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催化裂化装置简介

催化裂化装置简介


压缩富气
解吸深度
解吸塔解吸深度提高,经脱乙烷气返回吸收塔的C3以上组份增 多,会造成吸收塔负荷上升,将使干气中C3组份含量上升;在 日常生产过程中应注意干气流量、解吸气流量、解吸塔底温度、 干气组份、液化气组成等分析数据,合理控制吸收与解吸深度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液化气中C2含量的控制
控制液化气中C2含量,解吸塔的操作条件是关键。高温低压 对解吸有利,但解吸塔压力同时受制于稳定塔操作压力(脱乙 烷汽油自压至稳定塔),且解吸气并入气压机出口富气线,其 压力也与吸收塔操作压力密切相关,因而不可能降的过低。 控制目标:C2≤1.0 V% 相关参数:解吸塔11层气相温度、解吸塔13层气相温度、解吸塔 9层气相温度、解吸塔压力、解吸塔进料温度、解吸塔进料量 及组成。
石化盐化一体化项目
催化裂化装置简介
设计技术部 吴雯雯 二○一五年二月
主 要 内 容

催化工艺发展历程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催化裂化反应及催化剂 催化裂化发展趋势
催化工艺发展历程
催化裂化的定义
催化裂化(Catalytic cracking)是在热和催化剂的作 用下使重质油发生裂化反应,并转化为裂化气、辛烷 值较高的汽油、柴油等产品的加工过程。 催化裂化的原料: 减压馏分油(VGO)-FCC 常压渣油和减压渣油的脱沥青油-RFCC)
塔顶压力 冷回流量 顶循取热负荷
塔顶压力直接影响汽油组份油气分压,塔顶压力升高,干点提高;塔顶压力下降,干点降低。 冷回流量增加,干点降低,反之则提高。 提高顶循环流量或降低回流温度,使顶循取热负荷增加汽油干点下降,反荷下降,顶温下降,汽油干点下降。
解吸塔温度
解吸塔操作压力
解吸塔进料量及 组成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液化气中C5含量的控制
催化液化气的C5含量控制要求较高,设计工况下的液化气C5含量为
0.5v%,日常生产过程中应兼顾汽油蒸汽压控制,通过调整回流比、
塔顶温度、进料位置等手段,努力控制好液化气中的C5含量。 控制目标:≤1.5%V 相关参数:稳定塔48层温度、塔顶压力、塔顶回流量、进料温度、 进料组成及位置、塔底重沸器返塔温度等。
主 要 组 成 部 分
分馏部分 吸收稳定部分 产品精制
余热回收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油气
反再系统
再生 烟气
沉 降 器
再 生 器
提 升 管
外 取 热 器
催化剂
主风
混合原料油通过装置加热至后分六 路经原料油雾化喷嘴进入提升管与高温 催化剂接触进行原料的升温、汽化及反 应。反应后的油气与待生催化剂经旋风 分离器分离后进入分馏塔。 待生催化剂经汽提后沿待生立管向 下进入再生器,与向上流动的主风逆流 接触,在690℃左右的再生温度、富氧 原料油 及CO助燃剂的条件下进行完全再生。 再生器烧焦所需的主风由主风机提 供。 再生烟气一路进入烟机,另一旁路 经双动滑阀。两路烟气最终合并进入余 热锅炉



凝缩油进入解吸塔上部,解吸出凝缩油中≤C2组分。
脱乙烷汽油换热升温后进入稳定塔,液化气从稳定塔顶馏出。 C4及C4 以下的轻组分从塔顶馏出,液化气送往双脱装置进一步 精制。塔底的稳定汽油经换热冷却后,一部分送出装置进一步 精制;另一部分用泵打入塔吸收塔顶作为补充吸收剂。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干气中C3以上组分含量的控制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生产过程中,影响反应深度的
反应 深度 控制
操作因素很多:
原料性质、反应温度、反应剂
油比、再生催化剂物化性质、
回炼比、反应时间等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反应温度是调整反应深度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温度 每升高10%--20%,反应速度约增加10%--20%。反应温度
提高时,汽油→气体的反应速度加快最多,原料→汽油反应
贫吸收油冷却器
一中热水换热器 一中原料换热器 稳定塔底重沸器

