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学堂教育语文学科辅导讲义学生姓名马博宇教师姓名李老师班主任上课日期 4.19 时间段年级初一课时 3 教学内容现代文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目标掌握阅读理解中修辞手法判断及分析表达效果教学重点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教学难点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教学准备教案教学过程前课回顾单一修辞手法作用母亲一辈子都没戴过首饰。
六十大寿那天,我给她买了一枚金戒指。
当我把戒指给母亲戴上的时候才发现,在母亲的手指上,依然还戴着那枚磨得发亮的顶针。
在岁月的打磨下,母亲的手越来越粗糙,唯有手指上那枚顶针依旧锃亮。
选自《母亲的“戒指”》这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这句话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使“母亲越来越粗糙的手”与“依旧锃亮的顶针”形成对比,突出了母亲长年累月地辛勤劳动,引出下文。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要先找出该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或者使用了哪些较为精彩的词语,再去分析。
该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对比的作用往往是为了突出作者想要强调的人物形象,母亲的手与顶针对比,突出了母亲长年累月的辛勤劳动,从而引出下文写母亲的劳作。
错题重现阅读以下片段回答问题: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
”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
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贾平凹《月迹》)请对下列句子进行赏析。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解析:“按在天空上的印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长天为纸月为印,形象贴切,表明天空是我的作品,我的财富,我们是月亮的主人,我们是天空的主人。
知识详解一、要点梳理修辞手法指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初中常考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反语、反复、借代。
除此之外,语文知识中的修辞手法还有:白描、顶真(又名联珠)、互文、回环、双关、用典、引用、谐音、歇后、通感(又名移觉、移就)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名称定义例句作用比喻明喻:像、如、仿佛等暗喻:是、成为、等于借喻:本体、喻词不出现1.月光如流水一般……2.绿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
3.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浪花比喻成雪)使语言生动形象、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比拟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拟物: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1.(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2.老师在讲课,他竖起耳朵听。
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夸张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等加以夸大。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突出特征,启发联想,表达强烈的感情。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等加以缩小。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反之亦然。
地。
3.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引用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而描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
1.“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加强真实性,增强表现力,说服力,从而达到言简意明的效果。
排比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
1.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加强语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比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把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
1.绿肥红瘦。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突出相反或相对的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更为鲜明、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回答紧跟问句后。
1.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
1.难道我不爱我的祖国?2.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加强语气,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力,更富启发,感情更强烈。
对偶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读来有节奏感。
反语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
多数是表示讽刺嘲弄的。
1.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2.实在标致极了。
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增强战斗性。
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让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段落一再出现,就是反复。
1.前进!前进!前进!进!(词语)2.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突出思想,渲染感情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
借代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专名代泛称;部分1.朱门酒肉臭(朱门是富贵人家的特征,这里代富人)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代整体 2.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雷锋是专名,代助人为乐的好人)象,并引发读者联想。
二、方法点拨(一)提问方式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该段文字。
3.这段文字好在哪里?4.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特色。
(二)答题模式例1:怎样理解下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说“知音的传说”可以“发出细微的声响”,又将其比作飓风,发出“咆哮”,将“知音的传说”物化,具象化,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例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第一段加以赏析。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
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他们站立的姿势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模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
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到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等待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答: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指出修辞)。
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写出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表达的感情),为文意的转折做铺垫(从形式上看作用)。
真题在线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爸爸的白发不是老李娟①父亲病了。
你问他一件事,回答一句话重复多遍。
走路变得慢了,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摔倒。
②我陪他去医院看病,住进住院部十五楼的心脑血管科。
③医生问他,清晨吃的什么饭,有几个孩子。
他有时答对,有时答错。
医生问,你女儿的生日是哪年?他想不起来了,看着我,向我求助,像个无助的孩子。
医生向我摇头,不要我替他回答,他苦笑着,一脸的无奈。
我走出病房,再也忍不住满眶盈盈的泪水。
④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父亲,学的专业是建筑设计。
那个深夜里伏案设计图纸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给我辅导高等数学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健步如飞的父亲哪里去了?无情的光阴带走了我年轻的父亲。
⑤下午,在医院的走廊里,我搀扶着父亲练习走路,一步一步慢慢地走。
我牵着父亲的手,他的手柔软,温暖,手臂上有了几颗老人斑。
我一边陪他散步,一边安慰他,医生说,你的症状是最轻的,要好好运动,就能恢复得和从前一样。
父亲点点头,像个年幼的孩子,依恋我,对我的话深信不疑。
⑥握着父亲温暖的手,恍然记起我童年时的那年冬天,故乡白鹿原落了罕见的一场大雪。
冬天的寒夜里,父亲要去邻村的学校接我的母亲,他急急忙忙穿着件黑色的毛呢大衣出门了。
我一蹦一跳也跟着父亲出了门。
只见雪早停了,天并不黑,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间,雪后的空气清新极了,清冽如甘泉一般。
父亲大踏步地走着,穿着小花棉袄的我,迈着小碎步一路小跑,才跟得上父亲的脚步。
我的小手握在父亲温暖有力的大手中,父亲问我,冷不冷?我摸摸冻红了的小鼻子,仰着头说,不冷。
父亲撩起大衣,让我钻进他的大衣里。
大衣里好温暖,我的脑袋只到父亲的腰间,即使躲在大衣里一片漆黑看不见道路,有父亲牵着我,我一点也不怕。
在雪地里,一串串大脚印旁伴着一串串小脚印,一步步踩在积雪上“吱吱”作响。
⑦恍惚间,我还是四岁的小妞妞,父亲还是我的天空,是高山,是大树,是我永远依恋的家。
可是一转眼间,父亲就老了,岁月的积雪堆满发间。
作家朱天文说,爸爸的白发不是老。
读着这句话,我的眼泪落了下来。
⑧我们站在医院十五楼的窗口向外张望,父亲说,几十年前,我来汉江之畔的小城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在都盖满高楼了。
⑨父亲就像是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卧在高楼上,回忆昔日,回忆往事,回忆他的黑发,他的健步如飞,他的风华正茂——眼里含着无尽的忧伤。
⑩是谁说过,长寿的代价,是沧桑。
似水流年里,人间亲情,都是雪中的炭,锦上的花。
不是吗?你我都来不及慢慢地等,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爱他们。
因为两代人生命的衔接处,光阴只是窄窄的台阶啊。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1)请自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第⑨段文字。
(可从用词、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把父亲比喻为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写出了父亲的老迈,排比句一气呵成,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怜惜之情,有淡淡的忧伤。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与作用。
“父亲就像是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比作“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生动形象写出了父亲年迈、苍老的形象;“回忆昔日,回忆往事,回忆他的黑发”,三个“回忆”相连,构成排比句式,写出了父亲在面对衰老时的无奈以及淡淡的忧伤,表达了“我”对父亲逐渐衰老的无奈和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