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继承法》期中论文浅谈我国未婚同居现象及其立法构思政法学院07级法学留煜2009年4月15日浅谈我国未婚同居现象及其立法构思留煜(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07级法学)摘要:未婚同居现象日益普遍,引起众多的法律纠纷,如何依据法律妥善解决这些纠纷,防止纠纷激化,已经成为不能回避的社会问题,也是不应该回避的法律问题。
目前,我国法律对此并未做出任何规定,以至于由此引起的很多法律纠纷没有办法妥善解决。
未婚同居已经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我国《婚姻法》中也应该也有所体现。
关键词:现象考察;立法设想与构思未婚同居,是指未婚男女之间没有合法婚姻关系而在一定期间内一起生活的形成的一种两性关系。
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开放,以及受国外文化的影响,在我国未婚同居现象也已经司空见惯了,我国对此的相关法律保护,经历了一个由承认到逐步限制承认,到完全不承认再到妥善的有条件承认,到现在的根本不提的发展过程,以至于现在很多由此引起的法律纠纷没有办法得到妥善解决。
一、我国未婚同居现象考察(一)我国未婚同居的发展状况近年来,通过对结婚和离婚的数据统计,以及一些有关性行为和同居的零散调查研究,不难发现我国的结婚积极性在逐年降低,而未婚同居的人群正在增多。
1、结婚积极性降低首先,结婚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据统计,我国(内地居民间)登记结婚数1997年为909万对,1998年为891.8万对,1999年为885.3万对,2000年为848.5万对。
①2001年,全国办理内地居民间结婚登记805万对,比上年减少43.5万对,结婚率为12.6‰,比上年下降0.8个千分点。
②2002年,全国办理内地居民间结婚登记778.8万对,结婚率为12.2‰,又下降了0.4个千分点。
2003年和2004年稍有回升,分别为881.4万对和868.2万对,但是依然没有办法改变总体下降的趋势。
2005年,内地居民结婚登记为823.1万对,结婚率回落到12.6‰,再次呈现出下降趋势。
结婚率的下降,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并不能直接反映未婚同居的情况,但是我国每年适婚人数占总人口数比例并没有明显下降,可以从中推断出,未办理结婚登记而同居是结婚登记数下降的原因之一。
其次,初婚年龄正在逐年提高。
平均初婚年龄由1995年的22.93岁逐年上升到1999年的23.62岁,2001年又上升到24.15岁。
③一方面,由于学制的延长,就业压力的增大,结婚成本过高,导致很多年轻人推迟结婚时间;另一方面,青少年性成熟年龄的提前,导致性行为时间的提前,婚姻不再是适婚青年追求性生活的唯一选择,未婚同居可以充分填补初婚年龄提高与开始性行为时间提前之间的空档期。
再次,离婚率的逐年上升也影响了人们对结婚的积极性。
2002年,全国离婚117.7万对,离婚率1.8‰,2003年,全国离婚133.31万对,离婚率2.1‰,2005年,全国离婚178.5①参考《中国法律年鉴》。
②参考孙欣《“非婚同居”在中国法律门外徘徊》,《法律与生活》2003年第7期③参考《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④参考王薇《非婚同居法律之地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万对,离婚率2.73‰。
④离婚率的上升,直接说明了婚姻的稳定性在减弱,人们对婚姻的信任度在降低,婚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在下降。
2、未婚同居日益盛行未婚同居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尤其是渴望共同生活而又不想被传统的婚姻家庭生活束缚的青年男女们所推崇。
在我国,未婚同居也在逐步盛行,且在未婚同居人群的年龄、社会地位、区域分布上呈现出一些特点。
从年龄角度,未婚同居的年龄层主要集中在适婚年龄的青年人和老年人。
由于1980年《婚姻法》将结婚年龄提高到男性22岁,女性20岁,再加上学制的延长,很多适婚青年人正处在大学阶段,所以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日益突出,大学校园附近公寓爆满,学校附近小区里大学生租房同居,已经极为普遍了。
近几年,未婚同居也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未婚同居另一个人群则是老年人。
这些老年人大多都是丧偶后,以“搭伴养老”为目的,相互照顾,以满足生活上的需要,而选择不登记同居。
从社会地位上来看,主要集中在进城务工人员和白领阶层。
进城务工人员由于收入少,经济能力低,又没有固定的工作,流动性大,但也要满足生活上的需要,未婚同居成为他们选择的一种降低生存成本的生活方式。
而对于都市白领们则恰恰相反,他们有稳定的收入,固定的工作,经济独立,较高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也较高,他们想有固定的伴侣的同时,又不愿意受到传统婚姻一纸登记的束缚,忙于家庭琐事而丧失自身独立性,从而选择未婚同居,他们可以说是践行未婚同居的前卫者。
从区域分布的角度上,未婚同居的高峰集中在边远落后的山村和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在边远落后的山村,未婚同居大多数为事实婚姻,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婚姻登记不便,结婚成本高等原因,没有进行登记就进行同居,目前这种状况在边远上村依然大量存在。
而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未婚同居是一种潮流。
大城市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比较大,渴望自由,不想被婚姻所束缚,而且大城市的容忍性,匿名性,冷漠性也为未婚同居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我国未婚同居现象产生的原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也在经历着重大的变化,尤其是在青年一代,为了避免传统婚姻的束缚,更多的男女选用未婚同居的方式来磨合传统婚姻中的不良情况。
这种现象的产生、盛行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经济因素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女性在经济上的日趋独立,不再需要单纯的依附男性而生存,由此对婚姻的依赖性也有所降低。
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的婚姻行为理论提出,男女之所以有结婚的需要,是因为他们有相互依赖的效用函数,男女双方结婚可以扩大购买力,增加居住面积等。
