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踵息法养生

踵息法养生

踵息法养生作者丁咨踵息指内呼吸功深,而达于踵。

语出《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就是说古时候修道的人,睡觉不会做梦,醒来时不会忧愁,吃东西不求甜美,呼吸时气息深沉。

修道的人呼吸凭借的是着地的脚后根,而一般人呼吸靠的只是喉咙。

很显然,平常人用喉咙呼吸,吸入的是凡气,气只能到达肺,即为肺呼吸,稍用功夫,最多只能到达丹田;而修道的人呼吸可到脚后跟,吸入的是仙炁,遍及全身。

道家炼气养生之法。

亦指呼吸徐缓深沉。

而不是用脚呼吸。

一般人用深呼吸,炁机最多只能到达丹田;而有道真人的呼吸,却可以直接到达足后跟,可见古代修炼的真人,已经具备很深的修炼功夫。

打通踵息法:一方面,让养老穴、腕骨、后溪、外关穴等顺时针旋转,让内关、列缺穴等逆时针旋转,让气血正向、反向走小肠经、心经和心包经、三焦经、肺经各30分钟;另一方面平卧,或者坐着,全身放松然后,将正逆腹式呼吸集中于神阙、丹田,吸气引导下行一直慢慢下行至脚心;彻底呼出后,再重新将气集中于神阙、丹田,吸气──呼气——息反复循环.....渐渐,在这一呼一吸——一息当中,你的双脚会有热感,像大海波涛一样从脚腕--脚跟--脚心到脚趾涌动,像微小弹簧一样与经络、脏腑、动静脉血管和淋巴管共振,4到10秒循环一次,手指、脚趾尖跳动,还会从脚感传到双腿、躯干、上肢,一直到太阳穴、百会穴,热感传遍全身。

踵息法“体现了饮地阴领气上升,吸天阳沉气下降,以天地之精气,补养人的气血,为中和之大用”。

昨日夜里躺下的时候已经十一点了,随手拿起老子和庄子的合编本,翻开一看112页,讲的正是《庄子·大宗师》这一篇。

我个人体会,庄子的书读起来比较容易,但真想读懂就没那么简单。

当读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这一段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了早几年在论坛时的一个争论话题。

这个争论的话题是什么呢?就是关于平步站桩时的重心问题。

有人认为重心应该在脚跟的位置,我认为呢,应该是在脚心或脚心靠前的部位。

为此,有位朋友转贴了一位名家讲形意拳站桩的文章,里面说到为什么要把重心放在脚跟的问题,而名家这样讲的一种主要依据就是庄子所说的“真人之息以踵”。

这位名家的原文是这样写的:“初步立正姿势名之曰无极式,头要顶,项要竖,目要平视,一任鼻孔自然呼吸,嘴要虚合,舌要顶上腭,齿要相叩,两肩下垂有松开意,两肘下垂有包裹意,两胯胯根要松,两膝如起步时略带弯曲,不可有死弯子,此时足根不扭,两足足尖不扣,整个体重移置于两足足根,两足前心与地似离非离,似着非着,好象沙地立竿,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又好象腾云驾雾,其目的要求做到虚无,摇摇欲坠的光景,即进入了静的境界,限制了思想不开小差,同时正因为把整个身体的重心平均分置与两足足根,做到了呼吸直贯脐下的腹式呼吸,也即是古人说的“真人呼吸入踵”的一种腹式呼吸。

”应该说,这位名家所提到的“真人呼吸入踵”,其理乃真,不假丝毫,然所言“把整个身体的重心平均分置与两足足根,做到呼吸直贯脐下的腹式呼吸”,其法则谬也。

何以故?须知入踵者,非用踵也,呼吸入踵则可,用踵则非,如因误解呼吸入踵为呼吸用踵之意,且以此为据,置身体之重心于两足之足根,以为即是养气练气之踵息大法,实则差之远矣!陆游之《独学》诗云:“踵息无声酣午枕,舌根忘味美晨烹。

”金农之《广陵秋日杂作》诗亦云:“屡访花隐翁,踵息无一声。

”其中,踵息一语,即出自《庄子·大宗师》一篇。

盖,实为道家练气养生之法。

所谓踵者,《玉篇》释义:“足后”,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脚后跟,很多时候也有泛指脚的意思。

