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的家乡——红安自然地理环境这学期上了中国经济地理这门课,让我对我们国家的一些地理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也充分认识到作为大学生必须知道的一些基本的经济地理知识。
下面我就来谈一下我的家乡湖北红安的自然地理环境。
红安县是湖北省黄冈地区辖县,原名黄安县,位于省境东北部,大别山脉南麓。
面积1796平方公里,人口59.66万,县府驻城关镇。
大别山在境内分出2支脉,自北向南伸延于县境东、西两侧,成为举、倒、滠三水的分水岭,构成海拔300米以上的丘陵;全县均为半山半丘陵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县北的老君山海拔840米,天台山海拔817米,最低处杜家湾海拔30米。
倒水流贯全境,两岸有河谷平原分布,“天台云雾茶”为湖北省名茶之一;丘陵区为湖北省花生集中产区之一;平原区主产稻、麦。
县境西北有中国重要萤石矿产地。
公路通武汉及邻近鄂、豫各县。
1927年“黄麻起义”发生于此,此后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境内革命纪念地遗址近百处。
红安县- 自然环境
红安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两省交界处,东邻麻城,西接黄阪、大悟,南连新洲,北靠河南省新县。
县城距武汉130公里,省级公路阳(逻)福(田河)公路纵贯境内,为大别山通往长江港口的重要线路。
全境总面积1795.67平方公里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由于地处大别山南麓,红安县境内丘陵密布,沟壑纵横,整个地势北高南低。
东部和北部多高山,最高处老君山海拔840.5米;西北部系丘陵地带,南部是平缓的低丘山岗;县西、县南有少数河谷平原。
全县在海拔高度50米以下的面积为280平方公里,50-200米的1355平方公里,200-500米的139平方公里。
整个县境形成由北向南逐渐倾斜,以丘陵为主,北部低山,南部岗地的地貌特点。
境内大小河流100条,加上水库、塘堰,总水面积18.6万亩,耕地50.85万亩,构成“六山半水二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的格局”。
红安境内名山众多,据《黄安县志》载:“县有三台:天台以奇胜,云台以峭胜,阳台以幽胜”,这其中的天台山主峰817米,历来是兵民避险之所,军家必争之地。
“飘渺高台起暮秋,壮心无奈忽同游。
水从宵汉分荆楚,山尽中原见豫州。
明月三更谁共醉,朔风初动不堪留。
朝来云雨千峰闭,恍惚仙人在上头。
”李贽诗中对天台夜景的赞美。
与天台山遥相对峙的老君山,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世传老君曾炼丹于此,上有药臼石”,故名老君山。
这里四周群山环绕,道路崎岖,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曾是红军和新四军的重要依托和据点。
红安境内有倒水、滠水、举水三大水系,其中倒水河自北向南纵贯县域中部,把全县划分为倒东、倒西两个自然地区。
倒水又名界河,为山区季节性河流,4-8月常有洪水发生,水势较猛。
它源出大别山南麓,分东西两源从河南新县奔腾而下,流经红安。
倒水河流经红安有大小支流72条,下店河、七里坪河、烟宝地河、金沙河、高桥河、依河等。
红安物产丰富,既有黄金、铁、铜、水晶、石英石等多种矿产资源,又有丰富的银杏、水杉、松树、楠竹等林业资源;既有享誉全国的花生、水稻、油菜籽、红薯等粮食作物,又有山植、天麻、青茶、珍珠花、乌柏籽、煨葫芦等土特产。
如此丰富的物产必然吸引着各地客商往来经营,雍正年间,黄安北部重镇七里坪曾是各种货物的集散地,倒水河上竹排运输往来如梭,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河南省的生猪,湖南的杉木,安徽六安的茶叶,新洲张渡湖的鲜鱼,黄冈、应城的烟叶,应城的石膏,以及来自汉口的食盐和本地及新县一带的米、花生油、土
布、皮梓油、中药材等都是重要的营运商品。
2004年,完成GDP 45亿元、财政收入3.93 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跨入湖北省县市前列;综合经济效益考核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北省十佳县市;县城初具中等城市雏形,是省级文明城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环境良好,民风淳朴,是中国治安模范县。
红安县- 旅游资源
红安文物胜迹遍布全县。
确定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63处。
其中董必武旧居,,红四方面军诞生地,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红军洞等110多处建筑和革命遗址遗迹。
