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思考题答案

微生物思考题答案

微生物思考题答案【篇一:微生物课后习题答案】图题:真核细胞构造;根霉的形态和构造;青霉和曲霉分生孢子头的构造;蕈菌的典型构造(见课本或课件)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1、名词解释:病毒:是一类结构简单、个体微小、只含单一核酸、在活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

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噬菌体:原核生物的病毒。

裂解量:每一个宿主细胞裂解后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数。

温和噬菌体: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上,并随宿主细胞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裂解5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溶源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上,并随宿主细胞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此即称溶源性。

2、病毒的特点、病毒的结构及对称体制答:个体微小;无细胞结构;只含单一核酸;严格细胞内寄生。

病毒的核心是核酸,衣壳是蛋白质,包膜是类脂、蛋白质、有些有糖蛋白。

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复合对称3、e. coli 的t偶数噬菌体结构答:头部是二十面体对称,衣壳有212衣壳粒,核心是双链dna:颈部包括颈环、颈须;尾部是螺旋对称,包括尾鞘、尾管、基板、刺突(6个)、尾丝(6条)。

4、噬菌体的繁殖过程答:(1)吸附;:(2)侵入:尾丝收缩→基板构象发生变化→尾鞘收缩→尾管释放溶菌酶→尾管插入宿主细胞→核酸注入细胞内(3)增殖:核酸的复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4)成熟(装配)将各种“部件”进行装配(5)裂解(释放):脂肪酶-水解细胞膜宿主细胞裂解释放子代溶菌酶-水解细胞壁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1、名词解释:碳源: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

氮源:凡能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的营养物质。

培养基:是指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天然培养基:指一类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体包括其提取物制成的培养基。

选择性培养基: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

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凝固剂,使其呈固体状态的培养基即为固体培养基。

答:鉴别培养基是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鉴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到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emb 培养基中的伊红和美蓝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一些难养的革兰氏阴性菌。

产酸菌由于产酸能力不同,菌体表面带质子,与伊红美蓝结合从而有不同的颜色反应,可用肉眼直接判断。

4、微生物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功能。

答:1、碳源:1)、为微生物合成自身细胞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提供碳元素。

2)、提供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碳元素。

3)、为微生物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

2、氮源:1)、为微生物合成自身细胞物质(蛋白质、核酸)提供氮元素。

2)、提供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氮元素。

3、能源:为微生物代谢提供能量。

4、生长因子:1)、为微生物提供重要细胞化学物质(蛋白质、核酸、脂质、辅酶、辅基)中的组分。

2)、参与代谢。

5、无机盐:1)、细胞内分子的成分(p、s、co、mo等)2)、调节渗透压(na+、等)3)、酶的激活剂(mg2+、cu2+、等)4)、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源(s0、fe2+、nh4+、no2- )5)、无氧呼吸时的氢受体( no3- 、so42-)6)、调节ph的稳定【篇二:微生物试题库试题及答案】解释1、原生质: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2、phb:3、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壁厚、含水量低、抗屈性强的休眠构造。

4、菌落:将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细胞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colony)5、衰颓形:由于培养时间过长,营养缺乏,代谢的排泄物浓度积累过高等使细胞衰老而引起的异常形态。

6、真核微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微生物。

(真菌、显微藻类和原生动物等)7、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即cccdna。

8、单细胞蛋白(scp):通过细菌、酵母、丝状真菌和小球藻等单细胞或丝状生物的发酵生产的蛋白质。

9、寄生: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包括细胞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

10、腐生:以无生命的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的生活方式。

11、包涵体:始体通过二分裂可在细胞内繁殖成一个微菌落即“包涵体”12、巴斯特效应:酵母菌的乙醇发酵是一种厌氧发酵,如将发酵条件改变成好氧条件,葡萄糖分解速度降低,乙醇停止生产,但当重新回到厌氧条件时,葡萄糖的分解速度增加,并伴随大量的乙醇产生。

13、噬菌斑:由噬菌体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落”14、伴孢晶体:15、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和烈解(释放)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16、温和性噬菌体:凡在吸附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dna只整合在宿主的核染色体组上并可以长期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一般都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17、自养微生物:按其最初能源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能对无机物进行氧化而获得能量的微生物,即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另一类是能利用日光辐射能的微生物,称作光能自养微生物。

