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英语习语看英美文化

从英语习语看英美文化

从英语习语看英美文化
提要: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文化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习语折射着英语语言民族在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准确掌握英语中的习语, 能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英语词汇中的文化内涵及文化差异, 从而更加准确、传神地使用英语。

关键词:英语习语;英美文化。

一、引言
语言是人在劳动中创造的,习语是语言特征的集中反映,它来自于普通百姓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经历,是语言的精华、语言的缩影;语言是一个任意的符号系统,习语是人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语言是以交际为目的的,习语的起源就是在口头交际中使用最频繁的俚语和俗语;语言是人类智慧的表现,习语比较集中地反映出语言的修辞手段和表现手法(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文学巨匠的精彩词句);语言是为人类各种活动服务的,而习语恰好生动地反映出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广义的习语包含比喻性词组、俚语、格言、俗语、谚语、典故等,是语言发展的结晶。

英语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语言增色不少。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习语承载着英语语言民族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特色,并与它们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而对英语习语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掌握英语本族语者的真实语言,了解语言背后所隐藏着的丰富而有趣的文化信息。

二、英语习语中隐含的历史背景
1、罗马人的痕迹
公元前49年,罗马执政庞贝和元老院共谋进攻恺撒。

当时恺撒的领地和意大利本部交界处有条小河Rubicon。

恺撒不顾一切,悍然率领军队渡过此河与庞贝决战。

在渡河时他说”The die is cast.”骰子已经掷下, 表明义无反顾。

过了河,他还烧毁了渡船,( burn the boats) 逼得士兵毫无退路,只好勇往直前, 打败了敌人。

就是这样一段历史故事, 在英语中留下了几个常见的习语: cross the Rubicon( 渡过鲁比肯河) 喻意决定冒重大危险, 采取断然行动; burn one’s boats( 烧掉自己的船) 表示破釜沉舟的决心; The die is cast. ( 骰子已经掷下) 预示着事情已经决定, 再也不能改变。

2、条顿人的征服
条顿人, 即居住在西北欧的3个日耳曼部落, 他们是盎格鲁人、萨克逊人和朱特人。

约在公元449 年, 他们开始征服不列颠。

他们的入侵给英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并最终形成盎格鲁-萨克逊语, 即现代英语的起源。

条顿人的征服对英语的影响是全面的, 起决定作用的, 从很多英语习语还可以找到条顿人征服的影子。

如cut someone to the quick 意为”大伤某人的感情”, quick 这里指”皮肉”,这个解释源于古撒克逊语。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是”赴汤蹈火”的意思, 源自盎格鲁- 撒克逊时期的中世纪判罪法。

3、斯堪的纳维亚风暴
公元790年开始,斯堪的纳维亚人入侵英国,并在英国大批定居,他们讲的是北日耳曼语, 是现在的瑞典语、芬兰语、挪威语和冰岛语的前身。

在此后的二百年中,许多斯堪的纳维亚各族语言(北日耳曼语)的词语渗入英语词汇。

据估计,现代英语中约有900个斯堪的纳维亚各族语言的单词或构词成分。

斯堪的纳维亚各族语言对英语的渗透特别深入。

最常用的习语rain cats and dogs, 来自北欧神化: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的主神是奥丁(Odin),狗(dog)和狼(wolf)象征”风”,猫(cat)象征”雨”,所以该习语喻指”狂风暴雨”。

4、诺曼底登陆
公元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国,并建立了诺曼底王朝。

这一事件对英国的影响巨大。

它使法语成为现代英语的三大来源之一。

同时,法国文化逐渐向英国社会渗透, 影响着英语及其习语。

如: return to one’s mutton 原是直译自法国田园诗中的一句: 多情的男女牧羊人在牧场上谈情说爱、海阔天空,最终还得回到现实,回到自己的羊群中来。

因此,这一习语比喻”回到实际问题,言归正传”。

三、英语习语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 每种文化因其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 习语恰恰包含了独特的文化基因。

英国是一个岛国, 为了生存, 人们不得不时常与恶劣的海洋气候相抗争。

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 英语中形成了许多与海洋有关的习语。

如: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plain sailing “一帆风顺”;all at sea” 不知所措”;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 “进退两难”;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 “未雨绸缪”。

历史上英国的航海业一度称霸世界, 四面环海的天然优势成就了十分发达的捕鱼业, 因而, 大量与fish 有关的习语相继产生。

如: big fish (大亨), dull fish(枯燥无味的人), make fish of one and flesh of another喻”厚此薄彼, 偏爱一方”。

四、打上宗教文化烙记的英语习语
从严格意义上讲,宗教代表的是一种伦理观念,而伦理观念是维系一个社会生存的重要基础, 因而也是特定文化的核心部分。

基督教是广泛流传于西方的一种宗教, 英语作为基督教民族的重要语言, 将其基本教义、信仰和伦理观念传播于西方社会每一角落, 囊括社会生活各方面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

现代英语中大量习语, 源于宗教活动、仪式和《圣经》故事。

可以说,任何一本英文著述中,如果不包含直接源于《圣经》的词句,几乎不可能。

几百年来,《圣经》已然成为英美每一个家庭必备的读物。

随着基督教义的传播,《圣经》中的许多句子和短语被人们广为传颂,久而久之就成了习语。

如: Drop in the bucket/ocean沧海一粟。

语出《圣经·旧约·以赛亚书》第40章第15节:”看哪,万民都像水桶的一滴,又如天平上的微尘??”(Even the nat ions are like a drop from the bucket)其喻义为”沧海一粟”。

五、英语习语折射出丰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
经过漫长时间的磨砺, 流传下来的习语不仅凝聚了人类共同的生活感受, 还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习语因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折射出特有的思维定势和语言习惯。

西方文明强调天人对立、侧重向外探寻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 由此形成了英美人重开创、求进取、善于抓住机会、大胆冒险的人生观。

故英语习语中有”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

西方文化精神也推动了英美人对权力的崇拜和对外在物质经济的追求, 最常见的词如”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 、”materialism”( 唯物主义) 、”Pragmatism”( 实用主义) 以及俗语”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 面包为生命支柱。

) 等, 形成了英美人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主义价值和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人生信条, 因此又有”Money talks”、”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等习语。

六、结束语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不仅仅只是书本上的语音和语法规则, 还应包括对这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及社会风俗习惯等知识的获取。

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 它从各方面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 可以说, 习语的民族色彩最为鲜明。

另外, 习语的真实含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组合。

因此, 如果不清楚习语的文化背景,或单从字面上进行解释、翻译, 难免误入歧途。

我们学习习语绝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它的”认知意义或词典意义”, 而要了解语言词汇特定的文化内涵, 也只有做到对词汇文化内涵及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 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习语。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2]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溯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1(2)。

[3]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胡文仲, 主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王学英、张会:汉英英汉习语大全[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5]游桂兰:英语习语与历史发展[J].高等函授学报,2003,16(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