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家真好”第一课《瞧,我们这一家》教学设计一、学科:小学《品德与生活》二、课例名称:《瞧,我们这一家》三、执教教师:刘瑞平四、课型:活动性学习五、年级:一年级(上册)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来自第四单元“我的家真好”中《瞧,我们这一家》。
《我的家真好》由“瞧,我们这一家”、“小手牵大手”、“今天我当家”三课组成,比较全面展示了幸福的家庭生活。
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幸福,体会父母的辛劳和辛苦,学会做家庭的小主人,分担父母的辛苦,珍惜幸福的家庭生活。
“瞧,我们这一家”是《我的家真好》中的第一课,旨在让学生体会家庭生活的欢乐和幸福,学会感恩父母,并要和父母多接触,多沟通,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
所以在制定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重点要突出“体会幸福生活”、“感恩父母”和“与父母沟通”三个板块。
通过活动、讨论等多种形式多样的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热爱自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态度观。
(二)教学理念教学活动源于教材,同时也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体验,在活动实践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认同和升华。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家庭生活的欢乐和幸福,学会感恩父母。
2、和父母多接触,多沟通,了解父母的辛劳,学会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重点:通过活动,学会感恩父母。
难点:培养孩子与父母沟通,化解家庭生活中的矛盾。
(四)教学教具:多煤体、彩笔。
(五)板书设计第四单元我的家真好第一课瞧,我们这一家1、评一评:谁的家最幸福2、说一说:如何感恩父母3、做一做:做父母的好孩子,学会与父母沟通(六)教学环节板块一:体会幸福的家庭生活,感受父母对我们的关爱。
活动:评一评,谁的家最幸福。
教师导题:人人都有自己的家,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的家庭吗?能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成员吗?你们又有哪些让自己感到最幸福的事情呢?让我们一起说一说,看谁说的最好。
我们还要评选出“谁的家庭最幸福”,老师要给你们奖励。
教学活动:多煤体出示教师准备的问题,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
1、你们家的家庭成员有哪些?2、每个成员都有什么特点?3、父母的工作单位。
4、父母喜欢的食物。
5、父母喜欢的活动。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对自己家庭成员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自己的家庭成员照片,并做简单的介绍,同时说出让自己感到最幸福的事情,并引导学生用彩笔画出自己与家庭成员最幸福的场景。
学生活动:由于学生年龄小,绘画能力有限,只要能画出基本线条即可,再让学生展示自己画作,并做简单的描述,说出让自己感到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
教师总结: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老师希望你们都在幸福家庭中快乐成长。
但同学们知道吗,为了让我们健康成长,为我们付出最多的人是谁吗?(是我们的爸爸妈妈)。
我们应该感恩我们的父母,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谢。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忆、动手、表达,体会家庭的幸福生活,同时自然导入本课的第二个板块:幸福的生活来自父母的无私付出。
作为子女,更应该懂得感恩父母的辛劳,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谢。
板块二:感恩父母,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谢。
活动:说一说,如何感恩父母。
教师导题:今天早上,你的早饭是谁给你做的,你的衣服是谁给你洗干净的,你的小辫是谁给你扎起来的······。
父母每天要上班,还要照顾我们的生活,非常辛苦,我们又要怎样回报我们的父母呢?多媒体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好爸爸,坏爸爸》。
学生活动:以课本45页填一填为例,让学生填上自己家人的生日和自己的生日,并与相应的属相相连。
(这里有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肯定都知道自己的生日,但父母的生日未必都知道。
可以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父母从没有忘记自己孩子的生日,但我们却不知道他们的生日,下次一定要记住。
)教师总结: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除了要牢记父母的生日之外,还要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爱。
学生活动:做一做,你要怎样表达对父母的爱呢?(可以请学生先说一说,然后请学生再进行表演。
比如照顾生病的父母;自己整理房间;出门打招呼或写留言条;叮嘱父母早回家;父母下班,为父母递鞋,倒水;为父母庆祝一次生日,送上生日祝福和生日卡片······)教师总结:我们要懂得感恩,学会表达。
老师今天有一个倡议,回家拥抱一次我们的父母,对他们说一声“我爱你妈妈(爸爸)”设计意图:先以生日为导入口,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然后自然过渡到我们平常对父母关心不够,所以更应该懂得感恩父母,善于表达对父母的爱。
