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教育就是与美相遇2月7日上午,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当代中国著名知识分子傅国涌先生为我校教师做校本培训专题讲座——《教育就是与美相遇》。
傅国涌先生的专题讲座为我们描述了民国教育的风范与风骨,介绍了民国教育的教材美、课堂美、课程美、校园美、校服美。
他提出教育就是与美相遇的过程。
人与人,人与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人与自我的相遇,就是与美的相遇。
教育是为了遇见美。
傅老师分别从美是什么、美的本质、教育“相遇”论等方面告诉大家教育就是与美相遇。
与美相遇,是与善和真相遇的起点和归宿。
傅先生认为民国时期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与美的相遇。
演讲过程中,他与大家分享了他精心搜集的大量民国课本、民国学校、民国校歌校训、民国课堂学生的老照片,这些照片从多个维度体现了民国教育之美。
民国教育虽然离我们近百年时间,但经过傅老师的挖掘和解读,尘封已久的民国教育焕发出了熠熠之光,给我们深刻启迪。
傅老师说:“回望不是怀旧,而是为了寻找。
”。
傅老师首先展示了立春、清明、芒种、春分、白露等几张照片,借以说明: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第十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说起民国教育,傅国涌以一幅“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的丰子恺漫画和一张大树下教书学习的老照片,给我们开启了民国教育之门。
美是什么?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人生境界)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哲学沉思)没有把握美的彼岸性,只有此岸性(康德也是)美的本质美指向永恒、美指向心灵、美能够更新。
花自开自落,无人赞美,需要有心灵赞叹美的创造,所以要有人,要由能理解美,并且会赞美的心灵。
昙花一现——更新——能够再开,美的本质在这里,美是能够更新的,就是创造的奥秘。
教育从美开始教育就是与美相遇的过程。
与美相遇,是与善和真相遇的起点与归宿。
什么是“相遇”,傅国涌直言,少年时最重要的是与什么书相遇;其次是人与人的相遇;还有,就是人的一生与大世界、大事件的相遇。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接触到了席勒、黑格尔、康德等哲学家,并被他们对美学的研究、洞察深深地影响了。
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中,他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
世上的一切事情都是有根由,有来历,有逻辑的,美的逻辑不是逻辑学的逻辑,他是相关联的,这是一个密码,需要人去破译。
所以,教育与美相遇不再是偶然。
你带一个孩子,慢慢地看他成长,就是持续地与美相遇。
更深一步讲,教育就是为了遇见美,因为美是人类的本质,如果没有美,中国教育就没有未来。
与美相遇,就是为了与善和真相遇。
美是起点,美也是归宿。
教育与美相遇也如同我与民国教育的相遇。
民国教育不是我自己刻意研究的,是我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遇见了大量的民国教育的材料,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看法,然后慢慢地与学校的老师们有一些分享,就形成了一些观点,所以也是一种相遇,那民国教育是什么?民国教育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与美相遇。
这种教育的美和美的教育能够从一个个民国教育的具体案例中去寻找,来确认美的教育和教育的美以前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如何地展开过、完成过。
课文之美爱因斯坦说:“在人生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而群众本身在思想上总是迟钝的,在感觉上也总是迟钝的。
”“一撇一捺为人”,这是共和国教科书102年以前中国所有的小学生读的第一篇课文。
虽然简单,但却道出了做人乃人生第一课的真理。
第二册中有一篇课文,画的是妈妈在补衣服,小孩子站在旁边。
图下面写着“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
所有人都会想起孟郊的那一首诗,“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这是慈母心。
还有一篇课文汪曾祺先生印象最深刻。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前三句都在打油,但是最后一句出现的时候,这首诗就变得华美了。
《月亮船》是叶圣陶先生编的,丰子恺画的插图和写的字。
“我望见一弯月亮浮在天空,像一双小船。
我想:‘我坐月亮船,一定更好玩。
’我就坐到月亮船里。
船慢慢地前进。
很多的星浮在船旁边。
我把又大又亮的星放在一只盘里。
我想:‘回去送给妈妈,妈妈一定欢喜。
’短小的文章里融合了想象之美,科学之美和人性之美。
“我有一个故事说给你听,一只狗在桥上,嘴里衔着骨头。
看见河里一只狗,嘴里也衔着骨头,他想吃那只狗的骨头,把嘴张开,嘴里的骨头就落到河里去了。
”人不也总是看着别人的好。
这里面有想象,也有人性的反省。
在数学课文中,为了解读一个倍字,作者画了插图。
把汉字和插图的优美,与数学的整体有序结合在了一起。
生物的第一节课是讲棉花,棉花画得很细致,而且对棉花的解读那么精美,那么简练,让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把自然了解得清清楚楚,我觉得是美的。
他们的新图画,即美术课的课本中,有一幅“柳堤垂钓”。
