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智慧读后感

中国的智慧读后感

中国的智慧读后感中国的智慧读后感(一)这本书是易中天老师在09年底给中国移动做的几次演讲的主要内容,分为六部分: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

诚如本书封底所言: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收受,智慧只能启迪。

读易中天老师的书总能学到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至于说智慧,根据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个人修养、社会环境等因素会受有不同的感受,受到不同的启发,有不同的收获,但是我相信开卷有益,尤其是易中天老师的书。

在《中庸的原则》中很讲到中庸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时候说即坚持原则,又灵活很难。

这话说的没错。

我们是要么一点原则都没有,人云亦云,要么就是认死理,刻板死性。

儒家认为有经有权,需要很高的修养,非常正确,没有修养的人就是盲目的改变,根本没有原则。

甚至把自己不坚持原则认为是自己的原则。

后面讲到要守住底线,这也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做不到的!我们已经为了眼前的利益、为了金钱等诱惑,根本就没有底线可言。

而易中天老师建议我们怎么守住底线呢?一是不说假话。

不说假话就可以守住底线,避免很多错误;如果做不到不说假话,那就做到不说话。

其实很多时候不说话比滔滔不绝、侃侃而谈要成熟、稳重,并且那些假大空的话语说很多一点意义也没有,反而会对其他人、社会产生危害,因此我们自己要时刻提醒自己,如果自己说出的话都是废话、一点信息量也没有、都是闲话,那我们还是闭嘴的好。

在《中庸的原则》里面《中庸与和谐》一节,易中天老师谈到了如何做到和谐里面第二条讲到要唱反调,看了很有感悟。

其实在企业中,你的员工是否有和你唱反调的很重要,如果大家千篇一律、千口一律,全部是大唱赞歌,全部是歌功颂德,那你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就应该反思了,因为没人敢跟你唱反调,没人敢说你的不对。

通用老板之所以不施行自己提出的方案,就是因为没有人反对自己的提案,没有人敢同自己唱反调,这让他觉得很不安。

如果有人敢提出不同的意见,敢同自己唱反调的话,自己就可以对这个方案进行修改,直到最好。

其实君臣关系、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应该是济其不及,以泻其过。

具体做法就是:一件事情,领导认为可行,下属发现还有问题,就提出问题来,作为补充,使这件事真正能够做成。

这叫做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相反,领导认为不行的事情,下属发现还有可行的部分,就提出可行的部分来,以便去掉那些不行,这叫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这叫唱反调。

我想这一点对于现代企业管理非常重要,我们有太多的人只愿意听、只能听那些好听的、顺耳的,而对于那些不好听的、提出意见的都斥之以鼻,甚至打击报复,真的忘记了忠言逆耳了!在《禅宗的境界》里,易中天老师的一句话我深以为是:印度人是最耐烦的,中国人是不耐烦的,中国人从来就认为,一件事差不多就行了。

所以,佛教要中国化,就必须简易化。

的确如此。

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有几个人能有耐心读完一篇长一点的文章呢?我们已经越发的不耐烦了,我们不能给予亲人更多的关心与呵护,心绪烦乱是我们的通病。

看来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好好的向印度人学习了。

智慧与知识不同。

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

这是易中天先生书中的一句话。

没错,知识是普存的,但能否变成智慧,是因人而异的。

我们可以学习知识,但并一定会转化为个人智慧,只有经过思索,提炼升华,真正与个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识,它才会成为智慧。

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转折点,是领悟。

如何领悟,可能我们需要他人的点拨,或者说是启迪。

易先生的《中国智慧》正是这样一本启迪智慧的书,让我们从中国古代文化精华中汲取知识的养料,转化为自身的智慧。

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向来喜欢。

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

这本《中国智慧》也不例外。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场讲座整理后的讲稿,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

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

《周易》的启示主要有四条: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中庸原则。

而《中庸》的原则并非人们常以为的老好人、和稀泥、没原则,而是一种不走极端,不唱高调的原则,是一种常人之道,适中之道,可行之道,更是一种道德境界,一种思想方法,一种处世哲学,一种做人艺术。

易先生对老子方法、魏晋风度和禅宗境界的解读,也让我们对这些古代文化思想有了基本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把对这些思想的理解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去,那便形成了一种智慧,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这种智慧能够指导我们在生活,工作中正解处理各种关系,让我们的人生之路更加顺遂,更加宽广。

中国的智慧读后感(二)早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中酷品三国,妙语连珠地塑造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他的评说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精练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而易中天的新作《中国智慧》,文字轻松活泼,谐趣横生,依然是易中天贯有的风格。

此书分为六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办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

初看标题,中规中矩,古韵十足,让人难以理解其中个味。

继而仔细读来,顿然大笑。

周易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我国北方人相对阳刚一些,南方人相对阴柔一些,比如苏州人,他们连吵架都很温柔。

像这样平实易懂的句子,书中比比皆是。

《周易》是一本特别神秘深奥的古书,一般的人很难看懂。

然而,易中天所讲的周易的启示却非常简单明了。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说: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不是各打五十大板。