所谓息者,《增韵》释义:“一呼一吸为一息”,这里自然指的就是呼吸了。

也有人说,踵息之法就是凭脚跟呼吸,这话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至少懂得呼吸与脚跟的关系,但言之却极不确切,多是因望文生义与不求甚解之故。

要知道,呼吸以踵也好,以喉也罢,其实讲的是呼吸深浅的意思,而不是用哪个部位进行呼吸的问题,故庄子先说“其息深深”,但呼吸要深,又能深到哪里呢?所以,庄子又接着讲“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以为明示,简单地说,就是真人或者说修行的人,呼吸感觉能够到了脚跟,而众人或者说普通人,呼吸只感觉到了气管而已。

由此可见,庄子所谓“真人之息以踵”,其本意要的是一气到底,也就是一气呼吸能够贯穿脚底或者说贯到脚跟的意思,此亦为养气要诀之一也。

先哲有云:气不养则馁,何以充体,充体者气遍全身也。

此处言气遍全身,亦即气贯全身之意,盖呼吸能使血液为之鼓荡,浑身细胞毛孔能够同时应合鼓动,故非得有一气到底或气贯全身之感,不可谓气血充盈,全身周到,上下通畅,川流不止。

踵息之法,实则无他,至简至易,本乎自然,言及呼吸,细匀无声,故匀静自然是其要点,既不许用力鼓荡,也不许用意支配,不急不迫,徐徐为之,顺其自然,渐渐即可至细匀深长,此亦是庄子“其息深深”之真意也。

其实,望文生义,尚可理解,然不求甚解,自以为是,此如上面那位名家所言,不知是承其前人之所传,还是其误解了庄子“真人之息以踵”的本意,故而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以为置身体之重心于两足之足根,即是养气练气之踵息秘法,真是谬误之甚!何况脚跟吃力,站立即不稳固,且吃力于脚跟,必顶力上冲至头顶,身体不能得到舒展,气力被阻碍,全身的关节也就不灵活,此甚不利于养生。

就技击而言,吃力于脚跟,已失踝关节之弹力,既不利于力之发动,也不利于实战之闪展腾挪,更谈不上步法的实际应用。

再者说,自己错练,耽误的只是自个儿,想想也就罢了,但非要这样去写,非要这样去教,一定会误导读者,也一定会误人子弟,望学者慎。

踵息法,属于道家功。

道家认为:脚就好比植物的根,我们气守丹田从自然界吸进来的能量,要先归于根,才能进一步转换成人体需要的能量。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的脚底是重要经络的汇聚地,与道家“人的脚底是人的根”的说法相吻合。

踵息法简单易学,不受时间与场合的限制。

曾有评论说踵息法“体现了饮地阴领气上升,吸天阳沉气下降,以天地之精气,补养人的气血,为中和之大用”。

此法对于调整人的睡眠有很大帮助,曾有人以此法战胜了失眠。

怎样理解“至人之息也以踵”。

何谓“至人”?黄帝内经有关于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描述,分别是境界不同又善于养生的人。

何谓“踵”?查新华字典是“脚后跟”。

马老在书中是这样解释踵息法的:吸气时提肛缩肾,气由足跟上升,呼气时小腹隆起,气沉丹田,足稳如鼎。

拳经云:“发于腿而主宰于腰,消息全凭后足蹬。

”就是这种踵息法的应用。

有一位教授级的养生专家理解踵息是:我在爬山时,我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脚后跟,这个时候脚后跟不是往下坠,而是往上升,所以我爬山爬得很快。

以上的种种解释总不是令人满意。

“踵”到底是什么意思,被无数人越解释越含糊。

为了不再让众人猜来猜去,延误养生时机,武国忠的老师胡海牙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踵”其实就是会阴穴。

会阴穴、百会穴与脚跟同在一条脉上,是人体精气神的通道。

会阴穴统摄着真气在全身的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是人体生命的要害部位。

会阴穴发生作用,在脚跟一定会有感应。

“至人之息也以踵”这句话其实是借脚跟来讲会阴穴的。

至此,困惑我二十多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马老书中有《内经》云:“至人之息也以踵”;武国忠书中是:庄子的“真人呼吸以踵”)。

