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2022学年上海市黄浦区五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1-2022学年上海市黄浦区五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1-2022学年上海市黄浦区五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1.(单选题,2分)下列加点字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要.挟yāo 骨髓.suǐ 锲.而不舍qiè

B.倔.强jué 弹.弓dàn 当.铺dànɡ

C.蓦.然mù 炽.热chì 真美啊.ya

D.藤蔓.wàn 惩.罚chénɡ 水流湍.急tuān

2.(单选题,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遐想 推测 通宵未眠 落日余晖

B.凌晨 硝烟 水流湍急 突如奇来

C.诧异 幽美 换然一新 络绎不绝

D.深邃 吟诵 趁其不惫 门可罗雀

3.(单选题,2分)下面诗句中,描写了送别好友的诗句是 ( )

A.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B.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4.(单选题,2分)下列选项中不是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是 ( )

A.拾金不昧

B.两袖清风

C.见义勇为

D.眉清目秀

5.(单选题,2分)下列句子中带点字和“杉树林是一个极好的避暑胜地。”里的“胜”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事实胜于雄辩。

B.捷报传来,我们又打了个胜仗。

C.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D.你能胜任这份工作吗?

6.(单选题,2分)与“人们用火烧煮食物,用火打造工具,用火驱赶野兽……”中省略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不要管我……大家……赶紧撤!”他呼叫着。

B.读书使人视野开阔、情趣高雅、思想深邃……读书的好处太多了。

C.窗外下雨了,雨滴声音仿佛一首动人的歌谣,使人如痴如醉…… D.对着那人的背影,我大声喊:“叔叔……你的东西……掉了……”

7.(判断题,1分)“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赏力。”是巴金写的关于读书的一句名言。 ___ (判断对错)

8.(判断题,1分)“熙熙攘攘”中的“熙”字,音序为X,它的第二笔是竖折。这个词语形容人来人往、喧闹纷杂的样子。 ___ (判断对错)

9.(判断题,1分)《烟台的海》作者具体描绘了烟台的海冬日的凝重,春日的浪漫,夏日的轻盈,秋天的充实与忙碌。在作者眼里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___ (判断对错)

10.(判断题,1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的意思是愉快。___ (判断对错)

11.(问答题,4分)按要求改写句子。

(1)修改病句。(用修改符号改在原句上)

稻子成熟了,田野里一片碧绿,好一派丰收的景象。农民伯伯看到了,脸上露出了神情的愉悦。

___

(2)看到这意想不到的错误,所有观众都惊呆了。(换一种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___

12.(问答题,16分)

龙卷风

① 龙卷风又被称为“旋风”。它由飞速旋转的漏斗状风形成,刮起来时就像巨型真空吸尘器,瞬间卷起一路上所有的东西,诸如树木、建筑物和汽车……

② 虽然龙卷风通常只[继续 持续 连续]___ 几分钟,但它的威力却是惊人的。

③ 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窗外,乌黑的雷雨云向下延伸出一个[强烈 剧烈 热烈]___ 旋转的漏斗,这个漏斗就是一股龙卷风。它破坏途中的一切东西——树木被连根拔起、建筑物被四分五裂、动物被吸上天空。几分钟后,龙卷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切归于平静,但这场猛烈的暴风留下的却是一片废墟。它( )会造成许多人无家可归,( )可以使人受伤,甚至丧命。一个城镇要想从一场龙卷风中恢复过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④ 世界上很多地方都会发生龙卷风,但龙卷风在美国出现得最为频繁,它通常出现在“龙卷风通道”区域,这一区域位于美国中西部。

⑤ 究其原因,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与美国公路上日夜奔驰的大量汽车有关。每当高速运行的两辆车错车时,会形成逆时针方向的空气旋涡。数百辆汽车产生的空气旋涡叠加起来,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空气旋涡,( )遇到有利于形成龙卷风的天气系统和大气温湿条件,( )会诱发龙卷风。

(1)在文中第 ② 节和第 ③ 节圈出恰当的词语。

(2)在第 ③ 节和第 ⑤ 节括号中应该选择的关联词是 ___ 。

A 因为……所以……不但……而且……

B不但……而且……只要……就……

C 虽然……但是……如果……就……

D 不是……而是……只有……才……

(3)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旋”在“旋风”和“旋转”这两个词语中的读音是一样的。 ___

② 龙卷风又被称为“旋风”,它速度快且威力大,出现得最频繁的地方在美国西部。 ___

③ 如果人们能减少开车出行,就能一定程度上降低龙卷风出现的频率。 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为我们介绍了龙卷风的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速度快,这从第一节中的“___ ”和“___ ”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第二个特点是 ___ ,这从第三节中的“___ ”“___ ”和“吸上天空”这三个词语中可以看出。

(5)按要求整理内容。

下面是对龙卷风的预防措施,请阅读参考资料,提供两种预防措施,要求语言简练。

参考资料:

