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课件-总论
花蕾期:金银花、槐米、丁香; 花开放期:洋金花、菊花、西红花;
有的要适时而定,分批采收。
如:红花、蒲黄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6)果实种子类: 果实---果实成熟: 山楂 栀子 未成熟幼果:枳实 青皮 随熟随采:木瓜 种子---果实成熟 :牵牛子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7)全草:茎叶茂盛时
一致时,有效成分的总含量达最大值;
如:牡丹皮,丹皮酚5年=3年
人参, 6年总皂苷含量在4%左右
1、确定适宜采收期
(3)全草类药材不能单凭一种器官
确定:
有效成分存在于各个器官
1、确定适宜采收期
(4)有毒成分中药,以有效成
分总含量最高、毒性成分较低 为宜。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1)根及根茎类:
作者:李勣、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 年代:唐 ( 659年) 载药:850种,新增114种新的药物, 有外来药物,如龙涎、血竭等。 特点: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 附有图经7卷,药图25卷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药典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4、《本草拾遗》
作者:陈藏器 年代:唐 ( 741年) 分类:按药物性能分类 载药:共10卷,收载《唐本草》未收载药物692种。 特点:各药记有性味、功效、生长环境、形态、 产地和混淆品种考证等。
2. 国外生药学科发展概况
生药学和中药鉴定学的区别
区别点 医学体系 分类方法 生药学 西医药学理论 化学成分或自然分类 法 植物、动物、合成原 料 中药鉴定学 中医药学理论 药用部位分类法
内容
植物、动物、矿物
第三节、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1、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
2、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理化(一般理化、TLC)
药典记载中药质量标准内容
5. 检查:杂质、水分、灰分、浸出物
6. 含量:主成分测定方法及限量
7、炮制:方法及炮制品
药典记载中药质量标准内容
9、 性味归经: 10、功能主治: 11、用法用量:
12、注
13、贮
意:禁忌和副作用
藏:
中成药质量标准内容
药品名称 制法 鉴别 含量测定 用法用量 注意 处方 性状 检查 功能主治 规格 贮藏
(3)国家成立的中药机构
1954年:各省市成立了药材公司。
中医药管理机构。 1955年:成立中国中医研究院。 成立中药研究所。 1958年:成立中医中药研究和管理机构。 检验监督机构: 中央、地方都成立了药检所 并设有中药室。
(4)药典及配套书籍
《中国药典》:
(53、63、77、85、90、95、2000、2005);
所载药图930种及文字存于《证类本草》之中。
我国最早的版印墨线药图书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7、《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
年代:宋( 1108年)
内容:共31卷,载药1746种,
新增药500余条
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是今天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的最完备的参考书。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8、《本草蒙筌 》
部颁《药品标准》:共20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粉末显微鉴别彩色图集》。
(5)中药鉴定学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
20世纪70年代以前:传统的性状鉴别为主 80年代: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
80-90年代:光谱、色谱及电子显微技术
一般规律:秋、冬
特殊情况:夏季,如浙贝母、延胡索 春天,如明党参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2)茎木:秋、冬或全年 秋冬—茎类:如鸡血藤、大血藤
全年—木类:如沉香、降香、苏木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3)皮类:春末夏初 (4)叶类:开花前 果实未成熟前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5)花类: 在花完全盛开前
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 试的方法,鉴别药材的真伪优劣。 也叫经验鉴定. 十要素:
第三章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一、中药的采收
二、中药的加工 三、中药的贮藏
第一节
1、确定适宜采收期
中药的采收
(1)有效成分含量高,药用部分产量变化不大;
有效成分有一显著高峰期,药用部分产量变
化不大,此含量高峰期,即为适宜采收期。
如;槐米 :槐树的花蕾,芦丁
1、确定适宜采收期
(2)有效成分含量与药用部分产量高峰期不
3、中药材GAP标准研究 4、中药材资源开发研究
1、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
中药材:两个层面 (1)质量控制标准:指标成分或有效成分 定性、定量分析
(2)质量评价标准:对有效成分进行量效关系刻划和评价。
中成药:两个层面
(1)组成药物的品质控制
(2)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2、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进口药材部颁标准》 其它转正标准、地方标准等
药典记载中药质量标准内容