●红安天台山
天台山位于红安县城北33公里处鄂豫交界的群山之间,属大别山脉,连绵数十里。
由天台山、鲫鱼岭、九焰山、绕拨顶、黄茅尖、平头岭、五峰尖、鹅公岭等大山组成。
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灵秀”而著称,更有“红色圣山”之誉。
天台山是中国佛教八大宗之一的“天台宗”的起源地。
天台山风景区内自然生态保护完好,群山连绵,河谷纵横。
主要有天台山、九焰山、艾河、香山湖、对天河、老君山等景区。
天台山主峰海拔817米,因其峰顶似台,势若接天而得名,史称“淮南第一峰”。
天台山因气势磅礴,巨岩独特,风景迷人,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明户部尚书耿定向晚年隐居于此地七载,筑“天台书院”讲学,并著有《耿定向先生全集》和《天台文集》,流传于世;明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在天台山著书立说,留下了不少赞美天台山绮丽风光的佳作,其中《宿天台顶》最为著名,至今广为传诵;董其武在戎马生涯中,专程来天台山一游,并命人在绝壁上凿刻八个大字“复兴民族、挽救国家”。
天台山脚下是风景秀丽的香山湖。
它位于七里坪七里坪镇西北3公里处,距县城26公里,最大蓄水面积达到218万平方米,平均水深近20米。
水面蜿蜒曲折,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景如画。
水面环绕而成的岛屿,像镶嵌在水中的绿宝石。
岛上林木茂盛,气候凉爽,夏季平均气温18℃左右,是游泳、避暑胜地。
该湖水质清澈,晴天无风时,水面如镜。
若泛舟之上,几疑船未动,而山在行。
下雨时节,烟雨蒙蒙,群山时隐时现。
●九焰山
(又名黄杨寨)位于县北鄂豫两省交界处,主峰海拔770.5米。
山上有寨,立4门,寨墙已毁,西门尚存。
从西门沿人行道至东门的大岭,以山脊分水为与河南省新县的交界线。
明耿定向《天台胜纪》称“黄杨寨,以岩多黄杨,故名。
周回峭壁,亦如台。
上平旷,可田,可池”。
《湖北通志》记载:“宋端平、嘉熙间,淮西兵扰,土人结寨,常活十万人。
元末兵乱,有黄杨者聚众据此,曰黄杨寨”。
东半山有止止洞,相传有僧号“止止”者隐居于此,故名。
洞可客40余人。
左右壁分别刻有隆庆壬申耿子颐题“止止洞”和“凝神”等字。
1934年11月,中共鄂东北道委曾隐蔽于此洞指挥战斗。
●老君山
位于县北鄂豫两省交界处,是县内第一高山,海拔840.5米。
据明弘治《黄州府志》记载:“世传老君曾炼丹于此,上有药臼石”,故名老君山。
东北与天台对峙,南有小老君山、大兴寨等。
四周群山环绕,巍峨壮丽,森木茂密,道路崎岖,峡谷纵横,地势险要,有水帘洞等游览胜迹。
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是红军和新四军的重要依托和据点。
●五云山
位于县城东南8公里,海拔338.7米。
原名五名山,传说在明代以前,有5个秀才中举后在此山顶修庙堂,因此,当地人把该山称为五名山。
明嘉靖中(1544年左右)知府周思久游于此,将五名山改为五云山。
山顶原有7级塔,称五云层塔。
塔前有庙数十间,此处的天窝书院为耿定向、耿定理兄弟讲学之所,李贽亦寓此著作《焚书》、《藏书》和《续藏书》。
庙、塔、书院均毁,旧址尚存。
为明、清时代的“黄安八景”之一。
●董必武纪念馆
位于烈士陵园内,占地面积5834.5平方米,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是座具有民族风格的仿古建筑物,由主展室、东西展室、电影报告室和庭院组成,共展出图片456幅、文物272件,收藏文物1581件。
●李先念纪念馆
位于烈士陵园内,与董必武纪念馆对应,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28平方米,是座依山就势的庭院建筑,序厅和4个展室有庑廊相连。
馆内共展出图片253幅、文物130件,另藏文物60余件。
●七里坪革命遗址群
有黄麻起义遗址、长胜街革命遗址群、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鄂豫皖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等20处。
长胜街长380米,保持了大革命时期的原貌,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黄安县苏维埃经济公社、列宁市场殷街遗迹等一批遗迹、遗址都集中在这条街上。
●双城塔
在七里坪南3公里的周家墩。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部将邹普胜(当地人,后为太师)据此,建此塔。
塔高35米,13层,形态美观,气势凝重,塔内有阶盘旋至顶。
●吴氏祠
在八里湾东北5公里的陡山村,建于1763年,前后三幢,廊庑相连,院、廊、门、厅、栏、梁、窗、脊、或彩绘神话,或陶塑禽兽,或木刻山川景物,其中的“武汉三镇”和“金鼠戏葡萄”等尤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