虽然我没有听清马老对踵的解释,但我觉得马老提出的腹式呼吸方法,把对“至人之息也以踵”的理解运用到了极致:1.吸气时收腹、提肛(有时写提二阴)、敛臀、缩肾,从前、后、下三个方向调动一切力量使胸隔膜向上挤压肺部,使此时的肺容积最小;呼气时小腹自然隆起向下抻拉肺部使此时的肺容积最大,目的是促成肺活量最大。

2.“后足蹬”适合太极拳发力的需要。

3.做逆腹式呼吸适合太极拳以意领气打通任督两脉的需要。

4.由于发挥了会阴穴的作用,“就恢复了太极拳炼精化气,练气还神,炼神还虚之精微理论,和吃偏、发劲持击胜人的俗套有所不同了。

”马老当年讲课时说练拳的腹式呼吸就像捣蒜一样可以炼精化气,那时是半信半疑,现在看来是有道理的。

形体在运动过程,大脑却静若止水,正如无极之静而生太极之动,恍若动中求静,神情内守而保持中庸……即~使大脑皮层获得抑制性呵护,从而达到锻炼形体,颐养精神,这是太极拳精髓所在。

从今天开始与朋友们分享48式太极拳内功修习秘诀<一>_踵息法。

何谓48式太极拳踵息法?以“天人合一”理论学说,用踵息法,可体现饮地阴而再领气上升,吸天阳而再沉气下降,即以地精补气血,为中和之大用也。

按传统中医学说,48式太极拳以经络与阴阳、五行转化,至发挥意识与呼吸相作用~以意引气,以气引形。

按经络行走方向,随动作变化,虚实转换升降开合等,最终达成意到气相随,气到劲亦摧的效果。

踵息法在气功里早有提到,但却没阐述清楚,因为气功里的“踵息”与48式太极拳的踵息有天壤之别。

今天借此版块与朋友们一一道来,如有不对地方,还望朋友们多多指正。

48式太极拳踵息法习练:两脚开立,与肩齐宽,微屈膝,脊柱要正,全身放松,心情安静,进入练功状态。

提脚跟,注意脚跟,要轻、要慢地往起~~提起脚跟(此时感觉小腹向上翻转);再忘掉脚跟,转想双脚大趾,轻、慢地将双脚大趾上翘(此时感觉小腹向下翻转)。

小腹上下翻转称“丹田内转”,亦称翻江搅海。

如此反复习练9次。

48式太极拳之踵息法:提脚跟即为吸气,翘大趾即为呼气,此乃踵息法是也,属高层次呼吸,而非平常所用的口鼻呼吸。

古人有云:“圣以踵息,由踵至头顶一气呵成。

”踵息中提脚跟时督脉上升,翘大趾时任脉下降,此乃养生之大道。

于技击方面,推手过程中,拿人时提脚跟,发人时翘大趾。

此48式太极拳密不外传之内功心法,慎之。

脚后跟的奥秘为了保持健康,很多朋友在养生这条道路上做了很多尝试:有的不惜重金寻求名贵的药材,有的不辞辛苦拜访名家指点,还有的朋友不计寒暑每天坚持锻炼……或许都或多或少收到一些效果,可是养生一定要这么大费周章才能显示诚意吗?其实,只要道理正确,我们采用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就可以很好地进行养生,今天介绍给大家的就是这样一种方法——练脚跟。

不过,首先有一句话要送给大家:养生当先明理。

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简单的动作就蕴含着养生的精髓。

俗话说“树老先老根,人老先老脚”。

道法自然,从动物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当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生物往往可以牺牲一些局部的、不重要的部位来保全自己的生命。

我们身上气血不足的时候,机体也会为了保证重要脏器的功能和维持生命,而牺牲末梢。

老年人的体会比较深:一上了年纪,胃口可能没有什么变化,手脚先觉得不灵便了。

从中医来讲,脚是很重要的部位,其中脚后跟又具有相当关键的地位。

流经脚后跟的经络有足太阳膀胱经和奇经八脉之阳跷脉、阴跷脉,足少阴肾经也有一支别入脚后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