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读后感(精选59篇)

诗经读后感(精选59篇)

诗经读后感诗经读后感(精选59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经读后感篇1第一次读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就被他短小精致的诗句所吸引。

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

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

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

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

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诗经读后感篇2《诗经》是我国古代五经之一。

其中它按音乐划分为三个类别:风、雅、颂。

而我最喜欢的一篇莫过于十五《国风》中的《蒹葭》。

《蒹葭》一诗虽然看似平常,宛如于《诗经》中三种表现手法中的“赋”,但如果细细品读,会深感意味深长。

它讲述的是:一位玉树临风的美男在芦苇边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一位楚楚动人的花季少女在湖中央,从而不顾一切去追寻她。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但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文中的“伊人”不仅是指清纯的少女,也泛指生活中的理想。

而美男追寻的路程,又可看作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这么一来《蒹葭》不再是“赋”;而是“兴”(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是激励我们的壮美诗篇呀!从中告诉我们要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努力努力,再努力。

而再看看我自己,每次都说要写一本书,但哪一次,我是坚持把书写完的呢?还不是都只开了个头,就放弃了呢?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缺少的不正是恒心吗?所以要想成功能不有毅力,有恒心吗?恒心是成功之根本,之源泉!要想成功必需有恒心;必需坚持不懈!有了恒心,不但能成功而能起到事半功倍!鲁迅先生曾对《老子》一书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而我想说:“不读《诗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诗经读后感篇3从前的日子过得缓慢,三月嫁娶,七月耕作,九月裁衣……日子就这样悠悠淌进诗里。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整理后交给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太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如此,《诗经》也便流传至今,虽失了旧时的曲调唱法,却也保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字材料,在这样荒芜的冬日给以真挚与温暖。

桃花灼灼盛开的时候,衷心祝福出嫁的女子,说是“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可以想象吗?千年之前的一片春日,就在三月桃花开得最盛的时节,纵使是不相识的人,看到这十里红妆,听到这锣鼓喧天,也从心底寄予最诚挚的祝福——祝福这位美丽的新嫁娘啊,愿你夫家和顺、美满、幸福。

穿着绿色衣衫的时候,想到她曾亲自理过,绿色的衣裳黄的里,是你日日夜夜一针一线亲手织来的呀。

我们一起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你是样样都合我的心意,如今你却不在了,我空对着这一件衣裳想你,万般愁绪何处得解,何时得解?才有了——“我思古人,曷维其已”、“我思古人,曷维其亡”此番真言,读来实在叫人唏嘘。

站上城楼翘首待人的时候,心烦意乱到来来回回踱步。

一个女子,面对自己的心上人可以做到这样的等待,可以坦言“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其中的真情可见一斑……凡此种种,这一首首短小的乐章,这一份份沉重的情意,全部记录进一本名叫“诗经”的小书里,像是能把心都融化。

诗经读后感篇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早在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就已经收录了311首。

诗歌总能给人以没的享受,有利于陶冶情操。

《诗经》是最古老、最经典的诗歌之一。

我第一次认识它还是我在一次看杂志时,文章中写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句千古佳句让我印象极深。

最近,我又通过语文课本再一次认识了一下《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宛在水中央女子是副什么模样,也许怎么也走不近,看不清她的容颜,但她总令人向往,让男子甘愿克服重重险阻也要去追寻,也许这就是爱情的魔力。

路途艰险,怎样才能够到达彼岸,对心中的女子表达爱意。

隔岸观花,可以想像得很美。

也许,这就是距离产生的美吧。

水草的深处氤氲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感觉,让我们遐想万分。

蒹葭,诗经里最令人心动与心痛的草,离爱情那么近,仿佛触手可及,萦回在梦里,却是灵魂不能轻易到达尽善尽美的境界。

《诗经》的主要是爱情诗,他让我们充分了解到古人的爱情。

《诗经》其实是很有意思,它容易读,它就好像在眼前,而不是高高在上、高山仰止的经典。

诗经读后感篇5中华经典——《诗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诗经》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

《诗经》所蕴含的宝贵哲理,可以成为我们一生的文化资产。

今天,我读了诗经中的名篇《硕鼠》。

《硕鼠》是一首政治讽喻诗。

这首诗运用比拟手法把压榨人民的统治者惟妙惟肖地比作大老鼠,发誓要离开它,表现出了无比愤慨的阶级对立情绪。

这个比喻把剥削阶级贪婪、残忍、寄生的本性以及人民的反抗意识反映得淋漓尽致。

同时,作者又加以夸张,突出了“硕鼠”由于贪吃而体态肥硕,借以突出了剥削阶级的贪得无厌,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这首诗共分三章,每章八行。

