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论、方法论

认识论、方法论

壹、说明何谓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一本体论的内涵本体论(Ontology)是在讨论被调查事物的本质(essence)。

本体论研究了存在的本体,究竟是一物?抑或二物或多物?这便产生了一与多的数量问题。

故就本体论的数量而言,一般上分为一元论(Monism),或称单元论(Singularism),二元论(Bualism)、多元论(Pluralism)。

简称单元论与多元论。

另外,本体论研究存在的本体,究竟为物质?抑或精神?这就产生了心与物的问题。

故就本体的性质而言,一般而言分为唯物论(Materialism)、唯心论(Spiritualism)。

1.单元论与多元论单元论是英哲华德为避免一元论此名称和心物问题的一元论混淆,故另以单元论一词来代替。

单元论认为宇宙是一个基本原素演化而成,或以宇宙的本体是一个个体的存在(One Individual Being)。

其意味主张「唯一」与「不动」。

而反对「多」与「变动」。

而单元论的思维方法,多为演绎法的、辩证法。

例如:柏拉图以至善的理念,为一绝对原理,理念属于「模型」,现象则是依此模型而被型塑出来的。

多元论的主张,例如莱布尼兹认为宇宙由单子(Monads)组织而成,这单子是无量数的。

而原子论派(Atomists)Democritus认为宇宙万物由原子构成,这原子是无量数的,所以他亦是多元论者。

多元论的思维方法多为归纳法的、经验的。

2.唯物论与唯心论唯物论主张「物质」为唯一存在,此为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宇宙根本为一物质的世界,可以离我思唯(心)而独立客观的存在。

例如自然唯物论者费尔巴赫主张人身是物质的一部份,脑子是人身上的一部份,故脑子本身就是物质的一部份。

而思维(心)附属于脑子,故物质不是精神(心)的产物,精神(心)才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论主张以精神或心灵为构成宇宙之基本原素。

例如莱布尼兹认为宇宙由单子(Monads)组织而成,而单子的本质为心灵而非物质的,一切物质的东西,只能视为现象而不能视作实体,这些东西的基本实体,须求于众单子,其精神能力反映在万物,以全宇宙为心灵的范围,故称唯心论。

二认识论的内涵认识论(Epistemology)在讨论什么可视为知识或事实(fact),即知识如何能够成立,其性质为何,批判的与经验的知识分际何在,知识的验证标准为何等。

(Harmon and Mayer, 1986: 287)一般把认识论所研究的范围分为下列四项:1.知识起源问题-以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批判主义三观点为例理性主义(Rationalism)主张知识起源于理性,理性是先天的心灵能力;而经验主义(Empircism)则主张一切知识的起源于经验,而经验则是后天的。

经验主义者也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由我们的感官摄取物象而成。

感觉获得经验和数据,加以反省组成了观念,便产生知识。

批判主义(Criticism)则认为知识的起源和理性及经验都有关。

例如康德认为知识之所成,必然有心灵以识物,是为「先天的」形式,也必然要外物供它作为摄取的对象,此为「后天的」材料,这调合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2.认识对象问题-以观念论、实在论的观点为例观念论(Idealism)主张客观的实在依主观观念而存在,故存在即被知觉,不被知觉即不存在。

实在论(Realism)则相反,其认为我们所认识的对象为外界事物的本身,其能脱离主观观念而独立。

3.认识的范围问题-以独断论、怀疑论、实证论的观点为例独断论(Dogmatism)主张智识能力范围为无限的,且深信人类天赋的心灵能力,能周知一切。

怀疑论(Scepticism)认为认识是有限的,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有相对性和时空性,没有绝对性和普遍性。

实证论以科学方法所探求的到的为智识研究的范围。

4.认识标准的问题-以一贯说、相应说为例此问题在探求真实和伪妄的问题,例如持一贯说者认为一个观念如果能和已经承认的观念相贯通或相配合时,便是真知识,反之则属虚假的知识。

而相应说则认为人的内在观念与外界实在的事物相符合,就是真智识,凡不合者则否。

三方法论的内涵方法论(Methodology)是涉及我们用何种方法去认识世界。

而研究方法论(Reserch Methodology)则主要在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

方法论常被探讨的两个极端即例则论(nomotheic)和个例化的(ideographic)。

前者认为社会关系的规则模式,是可以用通则的述语来解释的;后者则拒绝社会生活各因素有其规则,或其社会关系可以用通则的方式来解释,而主张个别的人可以创造、修饰、与诠释社会世界的意义。

例如在客观为主的研究途径,在认识论上专注类推与解释,因此采用律则性方法论;在主观为主的研究途径,在认识论上反实证主义,强调要对社会经验有较深刻的认识与了解,须从研究主体本身的参考架构(frame of reference)着手,乃采用表意的、个例式(ideographic)的方法论。

(Harmon and Mayer,1986:289-90)。

另外,例如像是方法论的无政府主义(Methodological Anarchism)则可以费若本(Parl Feyerabend)所主张的多元方法论(Methodological plyralism)为代表,其反对科学方法的独尊以及单一方法论的倡行,而抱持着多元方法论。

