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问答题部分2
1.简述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答:(1)溶菌、溶病毒和溶细胞:补体激活的MAC,形成穿膜的亲水性通道,破坏局部磷脂双
层,最终导致细胞崩解
(2)调理和免疫粘附;补体裂解产物C3b/C4b/iC3b的一端与细菌或其它颗粒表面结合,另
一端端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CRl、3、4)的吞噬细胞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即调理作用,抵御全身性细菌和真菌感染的机制;若与表面具有CRI的红细胞、血小板结合,
形成较大聚合物,IC转运至肝脾,被吞噬细胞吞噬,此即免疫粘附作用帮助机体清楚循环免疫
复合物。
(3)炎症介质作用
①过敏毒素作用:C3a、C5a 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
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等。
②趋化作用:C5a又称为趋化因子。
它
们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发挥吞噬作用,增强炎症反应。
2.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1)特异性结合抗原,发挥中和毒素和病毒的作用,介导体液免疫效应。
(2)激活补体:IgM、IgG1、IgG2、IgG3 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IgA、IgE和lgG4可激活补
体旁路途径
(3)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介导吞噬调理作用、ADCC作用和Ⅰ型超敏反应
(4)lgG可通过胎盘,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slgA 可穿过呼吸道、消化道黏膜
介导局部黏膜免疫
(5)对免疫应答有正负调节作用
3.试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 异物性:异物性是抗原的核心,亲缘关系或种属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二)抗原的理化性质
分子大小:抗原的分子量一般为≥10kDa ,且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复杂的化学组成与特殊的化学基团
分子易接近性
物理性质:颗粒状抗原>可溶性抗原;
多聚体抗原>单体抗原;
㈢进入途径:由强及弱的规律为:皮内>皮下>肌肉>腹腔(仅限于动物)>静脉
㈣机体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健康状态等
㈤免疫佐剂的使用
4.试述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递呈过程
(1)外源性抗原:来源于APC外的抗原;常由MHC-II类分子递呈给CD4+T细胞(溶酶体途径)
外源性抗原
↓
吞噬小体新合成的MHC-II类分子(内质网中)与li链结合为复合物,
l链占据抗原结合槽,
↓溶酶体再经高尔基体进入MHC II类分子腔室(M II C)吞噬溶酶体,与M II C融合↙
↓
外源性抗原降解成13 18AA小肽 + 当MHCII小泡与内体融合, 酸
性环境下,蛋白酶将li
降解, 仅留CLIP
↓
HLA-DM可促进CLIP从抗原槽内解离, 并促进抗原肽结合进去
↓
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转运至APC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
(2)内源性抗原:APC内合成的抗原;常由MHC-I类分子递呈给CD8+T细胞(胞质溶胶途径)
内源性抗原(如病毒抗原、肿瘤抗原)
胞质↓被蛋白酶体酶解
抗原肽(含8-13个AA)
↓经TAP转运至内质网
形成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
↓转运至APC表面
递呈给CD8+T细胞识别
5. 试举一例说明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变应性鼻炎(花粉症)-I型超敏反应
(1)致敏阶段:变应原初次刺激机体→B细胞产生特异性IgE→IgE 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
碱粒细胞表面FcεR I 结合→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发敏阶段: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 Fab
特异性结合(变应原-IgE-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作用
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局部或全身发生过敏反应。
6.试比较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及其应用注意事项
人工主动免疫:将疫苗和类毒素等抗原性物质接种机体,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以预防感染。
特点:免疫力产生时间长、维持时间长,主要用于预防、治疗,常用制剂为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使宿主迅速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
特点:免疫力产生时间快、维持时间短,主要用于紧急治疗或预防,常用制剂为抗毒素、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
人工主动免疫的注意事项:1.接种对象;2.接种剂量、次数和时间间隔;3.接种途径;4.
