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与永恒读后感

人与永恒读后感

人与永恒读后感人与永恒读后感〔一〕一直都很喜欢周国平的文章,觉得他的文章里流露着浓浓的人文主义和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

而【人与永恒】就表达而来周国平先生对人和自然生态的关系来着手,用了关心的角度看问题。

提醒着人们要一爱一护珍惜自然。

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是他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渗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谛。

下面我将我在这本书中读到的最喜欢句子摘录出来跟大家分享,也跟大家谈谈我对这些句子的感想。

周国平先生是个一爱一思考的人,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一样从平常的生活中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

幽默是一种轻松的深刻。

面对严肃的浅薄,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

幽默是智慧的表情,它教不会,学不了。

有一本杂志声称它能教人幽默,从而轻松地生活。

我不曾见过比这更缺乏幽默感的事情。

幽默是对生活的一种哲学式态度,它要求与生活保持一个距离,暂时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发现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

毋宁说,人这时成了一个神,他通过对人生缺陷的戏侮而暂时摆脱了这缺陷。

那种毫无幽默感的人,常常把隐蔽的挖苦听作夸奖,又把善意的玩笑听作辱骂。

我们喜欢和幽默的人相处是因为能从他们身上得到欢笑。

那些幽默的人似乎天生具有一种能力能给人带去欢乐,我们在羡慕那些幽默的人的同时却忘了原来不苟言笑的我们也有这种能力。

正如周国平先生说的那样幽默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只要我们对生活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我们会惊奇的发现生活回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幽默而已。

闲适和散漫都是从俗务中一抽一身出来的状态,心境却迥异。

闲适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徜徉,悠然自得,内心是宁静而澄澈的。

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东抓西摸,无所适从,内心是烦乱而浑浊的。

在大都市的繁华中生活久了,感觉自己曾经澄澈的心都变得浑浊了,偶尔回归一下大自然,给自己的心放个假,到个恬静的地方清洗一下内心的浊气也不错,或者就只是静静地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放空一下头脑,什么也不想,试着去感受一下那忘我的怡然!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根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

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

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一毛一也伤不了。

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身外之物。

人能活着的时间就那么几十年,能享受的身外之物也就这么多,可是享受不等于幸福,我们在苦苦追寻这些身外之物的时候为什么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身边的幸福呢?为什么不驻足欣赏一下路两旁的美景呢?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种人都不成认现实中存在幸福。

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不太聪明,也不太傻。

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

幸福只是一种主观感受,信那么有不信那么无相信有幸福的人他会用心去感受生活,去热一爱一生活,去从生活中找幸福;不相信幸福的人他只会抱怨生活,排斥生活,在生活颓废自己。

我没有周国平先生那样的智慧,但我还是会学着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

这就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

人与永恒读后感〔二〕最近看了周国平的【人与永恒】,感触良多,我很欣赏他的作风,这是一个人独特的风格。

这本书全是用散文随笔的形式写出来的,其中的道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我偏一爱一那些用随笔、格言、手记等散文形式写作的哲学家,我喜欢徜徉在哲学的散文天地里。

这里较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和自然,更多的直觉和洞见。

这里没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用不着为了体系的需要而拉长或截短活的感觉和思想。

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那种异乎寻常的质朴和真实。

学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更加觉得他的朴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欢这种朴素的感觉。

我不喜欢太多的争吵,我喜欢平静的生活,与其一浪一费时间争吵,倒还不如在争吵的时候腾出时间来寻求真理。

我认为人生的内容是:a+b+c+d+人生的结局是:0人生的意义是:〔a+b+c+d+〕某0=0这就是人生的公式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想毫无限制的延长那个加法运算,不厌其长。

也许,意义永远是不确定的。

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

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这种痛苦如何才能解除?我答道:这种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

我心中想:这么一想,痛苦也就解除了。

接着又想:完美也失去了。

外倾一性一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总是很少的。

内倾者孤独,一旦获得朋友,往往是真的。

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

在两个人之间,这种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

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个界限。

但是,一旦这个界限清晰可辨并且严加遵守,那么,交往的全部魅力就丧失了,从此情感退场,理智维持着秩序。

在任何两人的交往中,必有一个适合于彼此契合程度的理想距离,越过这个距离,就会引起相斥和反感。

这一点既适用于一爱一情,也适用于友谊。

我发现越是熟悉的人到最后,话往往是最少的,我不明白原因出在哪里,是出在自己身上,还是对方身上?也许,渐渐了解,慢慢熟悉会发现原来没有的矛盾,它就会这样悄无声息的出现,而且是没有任何预兆的。

真正的写作,即完全为自己写作,往往是从写日记开始的。

当一个少年人并非出于师长之命,而是自发地写日记时,他就已经意识到并且试图克服生存的虚幻一性一质了。

他需要抵抗生命的流逝,挽留岁月,留下它们曾经存在确实凿证据。

是的,我就是一个改不掉写日记习惯的人,我之所以喜欢写文章,就是喜欢写日记,我喜欢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案,也许,将来回过头来看,原来过去的自己竟是那样傻。

人与永恒读后感〔三〕也许有人会说这还不容易吗?其实要做到这一点,也许一天一周一个月不难,但长时间坚持绝非易事。

一个人倘假设没有顽强的毅力,没有持久的恒心,没有相当的定力,是不可能确保自己自一由的时间的。

闲云这一年多坚持写博,也在努力做到不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确保自己的自一由时间,还一个本色的自己,尝到了如此度过每一天的快乐与充实,幸福与满足。