而方法论的个体论(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则说明了集体行为是个别行为的加总。

故其不承认个体之外有更大以社会为单位的群体价值,如忠诚及团结。

此是属于微观层次,将焦点集中在个人身上。

公共选择理论即以此作方法论的基础。

四结论从上述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大略的内涵,而知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是探讨哲学的基本假定,不管是行政学或是一般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是基于某种假定或信念作为出发点而建构其理论的。

若未探讨其基本假定是否有特殊意义或问题,而信以为真,而不小心就沦为Harmon所谓「作为预谋的理论」。

讨论此基本假定,将可对此学科的可能性及限制作更透彻与批判的理解,可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思架构。

贰、试析论实证主义者的知识论为何?并举例说明之。

知识论(epistemology)亦称为认识论,系指研究知识的本质、原则与知识的来源,并且处理存在与思维的先后,以及主观与客观之间关系的问题。

实证主义的知识论,强调知识是来自于经验,具有客观性的特质,依循假设演绎(hypothetico-dedu ctive)的程序,经由不断地反复验证而得。

一、实证主义之知识论论及实证主义的知识论,可以从经验知识、客观知识与假设演绎三个层面来看。

(一)经验知识(Experintial knowledge)实证论者认为,知识是经由人们对于现象的观察而来,依据感官知觉的作用,认识世界的现象与运作,此称之为感官知识(sense knowledge),形成科学知识的主要来源。

人们亦经由观察或生活中获得经验,累积成经验知识,构成科学知识的主要成份。

此一原则总称为「经验主义」(empiricism)或「现象主义」(phenomenalism)。

(二)客观知识(Objective knowledge)实证论者相当强调建立客观的知识,不应受研究者(或观察者)的主观因素所影响。

此一客观性的强调,立基于一种复制性(replicability)的认识程序,研究者可以透过更为缜密的研究程序对相同的现象进行验证,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是相同时,即可谓建立了「客观知识」。

(三)假设演绎(Hypothetico-deductive)客观知识的建立,就实证论者看来,应依一种「假设演绎」的程序来进行,可视作是判断「知识何以成为知识」的一项原则、判准或程序。

而所谓假设演绎着重于经由已建立的科学理论中,演绎出独特与可验证的假设,然后再藉由能观察到的数据中检证此类假设,不断反复进行此一程序,使得理论获得了证实或是修正。

综合上述,实证论者主张知识应是透过观察与经验而得,并且透过假设演绎的不断验证,所建立起的一套客观的知识体系。

另外,附带一点说明的是,实证论者认为形成知识基础之观察现象(或作观察/研究客体)是独立存在于研究者之外,因此并不会受到研究者主观的各种因素而影响,此即一种「主客二元对立」之观点。

二、实证观点下知识论之实例此处试举「组织文化」此一概念,采取实证论的观点进行探讨。

(一)知识之可经验由实证论的观点来看,组织文化此一概念的知识,是能透过研究者的观察来获知,好比观察组织内部成员的工作态度、人际互动与长官部属间的互动情形,即可得知该组织所呈现出的组织文化为何,研究者经由此一观察与经验,获知此一知识。

(二)知识之客观性客观性强调的是透过不同的研究者进行相同的观察,仍然可以得到相同的研究结果。

就实证论者看来,组织文化的研究亦然,不论研究者是谁,仍然能经由严谨的研究程序,获知组织文化是研究组织中不可或缺的知识,不因研究者主观的因素产生影响。

(三)假设演绎之程序实证论者观察组织文化时,抽绎出若干假设,好比组织成员对于工作的态度、组织愿景之认知等,进行实证之研究,透过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的程序,从而验证此等假设对于组织文化的关联性,或是证实组织文化中的某向观点,亦或是对于组织文化进行理论上之修正等。

以「组织文化」作为实证论观点下之知识论的实例,可能受限于组织文化中,在某个层面上是对于人际交往与互动上的观察,因而产生某种解释上的不严谨,笔者在此提出此项修正,盼予以指正。

三、结论实证论观点下的知识论,主要即在于强调知识是经由观察与经验而来,具有客观性的特征,秉持价值中立的研究立场,并且经由演绎假设程序的不断验证与修正,依循着可靠的科学检证程序,从而建立起一套能够普遍适用于解释世界的知识、理论,此乃实证论者的主要主张。

参、试析评实证主义者的方法论为何?(一)实证论者认为:虽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但自然科学所应用的方法与程序同样可以适用于社会现象,此称为方法论上的一元论(methodological monism)或方法论上的自然论(Methodological naturalism)。

科学的目的是创设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客观理论,而实证论者认为在社会科学中,能够满足信度和效度的社会科学研究就可以创造客观性。

(二)其认为预测为科学规律的重要功能,最理想的预测是因果关系十分明确的预测,为了建立完全预测,以分析的化约主义(Analytical reductionism)为基础,将可以观察的关系划分为许多可以分析与割离的成分,而这种成分乃是观察出现的充要条件。

(三)而在认定变项之间的功能关系上,十分重视量化的数据,以建立方程序去预测政策的后果。

因为实验是取得测度的理想手段,实证论者相当重视实验与实验室科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