但是当个体能够充分满足这些需要时,那么他们对婚姻的需要也就降低了。
目前也有部分人为了回避子女问题,财产问题从而选择未婚同居,来降低生活成本,避免经济纠纷。
从文化角度上,改革开放,西方文化的渗入,传统的“家庭本位”的婚姻观念和落后的贞操观念正在被摒弃,自由自主的追求爱情的婚恋观念和性观念成为主流,两人的感情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个人自主选择的生活方式同样受到尊重。
从外部环境上来讲,一方面,现代医学技术的提高,避孕措施的普及也消除了未婚同居的顾虑,因此未婚同居的生活方式,就与子女、家人、他人的关系疏远了;另一方面,随着青春期年龄的提前,性成熟时间的提前,受教育时间的增长,就业压力的增大,导致结婚时间的推迟,再加上物质生活的富裕,年轻人有机会与父母分开居住,与伴侣采取未婚同居的方式兼顾学习与工作,又能满足生理需要。
未婚同居现象在经济、文化、环境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并且盛行起来,每一个现象的存在必定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也使得法律不能回避这一现象,也不应该回避这一现象。
二、对我国未婚同居现象的立法设想与构思我国现行立法抛弃了禁止和惩罚未婚同居的法律规定,改变了过去对未婚同居的否定与谴责性评论,在经历了一个由承认到逐步限制承认,到完全不承认再到妥善的有条件承认,到现在的根本不提的发展过程后,目前在未婚同居问题上呈现出立法空白的状态,导致很多纠纷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在自由、权利、平等、宽容的主旋律呼唤下我们应该积极构思和完善未婚同居的相关法律制度。
(一)构建未婚同居法律制度的立法理由未婚同居现象的存在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所以法律采取否定的态度是不可取的,相反应该积极调整,加以规划。
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婚姻家庭职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现代婚姻不再是以“传宗接代”为目的的结合,所以“生育职能”在逐步退化,“生”不再是必然,“育”也被社会所分担。
过去以家庭为单位的消费职能在消费市场占据无可替代的地位,虽然现在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一功能已不专属于婚姻家庭的功能了,个人消费和其他形式的消费的组合与婚姻家庭消费并存,消费职能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
传统的婚姻家庭中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较大,但随着女性经济独立性增强,社会地位的提高,对男性的依赖性降低了,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婚姻家庭关系中男女的抚养职能也在弱化。
除此之外,感情、娱乐方面的需求,也不是只有在婚姻家庭中才能得到满足,未婚同居同样也可以满足这些需求。
第二,伦理道德观念的改变。
一方面,“家族本位”的传统婚姻观念被“以人为本”的现代婚姻观念所取代,“婚姻自由”原则使得个人自主选择婚姻生活方式得到普遍认同。
未婚同居大多都是男女在自愿的情况下,选择共同生活,他们的正当权利应该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法律对未婚同居大的介入,并不是介入私人生活,而是对发展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中合理内容的确认。
另一方面,婚前贞操观已经被突破,贞操作为一项私人问题,不再受到过多的干预。
除此,未婚同居现象存在的现实性和合理性还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学业、就业压力延迟结婚年龄;为将来结婚做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出于对于结婚成本的考虑等等。
这些问题都切切实实存在,存在即有合理性,因此构建一套合理的未婚同居法律是我国《婚姻法》发展的必然选择。
未婚同居现象有法律调整的必要性。
未婚同居的普遍存在,随之产生的社会问题也不可避免。
例如财产问题、非婚生子女问题、家庭暴力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暴露了我国构筑未婚同居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首先,要保障未婚同居中弱者的利益。
在未婚同居关系中弱者通常是女性和因意外事故导致生活困难的一方。
虽然女性的经济对立性增强,社会地位的提高,但是就目前而言,男性的总收入还是高于女性,女性的就业难度大于男性,女性主要是操持家务,抚养子女,从而减少了外出工作的时间和直接的经济收入。
在正常的婚姻关系中这些贡献都会通过夫妻的抚养、继承等权利得到补偿和肯定,但是在非婚同居关系中很难得到确定。
除经济地位弱势之外,在家庭暴力方面,女性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也没有相关法律进行保护。
如果因意外受伤导致生活困难,这一方往往会被抛弃,由于没有婚姻,也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被抛弃一方只能忍气吞声。
虽然很多学者认为,既然选择了未婚同居这种约束力弱的生活方式,就表示弱势一方自愿承担这方面风险,但是法律不能对这些现象置之不理,漠视这些弱势者的权利受到侵害,法律应该在尊重个人选择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加之法律的保护。
其次,未婚同居对子女的影响。
未婚同居所生的子女,即法律上所说的非婚生子女,虽然法律上规定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的地位完全平等,但是现实中人存在很大的差别。
例如,未婚同居,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子女的户口就很难取得,对将来上学以及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
更重要的是,未婚同居是一种不稳定的关系,很容易破裂,一旦未婚同居关系破裂,子女的抚养费,亲权的行使都会受到影响,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性格上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后来遭遇离婚的可能性高于完整家庭长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