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电子媒体新闻评论的个性特征
5.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评论与新闻媒体
1.电子媒体评论个性特征发展的制约因素
(1)电子媒体的传播系统
媒介的传播方式及其派生的传播特点是制约不同媒介新闻评论个性特征发展的首要因
素。
①电子媒体中的广播、电视,运用元线电波传送声音或声音及图像,属于线性的、非实
体、动态的传播媒介,拥有电波速度的巨大传播优势,也可以传远、传广,但不利于传久、传深。
②声音符号——声音,包括言语和其他音响,是广播、电视共用的基本符号。
广播、
电子媒体评论个性特征发展的制约因素 新闻评论与新闻媒体
电子媒体评论个性特征发展方向 广播评论的发展历程 广播评论的相对特点
广播体裁的风格特点 电视评论走过的路程
电视评论的基本特点 电视评论特征形成的基础 画面、同期声、字幕的运用
适应受众的广泛性 完善电子媒体个性特征的途径 正视内容的选择性
探索形式的特殊性
电子媒体新闻评论的个性特征
电视中的声音符号,以自然形态或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符号为基础,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质的差别。
在广播、电视中,声音经由电波传送,其优势和劣势都向两极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a.声音传播具有无远弗届的力量,其传播速度、覆盖范围和可能拥有的受众,是自然形态的声音所不可比拟的。
b.除非即时录音保存,声音的稍纵即逝、不易保存、不能微观选择的劣势也变得更劣,更加不容易克服。
从这个意义上讲,广播、电视中的声音符号,是自然形态的声音符号内在优势和劣势的两极化发展,是更加巨大的传播优势和更加不易克服的劣势的对立统一。
③图像符号——这是电视最强有力的表意符号。
图像具体、形象、直观,因而也更富于再现能力和感染力、感官冲击力,图像的弱点如下:
a.稍纵即逝,不易保存,不能微观选择。
b.由于图像不能脱离“所指”,也就不能或不善于表现抽象的思想、观念,以及消逝了的事物或场景。
c.单纯的图像,虽然可以再现一定的具体形象,却未必能够,甚或难以精确表达其中蕴含的深层意思。
(2)电子媒体的受众
广播、电视受众的基本状况,大致可以描述为:
①由于较少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听众和观众的绝对数量多。
②按接受能力划分的层次多,成年人中至少多了文盲、半文盲这两个受众群体。
③整体的平均接受能力,低于报纸的读者。
④多数听众和观众处于半接收状态。
⑤多数听众、观众在同一时间里一般只能选择一种媒介。
(3)新闻评论的体裁特征
新闻评论有两种基本体裁特征——新闻性和政论性。
①新闻性
新闻性主要关系着内容选择,而政论性则直接关系着内容表达,同时又反过来给予内容选择以不同程度的影响。
②政论性
政论性这个特征对于广播、电视评论个性发展的影响,显然比新闻性更显著,也更直接。
政论性,主要是指以说理为基本手段,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阐明对于事物的看法。
2.电子媒体评论个性特征发展方向
(1)影响电子媒体评论个性特征发展方向的因素
①媒介、受众对体裁的影响
广播、电视媒介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是巨大的传播优势和不易克服、消除的传播劣势的对立统一。
传播优势,对于各种新闻体裁的积极影响总的说是一致的,而其传播劣势对于新闻评论的消极影响却远超过其他新闻报道体裁,且更加不易克服。
a.新闻评论要保持政论性特点,就离不开必要的概括和抽象;它所表达的内容,也就不像其他新闻报道中的具体事实那样可以直接感知,容易理解,往往需要经过一番思考和琢磨。
b.广播和电视的线性、非实体、动态的传播方式,决定它们只能一句话接着一句话、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不绝如缕地传送内容,几乎没有也不可能为听众、观众提供想一想、
琢磨一番的必要条件。
影响和决定广播、电视评论个性特征发展方向的,不是其中的某一个孤立因素,而是媒介传播方式、受众状态、体裁特征等因素互为作用的结果。
②优势与劣势的不同性质
广播、电视评论在媒介、受众、体裁方面所拥有的优势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固然取决于是否善于调动和利用它们,同时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能否有效地克服和消除劣势。
③媒介、受众、体裁的主从关系
从这三个因素的基本态势看,只能体裁服从媒介、受众,适应媒介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适应受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接受习惯。
(2)广播、电视评论个性特征的发展方向
