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1章银行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西财金融学院 货币金融学 米什金版)

第11章银行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西财金融学院 货币金融学 米什金版)


(资本-资本扣除项) • 资本充足率= (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资本× 12.5%) • 资本=核心资本+附属资本
扣除: (1)购买外汇资本金支出; (2)不合并列帐的银行和财务附属公司资本 中的投资; (3)在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资本中的投资; (4)呆帐损失尚未冲销的部分。
资本对存款的比率、 资本对负债的比率、 资本对总资产的比率、 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等
11-8
• 11.1.2 对持有资产的限制 目的 银行 监管 减少给纳税人带来沉重负担的道德风险问题。 严格限制其持有普通股股票等好风险资产; 促进银行资产多样化。
缺 乏 市 场 约 束
• 11.1.3 银行资本金要求 • 政府强制性的资本要求是实现金融机构道德风险最小化的另 一种方法。 杠杆比率,资本与银行资产总额之间的比率, 两种 形式 必须高于5%。
《巴塞尔协议》,基于风险的资本要求, 8%。
11-9
第9章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9.2.2 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
四、《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协议》是国际银行业的一种联合协议监管。该 协议也泛指国际清算银行各成员国达成的一系列重要协 议。主要有下面三个协议(P.200)
1988年7月的巴塞尔协议
1997年9月的巴塞尔协议 2004年4月的巴塞尔协议
11-11
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则是指商业银行交易性 的资产达到一定比例和额度之后,必须计提 单独的市场风险资本。例如商业银行股票交 易交易,外汇交易风险以及商品和期权等市 场交易风险。简而言之一句话就是银行拿钱 当炒家的这部分资产都必须单独计提风险资 本。由于银行是杠杆经营,由于资本充足率 的8%要求,杠杆的理论最大限度为12.5倍 。为了限制风险,所以要求这些资产必须要 乘以12.5倍。 11-12
11-28
7. 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8. 进一步强化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作为次贷危机造成的一个后果,金融系统监管领域必将 会发生改变。但是,过度监管或者缺少计划的监管措施可能 会损害金融系统的运行效率。如果新出台的监管措施导致那 些有利于居民和商业企业的金融创新出现中断,那么未来经 济发展也会因此而受到损害。
设定利 率风险 限额
建立正 式的风 险管理 政策和 程序
实施内 部控制 制度来 监控利 率风险
实施压 力测试, 进行风 险值的 计算
• 11.1.7 信息披露要求 • 向公众提供更多的有关银行风险及其资产组合质量的信息, 有助于股东、债权人和存款人更恰当地评估和监管银行,防 止银行从事风险过高的活动。
• 1977年《社区再投资法案》 • 把投资者当作消费者来保护
11-21
• 11.1.9 对于竞争的限制 • 日益增强的竞争形势加大了金融机构从事过高风险活动的动 力。政府制定规章制度来保护金融机构免于(过度)竞争。
对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 (1994年废除)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99年废除)
11-15
Asset quality
Capital adequacy
Sensitivity to market risk
Manage ment
Liquidity
Earnings
如果银行的骆驼评级结果很低,监管部门就可以采取停 业和整顿的正式措施来改变银行的行为,甚至关闭银行。
11-16
• 商业银行可在通货监理署(适用于国民银行)或者各州银行 监管机构(适用于州银行)注册成立。银行一经批准成立, 就需要按照有关规定定期提交报告,披露其资产和负债情况 、收入进而红利情况、所有权归属、外汇交易情况和其他方 面的详细信息。同时,银行还要接受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的至 少每年一次的检查。 • 11.1.6 风险管理评估 • 银行监管人员现在更加强调评估银行风险控制管理过程的健 全性。在处理利率风险而采取的指导原则也出现了将监管重 点向管理程序的转移。
称为公允价值法(fair-value accounting)的争论。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
11-20
• 11.1.8 消费者保护 • 《Z条例》
1969年《消费者保护法》 1974年《公平信用交易法案》
• 《B》条例
1974年《平等信用机会法案》 1976年补充法案
• 加权风险资产是根据风险权数(权重)计算出来的资 产。1994年2月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商业银行实行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的附件二《关于资本成分 和资产风险权数的暂行规定》, • 金融资产划分为现金、对中央政府和人民银行的授信 、对公共企业的债权、对一般企业和个人的贷款、同 业拆放和居住楼抵押贷款等六大类表内资产,按风险 程度设定风险权数。 • 风险权数划分为0%、10%、20%、50%和100% 五类,以此来计算商业银行的加权风险资产。 • 风险加权资产总额 = 表内资产×风险权数 + 表外资 产×转换系数×风险加权数 11-13
11-19
• 信息披露的要求是一项关键性的金融监管措施。
《巴塞尔协议2》体现了对信息披露的特殊重视,其具体内容 是强制其更多地披露银行信贷风险暴露水平、准备金和资本数 额等方面的信息。 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进一步强化了信息披露的力 度,它加强了对那些关于公司收益报告和资产负债表警醒的精 确审计活动的激励设置。 由次贷危机引发了关于市场价值法(market-to-market)也
11-6
• 太大而不能倒闭 • 由政府安全网和防止金融机构破产的意愿所产生的道德风险 问题,使金融监管者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政府向那些最 大银行中没有 投保的大额债 权人提供还款 保证 增强了大银行的道德风险动机, 大银行冒更大的风险,从而加 大了其发生倒闭的可能性 提高了那些在政府安全网保护 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道德风 险动力
道德风险的 放松 增加 监管
银行 危机
11-27
• 11.4 次贷危机后金融监管向何处去
• 未来的监管措施将会专注于降低由发起-配售商业模式产生的 代理问题,从而确保整个金融系统的正常运作。未来可能出 现的八种监管措施: 1. 加强对抵押贷款经纪人的监督 2. 减少次级抵押贷款产品 3. 监管补偿计划的执行 4. 提高资本金要求 5. 强化对私人控股的政府资助企业的监管 6. 加强监管以限制金融机构的高风险行为
处理
破产 银行
政府存款保险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 普及:这是好事吗?