馏 塔
酸性水外送 粗汽油外送 至再吸收塔 轻柴外送
顶循泵
蒸汽发生器
一中泵
二中泵 油浆蒸汽发生器
回炼油 油浆外送
油浆紧急外甩 回炼油浆
油气 油浆泵
油浆原料换热器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汽油干点主要是通过分馏塔顶的温度来控制,分馏塔顶温度是
塔顶油气在其分压下的露点温度。塔顶馏出物包括粗汽油、富 气、水蒸汽及惰性气体,汽油组份的油气分压越高,馏出同样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影响因素 吸收塔压 力 吸收塔温 度 油气比 调整方法 提高吸收塔压力,改善吸收效果,C3以上组份含量下降,反之 则升高; 降低吸收塔温度,改善吸收效果,C3以上组份含量下降,反之 则升高; 提高粗汽油或补充吸收剂量,改善吸收效果,C3以上组份含量 下降,反之则升高; 压缩富气量增加或液化气组份增加,吸收负荷上升,干气中C3 以上组份含量上升,应及时增加补充吸收剂流量、提高吸收塔 操作压力、降低温度,保证吸收效果;
催化工艺发展历程
催化剂
催化工艺发展历程
直馏汽柴油不 能满足社会需 求
直馏汽油辛烷值 低,不能直接做 汽油机燃料
催 化 裂 化
催化工艺发展历程
催化裂化的发展历程:
固定床催化裂化,1936年,第一套固定床的催化裂化装
置在美国投入工业生产,原料油进入反应器中进行反应 后,停止进料,通入水蒸气置换,然后通入空气进行催 化剂的再生,反应与再生均在一个反应器中进行。
产蒸汽以达到系统的热量平衡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外取热器取热量由外取热器内流化风量或催化剂返回管提
升风量(控制外取热催化剂循环量)进行控制。正常生产
过程中,以再生器密相温度(670—700℃)为依据控制 外取热器内流化风调节阀开度,改变外取热系统取热负荷,
控制再生温度相对稳定。
在装置加工负荷低、原料生焦量低或事故状态下出现热量 不足时,需相应降低外取热器取热负荷直至停运、提高预
再生器压力由烟机入口调节蝶阀和双动滑阀分程控制,
提高再生压力可提高再生效果,增加烟机回收功率,但 也使主风机供风耗能增加,并受到正常操作下主风机出
口压力、反再间压力平衡、催化剂流化输送控制等因素
制约。烟机入口蝶阀开度增加,再生器压力下降。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分馏系统
分馏过程主要就是根据气液平衡原理,把反应来的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干气
粗汽油罐 吸 收 塔 析 解 再 吸 收 稳 定
轻柴油
液化气



富 气 分 液 罐 粗汽油泵
富吸收油回分馏
解析塔进料泵
稳定汽油出装置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吸收稳定部分 富气经压缩冷却分离后进入吸收塔下部,与粗汽油逆流接触, 吸收富气中的C3、C4。 吸收塔顶贫气进入再吸收塔底部,与轻柴油逆流接触,以吸收 贫气中携带的汽油组分,从再吸收塔顶排出的干气进过双脱后 进管网,塔底富吸收油经换热后返回分馏塔。
催化工艺发展历程
提升管催化裂化,自
1960年后,为了配合
高活性的分子筛催化 剂,流化床反应器又 发展成为提升管反应 器。目前世界上绝大
多数催化裂化装置均
采用提升管反应器。 提升管催化裂化
主 要 内 容
催化工艺发展历程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催化裂化反应及催化剂 催化裂化发展趋势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反应-再生部分
干气经脱硫后并入全厂燃料气管网,如果干气中含太多的C3、C4,会
造成液化气收率的下降,干气中C3、C4含量的高低主要由吸收塔的吸 收过程控制。影响吸收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油气比、操作温度、操 作压力、吸收剂和被吸收气体的性质、塔内气液流动状态、塔板数及 塔板结构等。对具体装置来讲,吸收塔的结构等因素都已确定,吸收 效果主要靠适宜的操作条件来保证。 控制目标:≤3.0%V 相关参数:吸收塔温度、吸收塔压力、吸收剂量、补充吸收剂量及温度、 解吸气量(解吸深度)、中段回流取热量(循环流量及回流温度)、 稳定汽油蒸汽压、压缩富气量及组成。
催化工艺发展历程
反应产物 再生烟气
空气
原料油
固定床催化裂化
催化工艺发展历程
移动床催化裂化,1950
年前后出现了移动床催
化裂化装置,反应和再 生分别是在反应器中与 再生器中进行。
移动床催化裂化
催化工艺发展历程
流化床催化裂化,与移 动床催化裂化装置几乎
同时发展起来,反应与
再生分别在反应器和再 生器中进行,油气与催 化剂呈流化状态。 流化床催化裂化
油气混合物按照相对挥发度不同,将其分割成富气 、汽油、轻柴油、回炼油和油浆等馏分的一种物理 过程。分馏塔中过剩的热量由顶循环、一中循环、 二中循环、油浆蒸汽发生器取走。分馏在整个催化
装置中起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富气至气压机
柴 油 汽 提
油气分离器 顶循热水换热器 顶循原料换热器 换热
反应终止剂量
提高反应终止量,粗汽油干点下降,反之则干点上升。
反再分馏蒸汽总量
进分馏塔蒸汽总量增加,使分馏塔顶汽油组份的油气分压下降,汽油干点上升,反之则干点下降。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柴油闪点主要通过调整分馏塔汽柴油切割效果及调节汽提塔汽提 蒸汽量来调节。在日常生产中,在馏出口指标满足质量要求情况 下应尽量少用汽提蒸汽。去罐区时需控制较高的闪点,而改去下 游加氢装置时,可降低柴油闪点控制指标。 控制目标:≥60℃ 相关参数:汽提蒸汽量,汽提塔液位,柴油上下抽出口抽出 比例、塔顶温度,汽提塔压力。
热温度、适当减少汽提蒸汽量等措施,出现热量严重不足
时,可短期往再生器喷入燃烧油(但应避免长时间喷燃烧 油,造成局部超温导致催化剂失活)。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催化裂化装置概况
反再压力平衡是催化装置日常操作过程中的关键平衡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