我感觉就是“独钓寒江雪”,或者是西湖边,下大雪钓鱼的那种。
寥寥几笔,中国画的意境都在里面了。
课堂之美丰子恺以前画了一幅漫画,是关于师生问答的,旁白是“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这是典型的孔子授课模式。
丰子恺先生是那个时代的老师,他能真正洞察美的奥秘,课堂的美。
我最早只找到了一张照片,内容是幼儿园的老师带着一批小朋友在做游戏。
这是1935年南京幼儿园的真实画面。
然后我又遇到了另外一幅。
1942年日本占领了山东的绝大部分地方,小孩子仍然在沂蒙山里坚持上学。
一位看不见面容的小学老师,在一个野外的河边上给她的孩子们上课。
这两幅关于课堂教学的照片已经展示了当时教育的真谛——坚持、平实。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第一次给小学生上作文课的时候,拟的题目叫《今天的午饭》。
他说,我们知道所有人都在同一个地方吃饭,吃的完全一样,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也不为过。
但是,我觉得有一个人写得最好。
“今天午饭,吃红烧猪肉,味道很好”。
钱穆先生把这句话抄在黑板上。
文章好不好,他问同学们。
大家不敢评判。
钱穆说,到这里就及格了,至少是良好,70分。
因为把意思通顺,完整地表达了。
但为什么我说这篇文章是最好的,因为他有最后一句,“可惜咸了些。
”后面这句话写出来,这个文章就叫好文章。
“告诸生,说话须有曲折,如此文末一语。
”文章需曲折,要有味道,味道就要携带着酸甜苦辣。
这就叫会教书的先生。
重庆南开中学的孟志荪,是每位学生都崇拜的语文老师。
孟志荪老师在教庄子的《逍遥游》时,一上课,就来了这么几句话,孔子抓住一个仁,孟子抓住一个义。
而庄子什么都不抓,他拥抱了全世界。
孟志荪老师有水平,他能抓得住重点,表达得有凝练力,有哲学的穿透力。
“生物老师潘锡九上课只带两支粉笔,娓娓道来,偶尔写下第几章第几节,提纲挈领,学生按他的口述,写下课文,不徐不疾,严谨、活泼。
下课铃一响,正好讲到一个段落,戛不过止,余音绕梁不绝。
一堂课如享受一次艺术表演。
”后来才知道,那个时代高中的生物学课本,都是由他一个人编的。
课程之美齐邦媛回忆:南开中学首席语文教师孟志孙开的选修课,讲杜甫诗:“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南开中学自编国文课本,主编之一孟志荪,王阳明一篇未选,曾国藩家书只选一篇。
韦君宜回忆:高三孟志荪以讲中国诗史为线索,从诗经楚辞直讲到宋词。
春晖中学:夏丏尊。
钟子岩回忆:选印文言教材。
介绍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易卜生的《娜拉》等;达尔文《进化论》,卢梭的复返自然说和《民约论》、莫尔乌托邦思想、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哲学、马克思剩余价值说等。
南昌中学:汪国镇自编讲义。
许渊冲回忆:高一教文字学,高二教文学史。
费孝通在吴江初等小学,四年级遇见沈天民校长上《乡土志》,别人还以为“香兔子”呢。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能够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课外之美商务印书馆有一个版本的国文教科书的彩印插图是一幅儿童的嬉戏图,很像《桃花源记》里说的黄花垂髫皆怡然自乐。
学校希望孩子们课外也是这样过的,自由,快乐,轻松,没有拘束地去玩。
所以那个时候他们没有游戏机,也没有电脑,但照样能够自得其乐。
南开中学被称为三点半。
什么意思呢?三点半开始教室里不允许有人,这是张伯苓校长的规矩。
这个时候你必须去操场,不会体育没关系,你只要在操场上待着就行,走走路呀,踢踢脚呀。
这个规矩是刚性的,任何人都不能破坏。
江圣泗先生是那个时代的一位化学老师。
他跟学生关系非常好,他在课外组织了一个儿童科幻短剧,叫“火星人”。
这个短剧里出现了激光,出现了人工造雨,出现了可视电话,出现了无土栽培,也出现了基因工程,出现了改造沙漠。
大家想想1935年,在中国和世界上这些东西有没有?没有!但是今天这些东西全都有。
所以,爱因斯坦这么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有一幅关于天津南开中学话剧演出的照片,其中扮演大肚子妇女的演员就是将来要成为总理的人,周恩来先生。
张伯苓在南开中学提出要以话剧为最主要的抓手。
演员在总的剧情框架下,能够即兴发挥。
他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水平、反应水平、联想水平、应变水平。
周恩来是话剧表演的天才,将来他在外交舞台上,长袖,扇舞都是在话剧舞台上练出来的。
许觉民回忆:影响我一生命运的江少怀老师。
因为我写的作文他毕竟满意,他常常指点我,介绍我读新文学,如鲁迅、郁达夫、冰心等人的作品,还教我如何读古文,介绍我看了很多外国作家的作品,如易卜生、拜伦、日本的岛五郎等,自此我就爱好起文学来。
五年级辍学做学徒,他除了在读书上指点我,提醒我如果有机会应找一个与文化相关的事做。
1937年初考入生活书店。
校园之美梁实秋在北京读的小学。
他记忆最深刻的是校园里面“有一棵合欢树,俗称马缨花,落花满地,孩子们抢着拾起来玩,每天早晨谁先到校谁就能够捡到最好的花……”上海中学的浦蕴玉去了台湾,她最常提起的是女生宿舍前面的一棵大树,“树名不知道,开粉红色的花,有一日经过树下,正是落英缤纷,满地都是粉红色的花瓣,还未经践踏,猛的吹来一阵轻微的旋风,把花瓣吹起来旋舞,处身花云中,轻飘飘的,那时的意境,虽是漫长人生的刹那,却成了永久的甜美回忆。
真是此景只应那时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山东安丘片私立育才小学是历史学家赵俪生的母校。
他当年读这所小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棵大大的海棠。
“花开得真繁盛,真漂亮。
桃杏花瓣薄,里外一个颜色;海棠里色淡红,外色呈朱砂色,宋朝工笔花卉中有这种颜色的记录。
”观察得多细致!所以将来他除了做历史研究,最喜欢的就是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