接种后反应;5.禁忌症。
人工被动免疫的注意事项:1.注意防止超敏反应的发生;2.早期和足量;3.不滥用丙种球蛋
白。
7.试述αβT 细胞主要分化抗原及作用(每项1 分)。
①CD2,又称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FA-2)或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
CD2与其配体CD58
(LFA-3)的结合增强T细胞与靶细胞的黏附。
②CD3,CD3分子与T细胞受体TCR形成TCR-CD3复合体,分布于所有成熟T细胞和部分胸腺细胞
表面。
主要功能是转导TCR特异性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
③CD4+T细胞主要为辅助T细胞T。
是Th细胞TCR识别抗原的共受体,与APC表面MHC-II分子非多
态区结合,CD4分子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受体
④CD8,表达在细胞毒T细胞(Tc)表面。
是细胞毒性T细胞TCR识别抗原的共受体,与靶细胞表
面MHC-I类分子非多态区结合
⑤CD28,为协同刺激分子的受体,接受启动免疫应答的第二信号;
⑥CD40L,其受体为CD40,启动B 细胞的活化信号。
⑦CD152(CTLA-4分子)表达于活化T细胞表面,其配体与CD28相同,但所起效应与CD28相反,属于抑制性受体
8.试述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
1)吞噬作用:吞噬颗粒抗原、受体(FcR和C3bR)介导的内吞、
2)杀伤:氧依赖和非依赖机制杀伤和消化病原体;
3)抗肿瘤:直接杀伤、ADCC、激发抗瘤免疫;
4)参与免疫应答:加工和递呈抗原,提供第二活化信号;参与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
5)参与免疫调节:正调--产生IL-1/12,TNF-a;负调--前列腺素、TGF-b
6)介导炎症反应:吞噬杀伤;分泌各种炎症介质
9.试述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抗原识别:专职APC将外源性抗原以抗原肽---MHC-II分子复合物形式递呈给CD4+T 细胞;靶细胞将内源性抗原以抗原肽-MHC-I分子复合物递呈给CD8+T细胞
(2)活化阶段:T细胞的完全活化有赖于双信号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第一信号(特异性信号):在双识别(TCR-肽、TCR-MHCI/TCR-肽TCR-MHCII)和共受体(CD8-MHCI/CD4-MHCII)共同作用下,经CD3传递特异性抗原识别信号。
胞内一系列酪氨酸激酶活化,使转录因子活化,转位到核内,活化相关基因。
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CD28/B7是重要的共刺激分子,促进IL-2合成。
使T细胞充分活化及免于凋亡。
(CD8+T细胞的活化有两种情况:直接激活--病毒感染的DC可直接提供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和共刺激信号;间接激活--Th促进APC表达B7,向CD8T 提供共刺激信号)
细胞因子:活化的APC分泌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活化;T细胞活化后亦可分泌细胞因子,并表达相应受体,使T细胞的活化更加充分。
如IL-2
(3)效应阶段:T细胞活化→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及受体(IL-2及IL-2R) →T细胞克隆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效应Th1、Th2及效应Tc细胞)。
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主要是
CD4+Th1细胞和CD8+CTL细胞,前者主要活化Mφ而诱生炎症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后
者分泌细胞毒素及诱导细胞凋亡,杀死靶细胞
10.试述B2细胞介导初次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
(1)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BCR可直接识别天然的抗原表位,无需APC对抗原的处理和递呈,无MHC限制性。
初次应答时,专职APC将外源性抗原以抗原肽---MHC-II分子复合物形式递呈给CD4+T细胞,Th细胞活化后为B淋巴细胞提供第二信号刺激,故初次应答有赖于特异性T细胞的辅助。
且抗原特异性B 细胞和Th细胞识别必须同一抗原分子的不同表位,即联合识别
(2)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
1)B细胞活化的活化需要双信号和细胞因子的参与
第一信号:BCR与特异性抗原表位结合,Igα/Igβ将信号传入胞内;BCR共受体复合物(CD19/CD21/CD81)调节B细胞活化阈值,增强信号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