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82欧洲西部两极地区考点1欧洲西部(1)经纬网:在上图中标注经纬线的度数。
答案(2)写出图中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斯堪的纳维亚山脉B.比利牛斯山脉C.阿尔卑斯山脉D.勃朗峰E.亚平宁山脉F.西欧平原G .波德平原H.东欧平原I.冰岛J.爱尔兰岛K.大不列颠岛L.斯堪的纳维亚半岛M.伊比利亚半岛N.亚平宁半岛O.巴尔干半岛P.小亚细亚半岛Q.波罗的海R.北海S.比斯开湾T.地中海U.英吉利海峡V.直布罗陀海峡①多瑙河②莱茵河1.欧洲西部区域特征认知角度特征自然地理特征气候海洋性突出。
各地气候差异较大,东西渐变明显,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减小,年温差逐渐增大,大陆性增强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山脉多东西走向,利于海洋水汽的深入植被大部分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北部分布有亚寒带针叶林;南部地中海沿岸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水文河网密布,水量大,长河少,水流平稳(缓慢),水能蕴藏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小,航运价值大,水运发达;湖泊多分布于西北部和阿尔卑斯山脉的南北两侧人文地理特征人口以白色人种为主,多人种并存;人口密度较大,但分布不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低(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老龄化严重产业农牧业:适宜多汁牧草生长,乳畜业发达;工业地位: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以制造业为主城市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交通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均较发达,莱茵河有欧洲“黄金水道”之称2.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显著的原因分析(1)纬度位置:欧洲西部大部分位于北纬35°~60°之间,属温带。
(2)海陆位置:西临大西洋,海岸线曲折,大陆轮廓破碎,各地距海近,使海洋影响深入内陆。
(3)大气环流:盛行西风常年控制该区,多气旋活动,从北大西洋暖流上空经过,可带来暖湿气流,形成降水。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4)洋流: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欧洲西部,对沿岸地区起到增加湿度和提高冬季气温的作用,使欧洲西部成为同纬度冬季气温最高的地区。
(5)地形:欧洲西部、中部为平原区,阿尔卑斯山脉呈东西走向,利于海洋温和湿润的气流深入内陆。
3.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不利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多阴雨天气,日照少,所以光照条件不足,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
(2)有利影响少日照、多阴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并可种植精饲料作物,为乳畜业发展提供充足、优质饲草料,形成了世界除大城市周边以外的最广阔的乳畜业分布区。
4.西欧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欧洲西部以莱茵河为主干道,各河之间有运河沟通,形成发达的内河航运网,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分析如下:考向1通过“古遗迹”考查“区域认知”伊比利亚半岛(如下图)海岸线较平直,半岛中东部的高原山地发现了许多未受侵蚀的史前壁(岩)画,壁(岩)画一部分在露天的岩石上,更多在洞窟中。
半岛西南部有沿海低地平原,人口分布较多,南部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海峡最窄处宽约13千米,最浅处水深301米,最深处水深1 181米。
半岛南部海域分布有世界著名渔场M。
据此完成1~2题。
1.伊比利亚半岛中东部地区大量史前壁(岩)画至今保存完好,推测其自然原因()A.四周高,中间低,流水侵蚀作用弱B.地形封闭,地势崎岖,受外界干扰少C.地处内陆,干旱少雨,风力侵蚀作用弱D.山地阻挡,降水少,流水、风力侵蚀作用弱2.M渔场为世界著名渔场,夏季利于渔船外出捕捞,原因可能是()A.夏季盛行下沉气流,能见度高,风浪小B.寒暖流交汇处,夏季饵料丰富,鱼类多C.夏季气温高,出海凉快,便于渔民乘凉D.受西风带影响,降水丰富,营养物质多答案解析第1题,伊比利亚半岛中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半岛内陆,周围高山环绕,降水少,地表流水侵蚀作用弱,西侧山地削弱西风,使得风力侵蚀作用弱,由于流水、风力侵蚀作用都弱,使得壁画至今保存完好,D正确;A、C选项表述不全面;地形封闭,地势崎岖,受外界干扰少,属于人为原因,B错误。
第2题,图中M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多晴天,能见度高,风力小,风浪小,利于渔船外出捕捞,A正确,D错误;M地有加纳利寒流流经,没有寒暖流交汇,B错误;M地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常常晒伤,不便于渔民乘凉,C错误。
考向2通过“农业区位”考查“综合思维”3.(2023·天津北辰区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爱尔兰岛河网密布,环境冷湿。
(1)分析爱尔兰岛环境冷湿的主要成因。
(6分)历史上爱尔兰农牧业发达,其天然生态草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0%,90%的奶制品用于出口,多数被作为奶粉原料。
乳畜业在该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工业化不断推进,当地乳畜业生产已实现高度自动化。
(2)简述爱尔兰乳畜业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
(8分)答案(1)该岛屿纬度较高,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常年受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光照弱;河流多,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生产和冷藏保鲜技术先进;海陆交通便捷,临近西欧、北美,优质乳制品市场需求量大;乳畜业发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工业产业基础好等。
