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依据字理知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诗歌的韵
味美。

2.让学生明白诗歌中体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

3.让学生浅显的了解诗歌的基本格式。

4.让学生初步的学会阅读,为以后的阅读做铺垫。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味美及浅显了解诗人的
远大情怀。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指导朗读课题
1.以外出旅游激趣,引入课题。

课件播放,有小汽车,有“去郊游”的音乐。

师语言导入:瞧,旅游车已经开来了,请同学们排好队,
快快上车旅游去了!小汽车开得可真快呀,小小游客们,我们已经到达目的地了,快下车看看吧。

(课件展示,处于半山腰的鹳雀楼)
2.处理课题。

1)你看到了什么?(一楼)你一定知道“楼”字为
什么是“木”?(因为古代的楼大多数都是用木头搭建而成的,所以是木字旁)
鹳” 字为什么是个“鸟”字旁呢?请大家认真听听吧。

教师点击带有古典音乐的喇叭,声情并茂地介绍鹳雀楼
的由来。

鹳雀楼位于今天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岸
边,因古时候常常有鹳雀这样的鸟类停在楼上休息,所以人们就把这楼称为“鹳雀楼” 。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风景秀丽,所以有许多人到这里游玩,并且都写下了他们的感想。


3)字理知识析解“登”字。

看到这么美的楼,你有什么要说的吗?这么高,这么美
的楼,我们都忍不住往上登了。

(师补课题:登)
你们在生活中,会在什么时候用到这个“登”字呢?我
们在“上楼梯,爬山”时,都用到了登,你知道它与我们身体的哪一部分有关呢?
是呀,登的上一部分就是我们的双脚,(师在黑板上画
出登字字理的上一部分)而当我们要往很高的地方登去,身高不够高时我们该怎么办呢?你能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你们想的办法可真多呀。

古代的人也是很聪明的,他们
不但知道要在脚下找各种物体,还把这些东西画成了这个样
子(老师画出登字字里图的下一部分)在我们的脚下垫那么高的东西,我爬上这样高的地方怎样才避免不会掉下来呢?
是呀,一个人可以在下面用双手扶,这样就没有危险了。

所以这一部分是双手但是后来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就省去了
F面的双手,把上面的双脚写成了“ ?h”,下面垫的东西写成了“豆”字。

所以登的本义是“上马和上车”的意思,后来引申为“相向攀登”的意思。

4)书空“登”字,读好课题。

这鹳雀楼在半山腰,要登到山顶,得怎样才能到上面
呢?你能使劲的读一读课题吗?(登?M 鹳雀楼,登字要重读,师要范读。


二、初读古诗
千多年前,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也来到了鹳雀楼
这里游玩,他把他的感想写成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都写
了些什么吗?那就赶紧打开课文122 页,自由的读读古诗吧。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完整即可,教师下台辅导。

2)检查
自读情况,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3)学生再读古诗。

4)师用
平仄”法范读古诗后,简介“平仄”。

5)学生动手给古诗
标上“平仄”符号。

6)鼓励学生用“平仄”法自由读古诗。

、通过精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1.学生读古诗,找出古诗中的景物。

是呀,所以诗人就一一(指着课题说:登鹳雀楼)
诗人登到了鹳雀楼上,他都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呢?
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在古诗中找一找都有哪些风景呢?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相对应
的图画。

3.依据图画,理解古诗中的重要词:“依、入”。

两学生或师生共演“依”字。

(老师站在前演大山,学
生紧紧的贴在老师的后面,用动作演示法表演“依”字)
刚才的表演你能用古诗中的哪一个字来代替呢?
你一定知道了它的意思吧?(就是紧紧的靠在一起)
4.理解“入”字。

多么美丽的夕阳美景呀。

王之涣除了看到这些,还看到
了哪些呢?
展示黄河的图片。

让学生体会黄河的气势磅礴。

这就是
我们的母亲河----- 黄河。

你看到了什么,你又听到了什么?是呀,这奔腾咆哮的黄河水是要到哪里去呀?它为什么流得那么急?文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黄河要到哪里去了?(入)
可是,我们并没有看见大海呀?我想王之涣站在这也应
该看不到大海吧!
那是王之涣因为看到这黄河水急速的向东流去,他心
里想的。


是呀,这气质磅礴的黄河之水,它急速的向东流去,因
为它知道在那一定有着更宽、更大的大海在等着它。

5.指导朗读古诗的前部分。

6.理解古诗的后一部分。

你们真像一位位小诗人呀!这么美的风景,我们要想把
它看完,得怎样做呢?
得爬到更高的地方去;得爬到第三层去。


我们如果真的爬到了第三层,这美景就全部看完了吗?那要爬到第几层才能全部看完这美景呢?
可能要到第四层,第100 层
是呀,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呀!(师在简笔画
楼之处写出“站得高,望得远)但是也许我们真的爬到第100 层,我想也不可能把祖国的大好河山,全部看完的。

真是“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哇!所以诗人说一一欲穷千里目,更上
层楼”
7.再感情饱满的诵读古诗。

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是语文S 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
首古诗。

这是王之涣的名诗,全诗四行两句。

前两句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了。

黄河水正奔腾澎湃,向着大海流去;后两行是作者由景想到的:要想凭借自己的眼睛看到更远的景物,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出万里山河雄浑壮丽的景象,并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一哲理,表达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开始”,我依据一年级学
生的年龄特点,用学生最熟悉的“小小智慧中的《郊游曲》作为音乐背景,采用外出旅游的方式开课,学生兴趣盎然, 他们想要学习的欲望被点燃了。

而对古诗的理解,一年级的的小学生不必理解得很深,但是学生能通过表演及观看到视频、图画也理解了古诗的含义,所以最后的诵读部分,学生的感情得到了更高的升华。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入情入境,但是在我的课堂上也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没有举行背诵比赛,没有培养学生作诗的训练等等,但是我坚信,只要我在一天一天的努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总会有所收获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