龙卷风有跳跃性前行的特点,往往是一会儿着地又一会儿腾空。龙卷风过后会留下一条狭窄的破坏带,在破坏带旁边的物体即使近在咫尺也安然无恙,所以在遇到龙卷风时,要镇定自若,积极想法躲避,切莫惊慌失措。要知道混凝土建筑的地下室才是最安全的地方。人应尽量往低处走,尤其不能呆在楼房上面。另外相对来说,小房屋和密室要比大房间安全。

如果正巧乘汽车在野外遇到了龙卷风,那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龙卷风不仅可以将沿途的汽车和人吸起“吞食”,还能使汽车内外产生很大的气压差而引起爆炸,所以这时车上的人应火速弃车奔向附近的掩蔽处。倘若已经来不及逃远,也应当机立断,迅速找一个与龙卷风路径垂直方向的低洼区(如田沟)隐身。

龙卷风总是“直来直去”,好像百米冲刺的运动员一样,它要急转弯是十分困难的。

人们只见到大树被龙卷风连根拔起或拦腰折断而未发现被“抛”到远处,这大概是树木有一定的挡风作用吧。1985年6月27日,内蒙古农民丁凤霞家一棵直径1米多粗、高10多米的大树被龙卷风连根拔起,附近另两棵大树也被折断,而距离大树3米远的房屋却秋毫无损,但距离她家30米远处的6间新盖砖瓦房因旁边未植树而遭毁。由此可见,房前屋后多植树可抵御龙卷风袭击。 方法1:___

方法2:___

13.(问答题,18分)

巴尔扎克和他的老师

① 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作家,他成名后,一度过于自信,处理事情有些轻率和武断。有一件事情深深地教育了他。

② 一天,一位满头银发,拄着拐杖的老太太前来拜访巴尔扎克。一进门,老太太就拿出一本陈旧的小学生作文本递到巴尔扎克的眼前,说:“亲爱的巴尔扎克先生,我想请教你一件事,请你仔细看看这本作文本。”巴尔扎克接过作文本看了起来。老太太接着说:“看完,请你告诉我,这孩子的作文水平怎么样?今后的前途如何?”

③ 巴尔扎克很奇怪,看了作文,又看了看老太太,问道:“您是孩子的母亲还是奶奶?”

④ “都不是,先生。”

⑤ “那一定是亲戚?”

⑥ “也不是。”老太大连连摇头。

⑦ 巴尔扎克语气肯定地说:“那么,请让我直言相告,看吧,书写_______,说明态度

________;文句 ___________,可见学习很不用功。这孩子今后绝无成就。”

⑧ ___ 当真吗 ___ 老太太十分惊讶 ___ 巴尔扎克先生 ___ 可你现在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啦

___ 你没看出自己的笔迹吗 ___ 这可是你当小学生时用的许多本中的一本呀 ___

⑨ “啊,原来是您呀,我可敬的老师!”巴尔扎克满面羞愧地站在老师面前说:“谢谢,真想不到事隔多年,您竟保留着我童年时代的作文本,今天又为我上了深刻的一课。”

⑩ 老师欣慰地说:“唉,我只感到过去的工作还没干完,今天也算了了..一件心事。”

⑪ 从此,成了名的巴尔扎克无论写作还是待人接物,处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么轻率和武断了。

(1)第 ⑦ 自然段中,横线处应该依次填写 ___ 。

A.潦草 欠通 马虎

B.欠通 潦草 马虎

C.潦草 马虎 欠通

D.欠通 马虎 潦草

(2)在第 ⑧ 自然段的空格中加入合适的标点符号。

(3)第 ⑨ 自然段中,巴尔扎克“满面羞愧”的主要原因是 ___ 。

A.因为没有第一时间认出自己的老师。 B.因为自己小学时期学习很不用功。

C.因为自己仅凭一本作文本就轻率而武断地判断这个孩子将来没有成就。

D.因为他没有认出这是自己的作业本。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___ 。

A.文中的老太太是巴尔扎克的老师。

B.文中的老太太来为巴尔扎克上了深刻的一课。

C.巴尔扎克最后意识到,这本作文本是他自己的本子。

D.老师欣慰是因为巴尔扎克成为了著名的作家。

(5)请用直线划出与文中最后一句相照应的句子。

(6)第 ⑩ 自然段中,“老师”说自己“今天也算了了一件心事”。“了了”的意思是 ___ 。你认为“老师”有什么心事?为什么说已经“了了”呢?___

(7)你认为巴尔扎克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___

14.(问答题,6分)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1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它代表了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材料二 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截止到2011年2月,腾讯、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微博注册用户均超过1亿。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用微博维权,用微博问政;政府也开通微博,了解民意。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1)从材料一中摘录出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

___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写出右边这幅画的寓意。 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