11-5
• 政府安全网的其他形式 • 由中央银行向陷入财务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最后贷款人 。正如2008年次贷危机过程中美联储所做的那样。 • 应对次贷危机:稳定金融市场是目标 • 美国次贷危机中最后贷款人政策研究 • 道德风险与政府安全网 • 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进一步加大了从事冒险活动的动力,进而 导致理赔事件的发生。金融机构的赌博:“赢了我发财,输了 纳税人买单。” • 逆向选择与政府安全网 • 那些最有可能造成保险项目所保障的逆向选择(银行破产)的 人正是那些最积极利用保险的人。
11-29
本章小结
1. 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的概念, 有助于解释美国和其他国家银行监管的八种类 型:政府安全网、对金融机构持有资产的限制 、资本金要求、银行监管、风险管理评估、信 息披露要求、消费者保护和对竞争的限制。 在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和管制放松加剧了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导致美国的储 贷协会、银行和纳税人都遭受了巨额损失。 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发生的银行危机具有惊人的 相似性,这表明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着相同 的发挥作用的力量。
第 11章 银行监管 的经济学 分析
本章学习目标
在经济体系中,金融体系是受到最严格管制 的部门之一,而银行又是受到最严格管制的金融 机构之一。在本章中,我们为银行监管采取目前 这种形式的原因进行经济分析。通过本章的学习, 你需要掌握银行监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了 解次贷危机对银行监管的启示。1Βιβλιοθήκη -211-302.
3.
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 1982年《存款机构法》
11-24
• 11.3 世界范围内的银行危机
图11-2 1970年以来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银行危机
11-25
表11-2 各国和地区银行救助行动的成本
11-26
历史总是不断重复
金融自由化 或金融创新 缺乏监管体系和 政府安全措施
结果:大型和相互关联的金融机构更加愿意从事高 风险的业务活动,加大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11-7
• 金融并购与政府安全网 • 由于政府安全网的存在,金融并购活动向金融监管部门提出 了两个挑战。 • 第一,使“大而不能倒闭”问题更加严重。 • 第二,银行与其他金融服务企业的并购意味着政府安全网需 要扩展至其他活动,增加了风险,弱化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 • 奥巴马借势再提金融监管改革
《巴塞尔协议》
监管 《巴塞尔协议2》 套利 次贷 危机
各国央行行长及监管当局负责人会议 宣布提高全球银行业最低资本要求 • 11.1.4 及时纠正行动 1 2 • 资本 资本 资本 情况 富裕 充足 3 资本 不足 纠正行动 4 资本严 重不足 5 资本极 度不足 关闭银行
11-14
• 11.1.5 银行监管:注册与检查 • 银行监管(bank supervision)或审慎监管(prudential supervision):对于金融机构的管理层及其经营活动的监 管行动。 • 通过注册,建立新的金融机构计划书的审核书,可以防止不 符合要求的人掌管这些金融机构。 逆向选择 • 通过定期对金融机构进行实地检查,监管机构可以核查金融 机构是否符合资本要求以及满足持有资产的规定。 道德 风险 • 骆驼评级(CAMELS rating)
11-3
1934年 联邦存 款保险 公司成 立之前
银行破产,存款人收回的资金可能 仅仅是其存款价值的一部分。 存款人缺乏关于银行 资产质量的信息 传染效应 银行 恐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