1. 名称:中文名、汉语拼音、中药拉丁名 2. 基源:科名、植(动)物名、拉丁学名、 药用部位、采收季节、加工
药典记载中药质量标准内容
3. 性状:形状、大小、表面、颜色、 质地、断面、气、味
4. 鉴别:显微(组织、粉末、显微化学)
(5)利于药材商品标准化
2、常见的加工方法
(1)拣选 (3)切片 (2)漂洗 (4)去壳
(5)蒸、煮、烫 (6)熏硫 (7)干燥:晒干、烘干、阴干、 远红外加热干燥、微波干燥 (8)发汗
2、常见的加工方法
发汗:
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 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外 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 有利于干燥。
三、中药的贮藏保管和变质防治
(1)仓库管理 (2)霉变的防治 (3)害虫的防治
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
第四章 中药鉴定
一、中药鉴定的依据 二、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三、中药鉴定方法
四、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
第一节 中药鉴定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共八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共22册
《中成药部颁标准 》共20册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10、《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年代: 清( 1831年) 内容:共10卷,载药921种 《本草纲目》未载药物716种 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
第二节、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
1、国内近、现代中药鉴定学发展概况
鸦片战争前:传统方法研究中药 1840年以后:国外药学传入中国 1811-1882年:李善兰编译的《植物学》 我国第一部现代植物学译本
⑥某些外因,如温度、湿度、日光、氧化等
一、变质现象
(4)走油:
又称泛油,药材中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 一般是药材受潮或温度过高,变色、变质后 泛出有样物质。
(5)风化 药材风化失水,使药物外形改变,成 分流失,功效减弱。主指矿物药
一、变质现象
(6)自燃: 自动燃烧,如:富含油脂药材
(7)挥发性成分挥散
如:杜仲,玄参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影响中药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一、变质现象
(1)虫蛀 (2)霉变:含糖类
一、变质现象
(3)变色:
在酶或其他因素 ①含有易氧化成分 ②含有糖类物质 ③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糖 氧化变质 糠醛或其他类化合物; 还原产生棕色物质
④药材在加工过程中温度过高或发霉虫蛀
⑤使用杀虫剂 药材变色;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2、《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年代: 南北朝 (502-536年)
载药:730种 分类: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 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 后世药物分类的导源。
内容:对药物产地、采收、形态、鉴别等有所论述,
记载了火烧试验、对光照视的鉴别方法。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3、《新修本草》 (唐本草)
1927年:
1933年: 1934年: 1937年:
曹炳章著《增订伪药条辩》
丁福保著《中药浅说》
鉴定中药真伪
引进化学鉴定方法
赵燏黄,徐伯鋆著我国第一部《生药学》上篇 叶三多编著了《生药学》下篇。
(1)中医学院的成立
1956年:成立了四所中医学院 现 今:中医高等院校26所
(2)中药鉴定学的诞生
1964年:开设“中药材鉴定学”课程 教材先后出版5次: 第一版:1977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第二版:1980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第三版:1986年南京任仁安主编; 第四版:1996年北京李家实主编; 第五版:2003年我院康庭国主编。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二、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
三、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第一节、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1、《神农本草经》 作者:不详 年代:秦、汉时期 载药:365种 分类:上、中、下三品。 内容: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 特点:各药的记述以药性、功效为主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二、鉴定
按药材标准逐项检验。
三、给出结果 试验过程要有详细记录。
第三节 中药鉴定方法
四大鉴别方法 一、来源(基源)
二、性状
三、显微
四、理化
一、来源鉴定
应用植(动、矿)物的分类学知识, 确定中药的正确学名。 分三步:
1. 采集实物,观察形态 2. 核对文献,对照鉴定
3. 核对标本,确定学名
二、性状鉴定
(8)藻、菌、地衣:视品种而定 茯苓:立秋 马勃:子实体成熟
2、采收的一般原则(动物)
一般规律:全年采收
其
它:依品种而定
2、采收的一般原则(矿物)
全年可采
第二节 中药的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