各章均重叠“硕鼠”,把剥削阶级丑恶的面目揭露无余,也强烈地抒发了被剥削者切齿痛恨他们的仇视情绪。

令我为之感慨万千。

更为重要的是,这首诗每章的末两句“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表达了一种向往、追求没有剥削、压迫,充满欢乐的人间乐土的社会理想。

这就是人们抗拒阶级压迫和剥削、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社会的思想感情。

后世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正是这样一片乐土。

是啊!这些不劳而获的人不种不猎,却占有大量财富,过着寄生的生活,而劳动者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太不公平了!劳动最光荣!我鄙视那些不劳而获、巧取豪夺的人!诗经读后感篇6《诗经》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共有三百零五篇。

诗经里面的内容,就是歌曲的诗词。

是表达社会和政治的问题。

诗成了文化教材,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

秦始皇时期曾经焚烧过所有儒家典籍。

到汉代又得到了流传。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我们的吕老师平时就喜欢让我们读古诗并且背诵。

有一次,妈妈让我背《木兰诗》,我听了,立即行动起来,可是等我看到《木兰诗》原来这么长,我问妈妈这么长的是怎么才能背下来。

妈妈说:“一段一段先明白意思在背不就可以了吗?”我听了妈妈的办法开始背了起来,结果只背下来两行,我奇怪的想:“为什么这么长时间只背了这么一点,难道是我不够专心?”我又试了几遍,随着阅读越熟悉和理解,还真背下来了很多,下面就剩几行了,我高兴的笑了,又开始接着背了起来。

不一会儿,我就背下来了,妈妈过来看了看我,微笑着说:“只要多想一些办法,就一定没有解决不了的,办法总比困难多,一时的退缩可能就与成功失之交臂。

”我听了,认真的点了点头,我爱背古诗,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会好好珍惜。

以后我要多动脑筋,遇到困难多思考,每天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学习必须要勤奋刻苦才会成长。

诗经读后感篇7这是《诗经·卫风·竹竿》里的一句:“淇水在右,泉源在左。

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在《诗经》中有很多我喜欢的篇章,如《子衿》、《鸡鸣》、《葛生》、《蒹葭》、《采薇》……《竹竿》比起前者并不是更负盛名,恰恰相反,它可以说并不是很有名声,广为人知的篇章。

它的词句也不算最优美的,事实上在《诗经》内的大部分诗句也都偏向质朴清雅。

可我依然选择《竹竿》里的一个短句“淇水在右”来作为新摘录本的题目。

《竹竿》大致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卫国女子出嫁远离故乡,她回忆起家乡的河流,少女时出游的情景,但现在已远离了这些回忆,只能驾车出游,以解思乡之愁了。

因而我觉得这首诗很动人。

那卫国女子怀念故乡,也是在怀念着故人,少年时玩耍嬉戏的快乐回忆啊,她悲叹着,许是在叹时光吧?我发觉,世人的年华,也终像那条淇水。

沿着河畔欢快地跑过去,就再无回来的路可寻了。

我们的“成长”,也是如此,总会遗失什么宝物,很久很久以后才惊悟没有好好地挥别。

可是没事的啊,请你看那“淇水在右”。

故乡的河流,一直在你身旁同行。

至于为什么是“淇水在右”,而不是同篇的“淇水滺滺”,这是因为我的小私心啦。

我的故乡在南方的城,而我是南方的人。

“水以北为左,南为右。

”淇水是向着南方而流的。

仅管我知道淇水离南城并不近,也只是位置靠南面而已,并不是真的流到南城来,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

古代,南方是蛮荒之地,而现在我只愿傍故乡南城而居。

淇水在右,是寄托着我无数想象和美梦,感悟和思绪的诗篇呢,所以我私自决定把它作为我的摘录本的名字。

还但愿原作者不要介意。

诗经读后感篇8“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

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轻轻地翻开《诗经》那本冰封的古书里,蕴藏着厚重的感悟。

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

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豪放是外骨,忧伤才是灵魂。

思无邪只不过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梦。

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做笔记,因为这本书浓缩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与思潮。

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悄然落泪,因为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懂得了真谛,学会了去面对,去等待。

如果说诗三百是前人要我们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应该懂得珍惜。

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总演绎着悲剧,但它叙述的令人惊叹不已。

也许是这样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了一位绝代佳人——息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