娱乐、旅游度假等多元社会功能为一体的科普旅游基地,有着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本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将依靠政府拨款、政策扶持和社会商业资本投资。

某自然博物馆要依靠自身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打造出独特的品牌形象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参观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章某自然博物馆建馆的必要性2.1 项目实施背景2.1.1 世界自然博物馆的发展趋势自1753年英国诞生第一个自然博物馆以来,全球为数众多的自然博物馆为人类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世界自然博物馆发展经历了300多年的历史,目前形成了以自然科学中心为主流的现代自然博物馆模式。

它作为传播自然科学的重要手段、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基地和展示国家经济、自然科学进步的窗口,已成为国家和民族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自然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和方法不断多样化,使它发生了质的变化。

世界自然博物馆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变革时期:世界自然科学博物馆发展史中的三个变革时期(表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世界自然博物馆获得了惊人的增长,这说明自然科普教育是适应时代要求的一种社会教育形式,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其活跃的生命力。

近几十年来,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直接地诱发和加速了自然博物馆的更新换代和深刻变革。

自然科学博物馆逐步从以动植物标本为主要展示内容过渡到以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当代前沿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为中心,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着眼于未来。

它的发展升级表现为大量新馆的建成;新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成为自然博物馆的展示热点;为了向观众说明动植物内部功能构造,出现了活化的标本和活动的模型;为了加深观众对自然科学的印象和理解,科普标本被放到展览厅来做演示或让观众自己动手制作。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种适应于时代要求、更加注重人的能力和思维提高的新型、现代自然博物馆开始诞生,从此自然博物馆开始了新一轮的变革。

现代自然博物馆的教育手段更注重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展示方法,大量采用自动控制技术、电脑网络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影视技术等,把展览形式和内容更加完美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自然博物馆教育的内涵和表现力,激发了观众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此外,现代自然博物馆还十分注重自然科普市场和旅游市场的综合开发。

1932年建成的巴黎发现宫首开了互动的、观众可参与的展览方式的历史先河,这种展览方式迅速成为观众喜爱和认同的科普教育模式。

之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陆续兴建以互动参与为主要展览形式的自然博物馆。

目前在世界上基本形成了借助电脑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开放式展示手段,以互动参与、深度体验为主流的自然博物馆科普旅游教育模式。

2.1.2 我国自然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建馆难兴馆更难”是我国自然博物馆发展面临最大的困扰。

我国现有各类自然科博物馆和科技馆440余座。

其中按不同学科命名的自然博物馆有70余座,例如地质馆、海洋馆、昆虫馆、古生物馆、恐龙馆等。

80年代以后是全国进入自然博物馆建设的新高潮,但最普遍的情况是:热热闹闹的场馆建设,冷冷清清的科普展览。

发达国家的公益性自然科学博物馆,其接受的社会捐助占到了较大比重,尚能保障正常运营。

相比而言,在国内因政策机制观念的束缚,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能接到的社会捐助微乎其微。

财政拨款有限,创收难唱主角,国内自然科学博物馆运营态势普遍不乐观。

全国各地自然博物馆的经营现状是:为了生存,许多博物馆不得不把部分场馆出租给商业企业,无法将主要精力放在自然科普展览等主业上。

据调查,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自然博物馆馆全年未举办科普展览,大约六分之一的自然博物馆馆全年未开展任何形式科普活动。

经深入研究分析,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原因是我国自然博物馆的开发建设缺乏深层次的创新理论和实践探索,未能够把握现代博物馆在展示和教育特征基础上的创新要素;缺乏在学习、借鉴国外的创新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进行消化、吸收的能力;缺乏建馆决策程序的科学化,领导简单拍板定案;缺乏创造性思路的设计和展品设计,盲目跟风,主题雷同;缺乏持续发展意识,运营严重脱节,建成之后面临重重困境,甚至无法独立支撑,成为当地财政负担。

2.1.3 我国科普教育的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国家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青少年科普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人们开始重视投资培养后代和渴望高品位的科学文化消费。

科普作为新知识、新思想的载体之一,已经产生了日益广泛的社会需求。

1996年的世界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表明,现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从原来的产品竞争、加工竞争和结构竞争转向国民素质竞争。

国民素质常以国民受教育年限,及其对科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来衡量。

通过科普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加速国家发展的战略思路一直为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所崇尚。

日本讲谈社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让每一个人口袋里都有一本科普书”的口号。

英国政府曾在20世纪80年代发布题为《英国,公众理解科学》的报告,强调“公众对科学技术更好的了解是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倡导全社会关心科普教育。

在美国,通过科普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早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在1994年克林顿政府仍发布《为了国家利益的科学》的长篇报告,明确提出“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美国应成为科学知识普及的社会”。

西方发达国家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育已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情况下,仍大力推进科普教育,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响。

据资料显示,我国至今还有1.7亿文盲人口,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不足5%,受中等教育以上青年人口只占适龄青年的10%左右。

1998年,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的数据表明,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仅为0.2%,即99.8%的人没有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