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下连续墙作业指导书

地下连续墙作业指导书

苏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及支线Ⅲ-TS-03标土建工程地下连续墙施工作业指导书编写:审核:审批: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苏州Ⅲ-TS-03标项目经理部2015年5月目录1 目的 (3)2 编制依据 (3)3 适用范围 (4)4 技术准备 (4)5人员组织 (5)6 材料要求 (6)7主要设备、机具选型 (8)8 施工工艺流程 (9)9 施工作业方法及要求 (9)9.1施工程序 (9)9.2施工工艺 (10)9.2.1施工准备及平整场地 (10)9.2.2测量放线 (10)9.2.3 导墙制作 (10)9.2.4槽段挖掘 (11)9.2.5清底换浆 (12)9.2.6清刷接头、二次清孔 (12)9.2.7吊装接头箱 (13)9.2.8钢筋笼吊装 (13)9.2.10灌注水下混凝土 (15)10关键技术控制与处理措施 (16)11 质量控制及检验标准 (18)12 安全及环保要求 (19)12.1组织机构 (19)12.2安全要求 (19)12.3环保要求 (19)13 估算指标 (19)14 备注:条文说明 (19)地下连续墙施工作业指导书1 目的明确地下连续墙施工作业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质量标准,以指导、规范地下连续墙施工作业,保证施工质量。

2 编制依据《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199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1998)《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18-2003)《钢筋等强度滚轧直螺纹连接技术规程》(DBJ/CT005-200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5-2010)《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施工图设计文件以及地质勘查报告和设计规范要求。

3 适用范围地下连续墙施工作业在地铁围护结构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主要适用于深基坑开挖时的周边围护,以保证基坑开挖作业过程中的周边土体的稳定性,避免发生涌水、涌沙等险情。

4 技术准备4.1内业准备(1)根据设计图纸确定地下墙轴线,会同监理及业主组织验收,并做好基准点保护措施。

(2)工程开工前,项目经理部应组织有关人员参加设计交底,熟悉工程图和工程地质资料。

4.2外业准备(1)施工前应按施工平面图布置地下墙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排水系统、电器照明、钢筋笼制作平台、供水系统、泥浆系统、施工设备进场,并预先探明和清除影响施工的地下障碍物。

(2)施工前应做好设备安装、调试检查工作;做好供水供电、夜间照明、原材料的检验与试验等工作。

(3)开工前办理有关施工手续及申报工作。

5人员组织5.1劳动力组织方式:采用架子队组织模式。

5.2施工人员结合既定施工方案、机械、工期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如下表:地下连续墙施工作业人员配备表地下连续墙施工作业管理人员配备表其中施工负责人、技术主管、工班长、技术人员、专兼职安全员必须由企业正式职工担任,并可根据工程情况适当配备劳务工人。

6 材料要求(1)采用优质的商品复合膨润土,作为护壁泥浆。

(2)为提高泥浆粘度和胶体率,可在泥浆中掺入适量的碳酸钠和增粘济CMC。

泥浆性能指标如下表所示:施工过程中根据监控数据及时调整泥浆指标。

如果不能满足槽壁土体稳定,须对泥浆指标进行调整。

(3)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等级为水下C35,商品混凝土的性能指标如下图所示:7主要设备、机具选型因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成熟,考虑到槽深、土层的原因,采用比较SG-40A型成槽机进行施工,地下连续墙作业主要施工机具设备配置如下表:主要施工机具设备配置表以上设备器具中计量器具已标定将根据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8 施工工艺流程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流程图:9 9.1施工程序浆→清刷接头、二次清孔→吊装接头箱→钢筋笼吊装→安装浇筑混凝土导管→灌注水下混凝土→拔出接头箱。

详见图2。

9.2施工工艺9.2.1施工准备及平整场地在地下连续墙施工前,将施工场地找平,使机械顺利进场,并把成槽施工区域整平垫实,保证在施工中成槽机成槽过程的稳定。

9.2.2测量放线根据设计图纸提供的坐标计算出地下连续墙中心线角点坐标,计算成果经内部复核无误后,采用地面导线控制点,用全站仪放出地下连续墙角点。

9.2.3 导墙制作导墙施工顺序如下:开挖:导墙开挖采用小型反铲挖掘机开挖,人工配合侧面和底面清理。

立模及浇砼:砼浇筑采用钢模板及钢管支撑,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混凝土采用分层、对称、平行浇筑顺序,以防止因砼浇筑不均导致导墙平移。