广播、电视评论个性特征发展方向的主要内涵概括为:从各自的传播方式和受众状况出发,改造和完善新闻评论体裁,使广播、电视评论的政论性内容,能够在广播、电视的传播条件下。
尤其是在稍纵即逝、不易保存、不能微观选择的不利条件下,让平均接受能力较低的听众和观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二、广播评论的相对特点
1.广播评论的发展历程
(1)人民广播在它的草创时期,开始以电台的名义播出新闻评论。
l940年,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曾经开辟“广播评论”节目,提出“多写广播评论”的要求,不定期地播送评论。
(2)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除了1950~1951年和l958~1959年曾经播出过少量广播评论以外,我国各级广播电台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新闻评论;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78
年。
(3)直到l979年,“中广”才在新闻节目中播出自己撰写的新闻评论,并逐渐成为新闻广播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新闻广播的一种基本体裁或话语形式。
(4)此后,广播评论的整体状态,大致可以用以下四句话来概括:
①开始成为新闻广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未达到不可或缺的程度,没有形成健全、严密的评论体制。
②开始注意适应广播的传播方式,但还没有完全摆脱报刊评论表达方式的束缚。
③初步形成某些表现特点,但远未完善、成熟。
④开始重视对个性特征的探索,但还不完全自觉,多数仍停留在经验的层次。
2.广播体裁的风格特点
广播体裁的风格特点:“短、浅、软”。
(1)“短”的目标和求“短”的途径
“短”,即短小精悍。
短小指文章的篇幅,精悍要求言之有物;这两方面的要求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
“短”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广播评论预期目标的基本要求之一。
求“短”的途径为了使文章短小精悍,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①“省文”即尽可能节省文字,力求言简意赅,在有限的篇幅里充分表达内容,争取预期的论辩、说服效果。
②“省意”即删枝去蔓,在一篇文章里突出最主要的问题,在论述一个问题时讲非讲不可的道理。
(2)“浅”的含义以及“浅出”的方法
“浅”,即深入浅出,以浅显通俗、让人一听就懂的方式、方法表现深刻的内容。
对于广播评论来讲,“浅”的基本目标,是深入浅出地处理政论性内容。
“浅出”要着重注意把握以下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
①适当控制表达的抽象程度
广播评论控制抽象程度,是在准确确定指代特定评论对象概念的基础上,恰当处理它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形成既能揭示事物本质,又比较易于理解的判断和推理;语言文字方面,要求以明白确切的词语、简洁明快的句子,以及平易质朴的章法表现相应的内容。
②加深对于客观实际和听众需求的认识
a.对所论述的问题深知深解,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或问题的实质。
b.弄清听众同评论对象的关系,准确把握听众的关注重点。
c.掌握既为听众所熟悉,又能说明问题的具体材料,透彻地理解材料的主要含义。
d.弄清楚具体材料与所论述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3)“软”是动听的重要条件
“软”即轻松、风趣,使听众在文化娱乐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观点。
“软”,其实是讲究宣传策略、宣传方式和方法,争取更好的宣传效果。
(4)“短、浅、软”的关系
①“短、浅、软”作为广播评论的个性特征,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②文章短小精悍、浅显通俗,适应听众的收听耐久力和接受能力,可以为多数听众创造方便的收听条件。
③讲究“软”,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轻松风趣、娓娓动听、引人人胜,则可以激发听众的收听兴趣,使听众进入乐于听的境界。
④“短、浅、软”互为作用,将使广播评论更好地适应广播的传播特点,收到更好的听知效果。
反之,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特点,则必然削弱其他特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