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行业史》结课论文题目人工智能人的未来姓名学号任课教师成绩评定中国•成都二〇一八年六月人工智能人的未来——《未来的人会是怎样》读书报告【摘要】首先,本书作者的观点十分明确,他坚信在这个技术大发展的年代,人工智能一定会带来又一场巨大变革。
而在未来,脑机接口技术将会实现并得到普及,人类最终会变成半机械化的“人工智能”。
简单来说,就是未来的人类可以有选择性地向大脑插入、装载任何芯片(就像现在的电脑一样),通过不同芯片的组合,我们就能近乎瞬间拥有某些技能或者学习知识。
关键词:人类进化;人工智能;人类巨灵;脑机接口;埃隆.马斯克公式1引人入胜的文笔1. 1 字里行间的智慧读完《未来的人会是怎样》这篇长文后,我发现蒂姆是一名十分优秀的观察者,也是一名杰出的科普作家。
这是一篇相当长的文章,甚至已经可以称之为一部科普书籍了,但全文读下来并没有感到枯燥乏味,反而让我沉浸在蒂姆的逻辑思维里,跟着他一起展望人类的未来。
这不仅仅归功于蒂姆学识的渊博,还要归功于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例如在文章中,蒂姆以生命刚出生在地球上为引,结合生物进化史来展开对生物神经网络进化路线的讨论。
而后又以神经网络作为切入点,引出对脑机接口以及人工智能等新领域发展的介绍,其中又穿插一些对在涉及这些领域的尖端科技公司的探讨,最终推出对人类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深思。
文章发展自然,结构合理。
在细节方面,他配合插图进行讲解,同时又不拘泥于科学本身。
他对很多科学知识做了通俗化处理,比如运用的比喻、比拟等写作手法,读者读之将不感枯燥,也使得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依旧能理解他到底在说什么,时常出现的小插画也采用卡通化的形象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文章内容,让科学与科普完美结合在一起。
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是他的文章富有层次感,条理清晰,论据充分。
在清晰地展示观点的同时,也让读者被他的智慧与思想折服,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方式。
1.2 文字背后的科学素养相信作者的科学素养方面就不用我在此赘述了,读过原本的人应该被他自身学识渊博所震撼。
书中有关脑与生物神经的科普知识、语言和文字的进化历史、科学发展情况等知识,若非作者本人经过了学习与大量查证,是绝非能够写出来的。
能将科学通俗化,更体现了作者本人对这些理论的熟悉程度之深。
2.清晰的逻辑结构与分析框架2.1作者的观点与分析过程首先,本书作者的观点十分明确,他坚信在这个技术大发展的年代,人工智能一定会带来又一场巨大变革。
而在未来,脑机接口技术将会实现并得到普及,人类最终会变成半机械化的“人工智能”。
简单来说,就是未来的人类可以有选择性地向大脑插入、装载任何芯片(就像现在的电脑一样),通过不同芯片的组合,我们就能近乎瞬间拥有某些技能或者学习知识。
除此之外,人类还可以直接在脑中分享自身经验与知识等这样的信息,甚至连情感或身体上其他的感受等主观信息也能分享,就像科幻小说中所说的心灵感应那样。
而作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与解释脑机接口,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知识科普与观点阐述:人类巨灵,大脑,脑机接口,Neuralink的挑战,魔法纪元与大融合。
要想实现脑机接口,首要条件自然是要有大脑了。
为了这一基石,作者拿一整章节来给我们详细介绍了生物体的神经网络发展史,也就可以认为是生物体大脑的发展史。
我们从中知道了生物体是如何从没有神经的单细胞一步步进化至没有神经中枢的水母,最终进化为现在拥有复杂神经网络系统的人类的。
自人类出现后,自然界的进化法则也随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便是所谓的人类巨灵。
人类的高速发展中,有一项技能的不可或缺,那边是我们语言。
人类在原始社会持续成千上万年,发展缓慢,而当人类有了较为成型的语言之后,人类进化的速度就开始快于同时期的其他生物,而到文字出现以后,这一速度更是以几何倍数增长。
其核心便在于人类的知识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代代传承了下去,由一个奇点爆发出一整个人类无尽的知识宇宙。
正是经过了无数代人的积累,才让每个人能在一生中时刻汲取过去与现在的知识。
类比现在,计算机也正经历这样的过程,自互联网出现以来,连接网络的计算机开始高速进化。
直到目前为止,计算机AI的进化速度在“连上网”的催化下,其进化速度大大超过人类。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结合两者之特点,实现全人类的加速进化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假设人类在未来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是全人类互联,戴上“魔法帽”共同构成一个称为“人类巨灵”的人类意识体。
在大规模尺度上的沟通能力越强,我们作为一个种族就越能像一个联合体行动。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千千万万的人类可以通过网络一起思考与交流,就像一个“人”的大脑一样。
而脑机接口技术则是该计划的关键。
但是这一技术最困难的就在于我们头上长得那个全宇宙最复杂的机器——脑。
人类大脑复杂多变,要想成功从中提取出正确的信息难度甚至高于spaceX的火星计划。
为了便于分析,作者将该计划抽象为两个阶段,第一是将信息从头脑中正确提取,第二是将信息送到大脑指定部位。
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实际操作。
众所周知,脆弱的大脑经不起折腾,于是作者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要求来分析脑机接口技术的优劣: 1.规模——能记录多少神经元;2.分辨率——工具收集到的信息有多细;3.创伤性——是否需要手术,如果需要,又会到什么程度。
目前,已经有一些简答的脑机接口,比如让猴子推小球等。