定出导墙位置,再绑扎钢筋。

导墙外边以土代模,内边立钢模。

导墙顶高出地面20厘米,以防止地面水流入槽内,污染泥浆。

导墙顶面做成水平,考虑地面坡度影响,在适当位置做成10~15厘米台阶。

拆模及加撑:砼2-3天后可以拆模,同时在内墙上面分层支撑80×80mm方木,呈梅花形布置,防止导墙向内挤压,圆木水平间距1.5m,上下间距为0.8m。

同时导墙顶翼面上用红油漆做好分幅线并标上幅号,在导墙的砼达到设计强度前,禁止任何重型机械和运输设备在其旁边通过。

9.2.4槽段挖掘掘过的隔墙,纠偏,保证成槽垂直度。

馈给成槽机操作人员,以便修正。

成槽设备为SG-40A成槽机,每槽段中各抓(幅)作业顺序注意保证成槽时二侧邻界条件的均衡性,以保证槽壁二个方向的垂直度。

成槽施工前应编制成槽作业程序计划,以控制成槽工程质量。

成槽时,泥浆应随着出土补入,保证泥浆液面在规定高度上。

成槽机掘进速度应控制在15m/H左右,导板抓斗不宜快速掘进,以防槽壁失稳,当挖至槽底2-3m时,应放测绳测深,防止超挖和少挖。

成槽至标高后,连接幅与闭合幅应先刷壁(10次以上),后扫孔,扫孔时抓斗每次移开50cm左右,扫孔结束后,进行超声波测壁,同时用测绳测槽深,数据均做原始记录。

成槽过程中大型机械不得在槽段边缘频繁走动,以确保槽壁稳定,如发现泥浆翻泡,大量流失或地面有下陷挖掘深度无变化现象时,不准盲目掘进,待商议处理后再行施工。

成槽过程中如发现大塌方现象,采用回填粘性土,待处理后再进行施工。

9.2.5清底换浆单元槽段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在插放接头箱和钢筋笼之前,必须及时清除槽底淤泥和沉渣,必要时在下笼后再作一次清底成槽以后,先用抓斗抓起槽底余土及沉渣,再用刷壁器清除已浇墙段砼接头处的凝胶物,并用泵举反循环吸取孔底沉渣,在灌注砼前,利用导管采取泵吸反循环进行二次清底并不断置换泥浆,清槽后测定槽底以上0.2~1.0m处的泥浆比重应小于1.2,含砂率不大于8%,粘度不大于28S,槽底沉渣厚度小于100mm。

9.2.6清刷接头、二次清孔头砼壁进行上下刷动,上的杂物。

形式采用偏心配重刷壁器。

右图。

9.2.7吊装接头箱本工程槽段间接头用H型钢方式连接雌雄接头,先施工双雌槽段,H 型钢与双雌槽段钢筋笼焊接成整体吊放,然后采用接头箱抵住两侧H型钢钢板,接头箱安装前应对接头箱逐段进行清理和检查,用汽车吊吊装并在槽口连接。

接头箱中心线必须对准正确位置,垂直并缓慢下放,当距槽底50厘米左右时,快速下入,插入槽底,并在箱体背面回填土或粗砂,防止砼从底部及侧部流到接头箱背面。

接头箱上部用木楔与导墙塞紧,并用接头箱起拔机夹住箱体。

9.2.8钢筋笼吊装(1)吊点的设置:钢筋笼采用整体起吊。

由于地下墙钢筋笼是一个刚度较差的庞然大物,起吊时极易变形散架,发生安全事故。

为保证起吊的安全性、可靠性,使被吊物体不发生弹性变形和降低抗弯强度,就要精确计算吊点位置。

如果吊点位置不准确,钢筋笼会产生较大挠曲变形,使焊缝开裂,整体结构散架,无法起吊。

因此吊点位置的确定是吊装过程的一个关键步骤。

在起吊过程中,主吊点位置设置在钢筋笼1m和9.5m的位置;副吊点设置在钢筋笼18m、26m、28.9m的位置。

钢筋笼上设置纵、横向起点桁架和吊点,使钢筋笼起吊时有足够的刚度防止钢筋笼产生不可复原的变形。

各吊点采用32的圆钢与纵向桁架满焊加固吊点。

作为钢筋笼最终吊装环中吊杆构件的钢筋笼上竖向钢筋,必须同相交的水平钢筋由上至下的每个交点都焊接牢固。

(2)吊装顺序:钢筋笼吊装时,先由150t履带吊和一台80t履带吊配合抬吊,直立后由150t吊车吊装入槽。

主吊点设置在0.5~10m左右的位置,纵向位置在钢筋笼的纵向的桁架上,辅吊位置详见附图。

a)150T吊车先行就位,就位点工作半径为9~10M。

b)150T履带吊为主吊,80T履带吊配合起吊钢筋笼。

c)首先,150T主吊、80T副吊双机同时抬吊钢筋笼,起吊采用前4点后8点的吊装方法。

150T主吊在工作半径范围内缓慢起钩变幅,同时80T履带吊跟着同步向前缓慢移动,直至钢筋笼起吊直立后,副吊自动松开,摘除副吊吊钩,然后主吊悬挂垂直钢筋笼在工作半径内转动,至准确位置。

d)入槽就位后用槽钢搁置在导墙上,再将四个最终吊环与其焊接,最后安放就位。

e)校核钢筋笼入槽定位的平面位置与高程偏差,并通过调整位置与高程使钢筋笼吊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9.2.9导管安装吊放浇筑架,接导管,采用两台导管架,导管口距孔底约为30~50cm,不宜过大或过小。

导管在地面作密封性实验,压力控制在0.6-0.7MPa。

在“—”型和“┐”型槽段设置2套导管,在“Z”型和大于6米长的槽段设置3套导管,两套导管间距不宜大于3米,导管距槽端头不宜大于1.5米,导管提离槽底大约25~30厘米之间。

导管在钢筋笼内要上下活动顺畅,并在导管口上设置隔水球,以免砼灌入过程产生离析现象。

9.2.10灌注水下混凝土灌注砼时,以充气球胆作为隔水栓,砼罐车直接把砼送到导管上的漏斗内,浇灌速度控制在3~5米/小时。

灌注时各导管处要同步进行,保持砼面呈水平状态上升,其砼面高差不得大于300mm。

灌注过程中,砼不断送入导管内,每浇完1-2车砼,应对来料方数和实测槽内砼面深度所反映的方数,用测绳校对一次,二者应基本相符,测量数据要记录完整。

导管埋管值应控制在2m~3m,当导管有4.5m左右埋管值时,应拆除一节导管,拆除的导管在指定位置冲洗干净,堆放整齐,当砼不畅通时,可将导管上下提动,幅度在30cm左右。

灌注过程要连续进行,中断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灌到墙顶位置要超灌0.5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