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统计教材分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下册第9单元的内容。
原教材上是一幅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察、统计的插图。
对于没有条件、不能实地统计的学校,这部分内容又该怎么上呢?我将教材中的盆花变成纸花,一排一排钉在黑板上,便于学生数数、统计。
巩固练习中,原教材是让学生统计全班每人的生日。
但对于农村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大多数学生根本记不得自己的生日。
因此,我设计了几份统计表供学生进行练习。
学生分析
全班54名学生。
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
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有价值的统计活动。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感知。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比赛一下,看哪组同学表现得最好,老师将送给他们红五星。
你们看,(出示各色花)有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得到了这么多的花!这些花漂亮吗?这些花有几种颜色?说说有哪些颜色?怎样才能知道各种颜色
的花有几朵?(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
师生共同数出红花的朵数。
师:我们刚才数数的过程就是对数据进行统计。
(板书:统计)
师:大家想把各色的花有几朵统计下来吗?老师给大家请来一个好帮手,看例1。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同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引入课题,朴实自然,也渗透了思想教育。
】二、教学例1。
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并说明:图中的四根条形柱分别表示下面所列花的朵数。
统计时,有几朵,就在条形柱上涂几个小方格。
让同桌学生合作在书上完成此统计图:一生数数,一生涂色。
教师巡视,检查涂色情况。
学生完成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是怎样涂色的。
师:小朋友们,请仔细看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同桌互
相说一说。
学生先看图交流后,再全班汇报。
师:你能提出些什么问题?指名提问并解答。
(主要是比多比少的问题。
)
在集体活动的基础上,分小组进行提问练习:一生提问,一生回答。
师小结:刚才大家的提问都很不错。
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
(见例2)
【通过数数、涂色的合作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体验统计的操作过程。
从图中找信息、提问,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的互相提问,增强了学生的互动交流。
】
三、教学例2。
师:你们喜欢这四种颜色的哪一种?大家先不要着急回答。
喜欢红色的学猫叫,喜欢黄色的学狗叫,喜欢蓝色的学公鸡叫,喜欢紫色的学青蛙叫。
师:小朋友们都在叫,老师还是不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人多,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办法吗?
让学生同桌互议后发表意见:
1.在喜欢的颜色下画☆;
2.在喜欢的颜色下画;
3.在喜欢的颜色下画正
师小结:这些方法都不错。
请同学们分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在你喜欢的颜色下面作记录。
(10人一组。
)
学生分组活动。
完成后,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方法。
比比哪种方法最容易数出数据的多少?
学生各自将小组记录情况在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统计,全班一起完成有关全班同学喜欢颜色的统计图。
比较例1和例2的不同。
先分组讨论再汇报。
师小结:例2的统计图中有数字表示,可以不数方格直接看出数目来,比例1的统计图更方便快捷。
【通过学生说喜欢的颜色,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得到了体验。
学动物叫声,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统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
通过分组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
四、生活中的统计。
师:统计的作用很大,生活中常常用到。
例如,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家里每个月都要交水费、电费等,那么就要统计电的度数、水的吨数。
大家想想我们生活中还要统计哪些数据?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统计表,让学生合作完成。
1.全校各班人数。
2.全班各条街所住同学人数。
3.我校各班争夺红旗班、雏鹰奖章的统计表。
五、全课小结。
对本节课各组得到的红五星情况作一统计、评比。
(结合课堂评估再次让学生感受统计在身边的实例。
)
【让学生了解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明确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让学生感受统计随处可见,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
评析
1.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
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课程标准则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比较繁琐,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2.教师将教科书的盆花变成纸花,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数据,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
但是,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统计,效果会更佳。
3.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本课中,教师设计的让学生学四种动物的叫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入到下一个问题的探讨。
4.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验。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
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
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5.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把握课堂激励机制,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如,统计本节课中各组得☆的情况。
6.明确要求,才能有的放矢。
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让学生先明确要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课堂上的讨论、操作等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而落到实处。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
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