板块三:做父母的好孩子,学会与父母沟通。
活动:做一做,如何与父母沟通,化解生活中的不愉快。
教师导题:通过前面两个板块的学习,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分享了各自幸福的家庭生活,同时也感受到了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明白了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更应该懂得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爱。
但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与父母也都不一定相处都很愉快,也会有一些小摩擦,小矛盾。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又应该怎样化解呢?师生互动:预设几个小问题,与学生交流,了解问题,解决问题。
1.你做过最让父母开心的事情吗?2.你生过父母的气吗?为什么事情生气?3.你和父母生气了,你是怎样做的?4.你和父母聊过天吗?有向父母说过你的想法吗?5.父母打过你吗?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以及和学生的交流沟通,主要要获得两个信息:一是孩子与父母之间都存在哪些矛盾。
二是有了矛盾之后,孩子与父母通常是怎样解决的。
教师总结: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大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琐事。
但有了矛盾之后,处理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有些孩子是以哭闹为主,最后家长妥协;有些家长是以打骂为主,用武力震慑孩子妥协。
但矛盾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只会越积越大,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
自己也有孩子,这一点深有体会。
所以要化解矛盾,更多的是与孩子坐下来,坦陈各自的想法,家长也听一听孩子的想法,有些也并不一定是错的。
孩子也要理解家长的苦心。
双方多进行沟通。
可以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教,我的孩子现在有事,都会跟我说:“妈妈,我有事想和你沟通一下”而她也才上三年级。
为了更好的促进父母与子女的沟通,课后会给父母发一张“父母与孩子是否会沟通”的调查问卷。
(见附件。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我们幸福的家庭,深入了解了我们的家庭成员,感受了幸福的家庭生活。
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父母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很多,我们要懂得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爱。
当我们与父母相处的不愉快时,要多和父母沟通谈心,化解矛盾。
让我们这一家生活的更加幸福快乐。
八.教学反思: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曾指出:“感情这东西很重要,如果能激起孩子们的道德情感,就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运用自身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和自己的亲身体会以及教学课件的运用,精心设计出三个板块。
在环环相扣中,让学生在爱的感染和教育下,情感得到升华。
比如再讲板块一,体会家庭的幸福生活时,我先以我的家庭生活为例,引导学生,让学生回忆他们与家庭成员之间最幸福的事情。
而学生幸福的生活更离不开父母无私的付出,从而自然过渡到板块二,学会感恩父母,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
同时父母与孩子相处,也不全是快乐,幸福的,总会有些摩擦和不愉快,有了矛盾,又该怎么办,从而又过渡到板块三,做父母的好孩子,学会与父母沟通。
在讲父母与孩子的矛盾时,为了避免触及孩子的伤心以及有些孩子不愿意说,我采取师生谈话的方式,用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回答,从而解决问题。
同时我也有孩子,我与孩子之间也有矛盾,在我讲如何化解与父母的矛盾时,我会以我的亲身经历,以我孩子的转变,来现身说法,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
同时发生矛盾也不全是孩子的不对,家长也有方法不对之处,为此,我还在课后设计了一个“父母与孩子是否会沟通”的调查问卷,希望能得到家长的支持。
但学生毕竟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识也并不深刻,有些活动,有些问题,学生未必能体会到老师的用心,所以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陕汽一校刘瑞平附件:《父母与孩子是否会沟通》调查问卷1、您认为自己与孩子相处得()A、很好,彼此都能相处融洽B、一般,相处得来C、勉强,相处得还过得去D、不好,根本没法相处2、当您的孩子遇到困难时,通常双方()A、有什么重要事情都会彼此商量解决B、直到关键时刻或不得已才商量C、很少彼此商量事情D、根本没有商量过什么3、您认为自己对子女的()方面比较了解A、学习成绩B、身体健康C、做人处事D、以上全部4、您认为自己的孩子()A、很懂事,很能体谅和关心自己和身边的人B、孩子虽然有时很不懂事,但优点还是比缺点多C、孩子很普通,没什么大不了的D、是个很没用的人5、假如您的孩子做了一件在您看来是很不应该的事情时,您会()A、始终耐心地教导孩子,让孩子明白这样做是不对的B、觉得应该好好教训孩子一顿,以防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C、想管时就管,不想管也懒得理D、对孩子非常失望,决定让孩子咎由自取了6、您认为自己在对孩子的教育或沟通还存在哪方面的缺陷?(可用一个具体事例来说明或是提出您认为自己对孩子教育有待改进的地方)7、您最想对孩子说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