中庸的原则,书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处。

中庸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修养,质朴和文雅各占一半,即为中庸之道。

六章节中,我甚是喜欢禅宗的境界这一章。

禅宗佛道,历经几千年,一直备受追捧。

现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晓禅理,但是关于禅宗的境界,却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来更寥寥无几。

书中首先讲到立地成佛,就得说禅宗的境界在瞬间,靠觉悟,不是修行。

整个中国智慧的体系中,禅宗不同其他,是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

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盘腿坐下,安安静静地想。

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

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就是发呆。

开篇这句诙谐的调侃,使我不觉莞尔一笑。

禅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说故事的方式,引人入胜。

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把禅宗的由来、传承及觉悟缓缓道来,像沏一杯清茶,经过放叶、冲醒、翻滚、叶沉、茶静,最后万物皆空。

该放下就放下,该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

此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禅宗的境界。

《中国智慧》,语言幽默生动,哲思处处开花。

可快阅也可慢读,能粗看亦能细品。

睿智博学的易中天在《中国智慧》中,精辟地剖析了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智慧;谆谆地警世,为读者洗涤心灵。

比起某些晦涩难懂的古书,《中国智慧》是一本让人看得明白、读得懂的好书。

《中国智慧》虽是易中天对于中国智慧的缩略讲述,但与我而言也是发现了许多,懂得了许多。

改变了我对佛教看法的便是这本书的第六部分,禅宗的境界。

佛教是懂得与实际相结合的。

在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正宗的佛教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冲突是很大的,比如,儒家讲君臣父子,佛家讲众生平等。

出家人见了皇帝不磕头,仅仅是双手合十,道声阿弥陀佛。

出家后父亲的姓都不能要了,都姓释。

这在儒家看来简直就是无君无父,更何况出家人不结婚生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传统社会的中国人,有两条最受不了,一是不准他生儿子,二是见了皇帝不磕头。

仅凭这两点,佛教就无法在中国立足。

因此,佛教人间化了。

佛教人间化、简易化,禅宗的做法就是先把一些糊涂观念给拆迁了,具体地说就是向信众讲清:净土无理,佛也是人,读经无用,坐禅无功。

净土无理即否定了天国,天国被否定,人世就被肯定了。

佛也是人,这也是改变了我对佛的看法的一点,中国人的宗教世界有四个角色:鬼、神、仙、佛。

普通人死了以后就是鬼,活着的时候有巨大贡献的人死后就会是神,自然界也是有神的。

仙和佛则不同,仙是肉体的飞升,佛是思想的觉悟,成仙成佛都不必死,佛和仙都是人,佛祖到了一定的年纪也会死。

这一点打破了佛教的神秘感,使之回到人世间。

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则是将佛教简易,讲究顿悟,佛教要中国化就必须简易化才能符合中国人不耐烦的特点。

这就是禅宗的革命。

宣布净土无理,佛也是人,创立人间佛法。

主张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创立简易佛法。

前者去神秘化,后者去繁琐化,人间佛法解决了理论问题,简易佛法解决了操作问题,因此,佛教解决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问题,在中国得以立足。

因此在我看来,佛教也是懂得与实际相结合的。

佛教是智慧的。

佛教的根本是觉悟,佛,就是觉悟者,佛教,就是觉悟的宗教。

觉悟是成佛的关键,因此佛性也可认为是觉悟的可能性。

佛教认为,佛性是众生皆有的,因此可以做到普渡众生。

而众生之所以还未能成佛是因为众生迷。

迷,就是众生,悟,就是佛。

我们之所以迷是因为我们执,执,就是一根经,认死理,因此就要破执。

迷与悟也就一念之差,因此何人何地何时都是可以成佛的。

所以处处可以悟道,事事可以修行,时时可以成佛。

这就是禅宗为众生开辟的成佛之路,是一条自由之路。

觉悟是关键的,是重要的,但是想要做到也是很难的,它需要悟性,需要慧根,否则鸡同鸭讲。

在禅宗看来,成佛正是为了每个人自己。

所谓普渡众生,无非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脱离苦海,但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每个人的人生也只属于他自己。

因此,成佛,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你不开窍,佛也没办法。

由此可见,禅宗所谓的开悟其实是找回自己。

然而,找回自我又必须破除自我。

因为一个人最容易执著、最难破除的就是我。

因此,破我执,才能知真佛。

由上可以看出,禅宗不仅是人间的佛法,简易的佛法,自我的佛法,也是智慧的佛法。

禅宗否定的是执著,肯定的是自由;否定的是教条,肯定的是自我。

因此,只要不执著,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能有。

但智慧的获得却只能是靠每个人自己。

于是,禅宗就从佛法变成了一种境界。

因此,反佛的人有些也会去参禅。

比如韩愈是反佛的,因为反对皇帝迎佛骨,被贬到潮州。

但是韩愈到了潮州却跟禅师来往。

也就是说,他反佛不反禅。

事实上,知识界不但不反禅,还以参禅为时尚。

因此,通过读易中天的《中国智慧》,我发现了佛学是个懂得与实际相结合的属于中国多年以来的一种智慧的结晶,并不是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那么的迷信,单纯的只讲讲神魔鬼怪、因果报应,相反佛学有些思想还是很讲道理,很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