考点2两极地区1.读“南极地区图”,写出图中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横贯南极山脉B.南极半岛C.文森山D.罗斯海E.威德尔海F.德雷克海峡①中山站②长城站③大西洋④印度洋⑤太平洋⑥南美洲⑦非洲⑧马达加斯加岛⑨澳大利亚大陆2.读“北极地区图”,写出图中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北美洲B.欧洲C.亚洲D.太平洋E.大西洋F.格陵兰岛G.白令海峡1.两极地区区域特征南极地区北极地区纬度位置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地表状况绝大部分为陆地60%以上为海洋昼夜状况3~9月为极夜,9月~次年3月为极昼,极夜时间长于极昼3~9月为极昼,9月~次年3月为极夜,极昼时间长于极夜气候类型及特征绝大部分为冰原气候,酷寒(严寒程度高于北极地区)、干燥、烈风为主要特征以苔原气候为主,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降水少,集中于夏季;格陵兰岛内陆为冰原气候矿产资源煤、铁等矿产资源煤、铁、石油、天然气、各种金属矿等生物资源动物主要有企鹅、鲸、磷虾等植物有苔藓、地衣等,动物主要是北极熊、驯鹿等2.影响南极气候的因素(1)从纬度位置看:纬度位置高,正午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经过的路线长,大气对其削弱作用强,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因此气候严寒,降水以降雪为主,日积月累,形成了今日的冰雪大陆。
(2)从海拔看:海拔高,空气稀薄,加上空气中水汽含量少,大气的保温效果差,气温低。
(3)从地表状况看:南极洲被巨厚冰层覆盖,冰雪一方面可以反射大部分太阳辐射,同时使地势增高,又进一步使气温降低。
(4)从气压状况看:南极大陆被极地高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稀少;地表相对平坦,风速较大。
考向1通过“北极航道”考查“综合思维”(2023·吉林长春模拟)随着全球变暖,北冰洋冰川逐渐融化,“西北航道”备受关注。
下图为“北极附近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有关北极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西北航道的开通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B.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具有相同的科学研究价值C.北极地区具有南极地区所没有的煤、铁等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D.北极地区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强2.影响M岛上500 mm年等降水量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B.海拔C.洋流D.极地东风带3.M岛上人口主要分布在()A.北部沿海地区B.东部沿海地区C.岛屿内部地区D.西南沿海地区答案解析第1题,北冰洋西北航道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A对;南、北两极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其科研价值也存在一定差异;南极地区富含煤、铁等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两极地区生态系统均较脆弱,B、C、D错。
第2题,图中M岛西南部有一流向高纬的洋流,应是暖流性质,沿岸降水多,年等降水量线走向与洋流流向一致,是受洋流影响形成,C对。
第3题,结合前面分析,M岛西南部受暖流影响,降水较多,气温较高,比较适合人类生存,所以人口主要分布在该岛西南沿海地区,D对。
考向2通过“南极科考”考查“区域认知”南极作为极限环境的代表,在人类到达那里时,如何立足成为南极探险、考察的难题。
早期,南极探险队采用居住帐篷、雪屋、木屋的生存方式。
科考站大都建在南极大陆沿海,只有少数建在内陆。
2014年2月8日中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
下面左图示意作为历史保护遗迹的“探索小屋”,右图为“中国南极泰山站效果图”。
据此完成4~6题。
4.关于早期的科考建筑木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易拼装,干法施工,工期短B.坚固耐用,且易于维护C.降雪量较大,不易发生火灾D.保温隔热,节能效果好5.南极科考站大多建在南极大陆沿海的最主要原因是()A.昼长利于考察B.风力小C.房屋地基稳定D.方便物资补给6.关于南极泰山站采用底部架空方式的说法,正确的是()①避免建筑被积雪掩埋②保证主体建筑“红灯笼”形象的完整性③大大减少人工除雪工作④采用混凝土浇筑,坚固耐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4题,南极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为了科考安全顺利进行,建筑应具有修建便利、坚固耐用、易于维护等特点。
木屋由科考队所带木板进行建设,易拼装,干法施工,工期短,A正确;建成后的木屋坚固耐用,一旦损坏,只需更换相应木板,易于维护,B正确;南极地区终年受极地高压带控制,降水量少,C错误;木材具有保温隔热的特点,木屋内可达到一定程度的保温抗寒效果,减少部分能源供暖消耗,节能效果好,D正确。
第5题,南极沿海比内陆纬度低,夏半年的昼长比内陆短,A错误;南极大陆沿海距海近,海陆热力差异大,有明显的气压差,加上海面摩擦力小,风力大,B错误;南极大陆沿海纬度低,气温较内陆高,尤其夏半年冰盖可能融化,因此房屋地基会受影响,C错误;南极科考主要依靠海运补给物质,南极大陆沿海距海近,交通便利,便于物资补给,D正确。
第6题,南极泰山站采用底部架空方式,为烈风吹卷积雪提供通道,减少建筑附近积雪,避免积雪掩埋建筑,大大减少人工除雪工作,①③正确;采用底部架空方式,形似红灯笼的灯穗,能够保证主体建筑“红灯笼”形象的完整性,②正确;泰山站采用快速、易建造的装配化钢结构体系,④错误。
故选A。
课时精练波罗的海形成于末次冰期结束后,是世界上盐度最小的海域。
波罗的海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欧洲大陆之间,从北纬54°起向东北伸展,到近北极圈的地方为止,长1 600多千米,平均宽度190千米,呈三岔形。
西部以厄勒海峡等数个狭窄的水道与北海相通。
下图为“波罗的海分布图”。
据此完成1~3题。
1.波罗的海狭长弯曲,其决定因素是()A.冰川作用B.地势起伏C.河流侵蚀D.海浪侵蚀2.推测波罗的海海区盐度()A.西高东低、南高北低,表层高、底层低B.东高西低、北高南低,表层高、底层低C.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底层高、表层低D.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底层高、表层低3.波罗的海的表层海水环流呈逆时针方向,主要影响因素有()①极地高压②副极地低压③盛行西风④极地东风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解析第1题,冰川作用使海岸线曲折、复杂;河流侵蚀陆地,挟带的泥沙大部分在入海口处堆积;海浪侵蚀分布在海岸附近;而整个海域狭长弯曲,只有内力作用导致的地势起伏才能决定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