有两种人不老人,都是凡胎肉一身,怎么会不老呢?起初,闲云想这应该是指思想不老吧?玖了【人与永恒】,闲云知道了哲学家生活在永恒中,诗人生活在瞬时中。

他们都不会老。

幽默与智慧闲云一直欣赏能把一玩笑开得恰到好处的人,幽默是一个人智慧的外在表现。

遗憾的是中国人是一个老是开会而很少开玩笑的民族。

所以,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似乎多了一些严肃与凝重,少了一些活泼与轻松。

这大概就是缺乏幽默感的表现。

智慧的人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欣赏敌手的聪明的议论,即使听到骂自己的俏皮话也会宽怀一笑。

【人与永恒】如是说。

闲云以为智慧应该是美丽的。

智者会有更优雅的风度,更宽广的胸怀,更得体的举止,因而才会将幽默拿捏得恰到好处,彰显智慧的夺目荣耀。

一精一神洁癖的人玖【人与永恒】之前,闲云只听说过有洁癖之人,还从未听说过有一精一神洁癖的人。

时至今日,才知晓有一精一神洁癖的人在污蔑面前最缺乏自卫能力,平时他不屑于防人,因为他觉得放人之心也玷污了自己一精一神上的清白。

一旦污水泼来,他又不屑于洗刷,他的洁癖使他不肯触碰污水,哪怕这污水此刻就在他自己身上,于是他只好怀着厌恶之心忍受。

看来,人,最好不要走极端。

你可以讲卫生,但不要到达洁癖的程度;你可以一精一神洁净,但不要到达一精一神洁癖程度。

一旦与洁癖相关联,就成了病态之人。

扩展阅读《祖国永恒》读后感与唐涛甫老先生有三面之缘。

印象中,他是个开朗健谈,精神矍烁的老前辈。

初次见面在围头金沙湾的诗歌朗诵会上。

因缘际会,唐老不因我是文学新人而冷落。

席上非常热情地招呼我们一群人尽情用餐,并且招朋唤友,聊得不亦乐乎。

在那次初见后,一位经历丰富,能说会道,小说创作颇丰的文学前辈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过唐老的名片,得知他是晋江市华侨联合会〔池店分会〕副主席,我更是肃然起敬。

我在心里暗暗思忖:以后假设有近一步相处的时机,必将好好向他讨教小说该如何把脉,才会使创作更加饱满,富有时代气息。

只是,我没有想到,自那次相聚会,以后的几次文学活动,皆无缘再看到唐老谈笑风生的模样。

第二次见面是在炮哥的《夏季风》新书发布会上。

久别重逢,我心里自是无比冲动。

只是,他早已忘了我是谁,我们也没有进一步的交集。

在这次会议上,我透过他的发言,了解到他与炮哥不打不相识的特别情谊。

看到两位某ing格截然不同的人居然可以成为志趣相投的好友,真令我大开眼界。

第三次见面还是在炮哥组织的周末聚会上。

那是一次轻松愉悦的短途旅游,行程的安排井然有序,内容却相当丰富,我们一行人都觉得非常满意。

在这次旅途中,有幸与唐老近一步亲密接触,再次看到他谈笑风生的样子。

一路上,他与炮哥形影不离,边走边聊,令人羡慕这份难得的情谊。

拿着唐老赠送的《祖国永恒》等三本厚厚的新书,我为这位笔耕不辍的老人而敬佩不已。

放眼望去,像他这样八十高龄的老人,还长期一边工作,一边写作的人绝对不多。

也许是书装帧得太过精美,也许是文章太过感人,我曾经一度连续阅读好几个晚上。

等到我把这本厚重的新书看完时,已经是一个多月后了。

在与《祖国永恒》朝夕相伴的无数个日子里,我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唐老一路坎坷地走到现在?唐老的身份极其特殊,曾经当过老师、记者,也曾下过海,经过商。

敢为天下先的他因其不折不饶、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创业精神,而被评为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其先进事迹更是编入《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奋斗史》。

听他说起自己当年的荣耀事迹,满脸的自豪与欣慰,我也跟着冲动起来。

唐老先生特别擅长写人。

他能够熟练地驾驭各种体裁的写作,不仅把散文当成小说来写,还写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

他的写作功底深厚,语言千锤百炼,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叫人印象深刻。

他写到的几位海外华侨唐文良先生、林玉燕女士,旅菲书法家陈敦三先生,香港富来佳国际贸易公司董事长洪秀假设女士,都让我特别敬重。

这些身居他国的华侨,因为心系祖国,情牵家乡,在功成名就后毅然回国投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兴盛尽了绵薄之力。

拳拳爱国心,在作家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下放大凸显。

诗意的语言,完整的框架,流畅的表达,让作家每次的旅途都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留住我们的根》通过一曲《把根留住》满腔深情地演绎了那些身居海外,却心系祖国的华侨们的颗颗爱国心。

在《奉献爱心的祖父》里,我们看到的是勤劳勇敢的华侨终生信奉的慈善二字。

《一颗热诚的中国心》与《依然澎湃着一颗中国心》两篇文章主题相同,写作手法却各异。

前者以简练明亮的文字介绍了朱海庭先生在移居菲律宾后,如何艰难创业,最终挑起社会公益活动的重担,为了维护乡亲的权益,四处奔波的感人事迹。

后者那么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详细地介绍了在经历过不公的待遇后却依然恋恋不忘生他养他的家乡,在年近古稀依然把余热温暖着家乡的施天恩先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