给出了雏形之后,作者紧接着又给出了在脑机接口方面一直努力的Neuralink公司的实例,并用埃隆.马斯克公式分析该公司。
在详细介绍这个公式之前,我们先来了解Neuralink公司所面临的阻碍,作者指出以下几点:1.公众质疑;2.对大脑不够了解;3.是否惹怒其它公司;4.技术阻碍等等问题。
在本书中,作者自己对人类巨灵有充分信心,坚信我们一定能扫清技术阻碍,并且认为植入与带宽的突破必能点燃脑机接口这个行业的大火。
作者又通过分析,认为该公式中的可持续商业模式是“研究先进的脑机接口”。
当解决完所有的问题之后,这场名为“脑机接口”的大火终于被点燃了。
根据作者的介绍,全脑接口是脑机接口在一个理想世界中的样子。
这是一个非常超前的概念,你大脑中几乎所有的神经元都能够与外界顺畅沟通。
凭借着脑机接口带了的极度便利,人类就像戴上了一顶连接万物的魔法帽子(数字的第三层脑),魔法纪元也由此到来。
那些看似疯狂的事情,比如在脑中交流,或者像电影中的超能力者一样,动动脑子就可以让机器做出我们想做的事情,我们可以真正的足不出户却改变世界。
这个时代必然是伟大的,但也是危险的,全人类的脑互联也就意味着入侵他人的大脑成为可能,如果我们能正确刺激大脑来收发信息,那么一个未来的杰出黑客是不是能通过给予脑部刺激来控制别人的思维呢?退一步讲,互联大脑,那么网络纷繁复杂的东西都会进入我们的大脑,键盘侠们也可以直接在脑子里开喷。
而更重要的是,脑机接口植入之后能否替换,手机坏了可以换,但脑坏了就不行了……这一切都是脑机接口的威胁。
但作者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未来必然会有足够的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
而有了全脑接口后,人类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思维的联合将生成超级人工智能,整个人类种群也将真正成为人类巨灵。
作者在最后还提出了人工智能的威胁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他由阿法狗的快速学习为例来证明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类智能发展的威胁,认为我们可能沦为自身发明的奴隶。
由此,作者再次强调了脑机接口的重要性——避免沦为恶魔奴隶的方法就是我们自己变成恶魔。
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全文,并期待脑机接口美好的未来。
2.2 作者的分析以及逻辑推理手段作者结合历史的证明方式最让我记忆深刻。
作者每提及新技术的威胁以及人们对新技术的抵触情绪,就会回到历史中去找寻证据。
比如在提到人们无法想象脑机接口会是什么样时,就说古代人类如果来打当今,会不会以为现代科技文明就是神迹呢。
亦或者人们不能接受自己变成半人半机械,作者指出当今人类已经是半人半机器的,而脑机接口所做的只是把现在的手机,电脑等都放入脑中而已。
这些例子来自身边,通俗易懂,也容易让人信服,让我读完之后感觉确实就是这么一回事。
作者的理论都是活的。
作者的在提出新理论前,都会告知当今这些技术的前沿发展如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使得推理合情合理,不显得突兀。
读完文章,感觉作者不是在证明,而是在辩论一样,在例子中去让人信服而不是死板的证明。
2.3 文章很出彩纵观全文,作者引经据典,推理论证,通过各方面的对比与证明,得出了一个最终结论:“人会变成人工智能”。
我是完全能接受这个观点的。
但我觉得作者整体上太过乐观。
当今世界,网络安全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例如去年的比特币病毒,就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挑战。
而且作者淡化了脑机接口与手机电脑的区别。
电脑被病毒入侵了,我们大可直接换台电脑,这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但如果脑中的东西被认为入侵,是否依旧是简单的更换新的脑机这么简单,那就不一定了。
世界大国政府是否会监控每个人在想什么,我们到底还能不能保有我们自己最后一点思想上的隐私,这些问题都有待探讨。
而从前些年的棱镜事件看来,答案十有八九是否定的。
在此基础上,脑机接口到底该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否应该单向保留脑机功能,比如仅接收信息而不发送。
另外就是脑机接口的摩尔定律。
正如文章中所说,随着技术进步,虽然我们的脑机接口功能越来越强大,但我们对脑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这也必然会导致我们手上的脑部地图也随之复杂。
就像人类研究癌症,研究基因,越研究越发现其复杂性,也越寸步难行。
而且文章也提到了人类能检测的神经元的增长速度太慢,在这样的前提下,我觉得脑机的进步会略显乏力,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解读脑部会相当困难。
但瑕不掩瑜,其中最让我感到出彩的部分就是沟通带宽与脑机接口。
尽管现在已经是万物互联的时代,机器与机器间、物与物间的信息传输带宽得到了空前发展,但都仅限于媒介与媒介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的“沟通带宽”并没有得到拓展。
换句话说,三千年前的古代人与现在的人相互沟通的速度是相同的。
我们当前的沟通手段依赖于发声或者手写,二者都依赖于一个叫做表达能力的技能。
其实我们每个人脑力的思维都要远远高于我们所能表达出来的,但碍于压缩算法的压缩,是我们难以全部表达,用语文上的说法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目前光纤传输速率轻松达到每秒几十兆,而口头叙述或手指输入的沟通带宽只有每秒几字节。
如果不再依赖语言传输,直接达到未经压缩的思想直连,即“你的脑>我的脑”。
那么人人、人机的沟通带宽可能增加到上百兆,接近机器间的传输带宽。
这一速度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学习知识也将不再复杂,直接下载就可以。
我们脑中那些难以表达的情感也可以直接传入对方的大脑,我们可以真正做到走入别人的“心”里,想别人之所想。
脑机接口,也可以让我们拜托人工智能的威胁,就像钢铁侠中的贾维斯甚至更进一步的存在,而且不用担心其成为奥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