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级与烈度的区别
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
按释放能量的大小分为1-12级。
一次地震只能有一个震级,虽说在一次地震中有些地震台测得震级不同,那都是因为误差有大有小,最后经过修正以后,只能确定一个震级。
如汶川地震,刚开始公布的震级小,最后修正后确定为8.0级。
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的能量增加30倍。
3级以下称为微震,3-5级称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称为破坏性地震。
因此,震级超过5级后,每增加一级,破坏性要增加很多。
烈度是表示地面和建筑等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除了和震级有关之外,还和震源深度、震中距的远近、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的坚固程度等因素有关。
也分为1-12级。
一次地震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离得越远越小。
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越不稳定,烈度越大,反之越小。
地面建筑越坚固,受破坏程度越小,烈度越小,反之越大。
根据地面受破坏情况,我国制定了地震烈度表:
我国关于学校等公共建筑设计抗震级别为8度,而不是8级,这次芦山地震震中的烈度为9度,所以新建的一些房屋受到破坏是因为地震烈度超过了它的抗震能力,被破坏也是情理之中。
这就要求我们在一些地震带上,公共建筑的抗震级别需再提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