18、呼吸链:指位于原核生物细胞膜上或真核生物线粒体膜上的、由一系列氧化还原势呈梯度差的、链状排列的氢(或电子)传递体,其功能是把氢或电子从低氧化还原势的化合物逐级传递到高氧化还原势的分子或其它无机、有机氧化物,并使它们还原。

19、异型乳酸发酵:凡葡萄糖经发酵后除主要产生乳酸外,还产生乙醇、乙酸和co2等多种产物的发酵。

20、aw:它表示在天然或人为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水的含量。

其定量含义为:在同温同压下,某溶液的蒸汽压(p)与纯水蒸汽压(p0)之比。

二、二、是非题1、1、间体在G+和G-细菌中间同样发达。

(ⅹ)2、2、荚膜菌常造成粘性牛乃、粘性面包,因而对食品工业而言都是有害的。

(√)3、3、原生质体与原生质球都需要在再生培养基上才能生长。

(√)4、4、细胞中质粒可自行消失,也可自发产生。

(ⅹ)6、6、青霉素的抑制作用在于它干扰肽聚糖单体之间肽键的形成,从而抑制肽聚糖的合成。

(√)7、7、鞭毛与菌的趋避性运动有关。

(√)8、8、啤酒酵母与青霉菌的子囊孢子形成过程相同。

(ⅹ)9、9、葡萄糖可作为所有微生物的碳源。

(ⅹ)10、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为:水na+al3+mg2+ (ⅹ)三、三、填空题1、脂多糖的基本组成为类脂a,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为获得g- 菌原生质体,可通过加入脱色剂去除脂多糖。

2、真菌的无性孢子有游动孢子,孢囊刨子,分生刨子,节刨子,厚亘刨子等,有性孢子有卵刨子,接合刨子,子囊刨子,担刨子,合子。

3、病毒的主要组成为核酸和蛋白质。

具有形体极其微小,结构简单,高度寄生性,特殊的抵抗力等特点。

4、溶原性细菌具有遗传性,自发分裂,诱导免疫性,复愈,溶源转变等特点。

5、影响微生物细胞化学组成的因素有微生物种类,菌龄,培养基的组成。

6、生长因子是指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须,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包括维生素,碱基,啉及其衍生物,淄醇等,以生长因子划分,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种。

7、为降低培养基氧化还原电势eh,可通过升高ph,降低氧分压,加还原剂等手段。

8、酵母菌生物氧化在线粒体内进行,而细菌生物氧化部位在细胞质。

9、根据微生物生长与氧的关系,可分为需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兼性厌氧微生物三大类。

枯草芽孢杆菌属于需氧微生物,肉毒芽孢杆菌属于厌氧微生物,大肠杆菌属于兼性厌氧微生物。

10、至今发现的进行固氮的微生物均为原核生物和古生菌类微生物。

固氮的六个必要条件为atp的供应,还原力[h]及其传递载体,固氮酶,还原底物n2,镁离子,严格的固氮酶厌氧微环境。

11、在发酵工业上,可通过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解除正常的反馈调节,应用抗反馈调节的突变株解除反馈调节,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等方法获得大量有用代谢产物。

12、酵母菌进行乙醇发酵时,将葡萄糖经emp途径产生丙酮酸,由丙酮酸生成的乙醛被脱羧成乙醇。

四、四、绘图并作简要说明1、 1、啤酒酵母单、双倍体共存的生活史。

2、青霉与曲霉的简单子实体3、 3、烈性噬菌体与温性噬菌体的生活史。

4、 4、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

5、 5、营养物跨膜运输的四种类型6、 6、有氧呼吸典型的呼吸链7、 7、色氨酸操纵子的阻遏机制8、 8、当环境中葡萄糖、山梨醇同时存在时,e.coli生长现象并分析其原五、五、简答题1、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那些种类?至今人类发现的最大和最小的微生物类群各是什么?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可分为三类:原核类的细菌(真菌和古生菌)、放线菌、霉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覃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最大的微生物最小的微生物2、2、试述g+菌和g-菌细胞壁的特点,并说明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及重要意义?g-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较g+菌薄,层次较多,肽聚糖层很薄(仅2-3nm),故机械强度较g+菌弱。

机理:通过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而g-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较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菌呈红色,而g+菌仍为紫色。

【篇三:微生物课件课后题答案】更具体地说: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