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普通高中适用)

古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普通高中适用)

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 (普通高中适用作业) 题组一“选择题”变形扩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中书事杨乘①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 ①杨乘,唐朝诗人。

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

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

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

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

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判断正误:在括号中打“√”或打“×”。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中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诗中运用典故,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而后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分析: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以及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

D.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分析:颈联描写的并非想象之景,而是实景,写出了吴中如今的荒凉破败。

E.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蕴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分析:尾联“谁与同”与范仲淹的“吾谁与归”不同,诗人“尊前多暇”,无事可做,只能慨叹谁能陪他一起借酒消愁呢,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无奈和伤感。

F.尾联写诗人神游历史之后,最终由古人联系到今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如今每日无所事事,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忧愁心情。

(×)分析:“借景抒情”错误,应该是“直抒胸臆”。

G.诗中将吴中当年的繁华热闹和眼前的荒凉衰败、凄清冷落进行对比,表现出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伤。

(√)H.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诗歌鉴赏]吴中之地,自春秋吴越之后,一直是文人览胜上古之所。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复国;浣纱女西施馆娃宫中一笑倾国;范蠡进可助勾践复国,退可泛舟五湖,这段历史给后世文人提供了怀咏之资。

本诗亦是有感于此,即事抒怀,借古事以喻今,思古人以伤己。

首联虚写,想象吴国强盛之时,十万人家坐拥天堑,亭台歌舞声响铮。

颔联中“一笑中”,有一种家国破灭,只在一念之中的幻灭之感。

颈联由昔及今,通过“小”“深”“空”等字写出了吴宫如今的荒凉破败。

尾联写诗人神游历史之后,最终由古人联系到今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如今每日无所事事,但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忧愁心情。

情感中充满了不为所用、报国无门的不甘和无奈。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秬秸[注]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 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判断正误:在括号中打“√”或打“×”。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分析:卖饼儿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

这里的“歌”并不是真的歌唱,而是拖着长声叫卖的声音,因此B项说卖饼儿的叫卖“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不准确,另外也不切合全诗主旨。

C.“市楼”一句写人物活动,也是从正面表现主人公起得很早。

(×)分析:应是从“侧面”表现主人公起得早。

D.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E.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F.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诗歌鉴赏]张耒,熙宁进士,得苏轼器重,但为官一再被贬。

家本清寒,一直过着不安定的生活,但因此他也接触到下层社会,所以其诗能反映民间的疾苦。

他写诗有意学习白居易,但他的诗远不及白居易的精细工丽。

这首诗的题目很长,原文是:“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这实际上是本诗写作动机的一个详细说明。

最后一句的意思就是写给他的两个儿子“秬”和“秸”看,所以我们就用这三个字作题目。

这首《示秬秸》诗,在写景叙事中语言平实如话。

写景:“城头月落”“楼头五更”直接道来,没有任何修饰;“霜如雪”的比喻也很浅近。

叙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就像散文一样明白。

诗用七言古体,没有律诗的对仗,四换韵脚,不事雕琢,平仄兼用。

这种语言,与诗歌所写的下层劳动者的生活情景高度吻合。

诗歌语言虽然平实,但平而不淡,富有独特的韵味。

开篇两句写景,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多角度勾勒出凌晨空旷寒冷的环境,对卖饼儿的形象做出有力烘托,使其动作更鲜明,呼声更清晰。

“歌一声”与“人未行”对比鲜明,对卖饼儿勤奋自强的赞许跃然纸上。

诗歌在平实的叙述中,也不乏细节特写,“北风吹衣射我饼”,换用第一人称,诗人完全走进了卖饼儿的精神世界,一个“射”字,也就更令人感同身受。

“不忧衣单忧饼冷”揣摩心态,写出了卖饼儿的艰苦和志气,为诗歌最后两句对儿子的劝诫做出了坚实的铺垫。

钱钟书先生说:在“苏门四学士”中,张耒的诗作最富有关怀人民的内容。

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北邻卖饼儿五更天就“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

此诗以深切的同情,晓畅如话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卖饼儿的情状。

如果说“不忧衣单忧饼冷”是从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化出,结句的勉励之辞“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则给全诗注入一股积极向上的清风。

题组二仿真高考综合练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晚次湖口有怀(节选)刘长卿帝乡劳想望,万里心来去。

白发生扁舟,沧波满归路。

秋风今已至,日夜雁南度。

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夜晚在湖口这个地方住宿,看到秋天的湖光水色,心中有感而写下这首诗。

B.首句是即景抒情,诗人从帝乡向远方眺望,想象自己即将踏上长达万里的路程。

C.“白发”在古人眼里象征年老,“沧波”则是眼前的湖水,三、四两句的写法是实写。

D.诗句中的“扁舟”跟“今夜谁家扁舟子”“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扁舟”一样,均指小船。

E.大雁在秋天不分昼夜地向南迁徙,发出阵阵叫声,让诗人难以入眠,增添了许多愁情。

解析:选BC B项,“诗人从帝乡向远方眺望”错,应是诗人站在湖口向帝乡眺望。

C 项,“三、四两句的写法是实写”错,三、四两句既指眼前实景,也暗寓仕途的曲折,应是虚实结合。

(2)诗歌节选部分的最后两句耐人寻味,请赏析其艺术效果。

(6分)答:解析:“木叶辞洞庭”化用了屈原《湘夫人》中的诗句“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两句描写了深秋落叶纷纷的景象,结合前面诗句的内容,尤其是“日夜雁南度”一句可知,这里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抒发了仕途失意的惆怅和客居异乡的悲伤。

参考答案:使用了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写出了诗人在深秋中看到落叶纷纷而产生的仕途失意之情,表达了诗人身在异乡而难归的孤寂。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E.末句“犹恐”二字,传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勉励,激励自己虽然友人归乡了,但自己不能归乡,自己还要发奋努力。

解析:选DE D项,“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错,这里表达的应该是诗人目送友人远去,自己感到孤独寂寞。

E项,激励“自己还要发奋努力”理解错误,“犹恐”二字表达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对世事茫茫难卜的感叹。

(2)诗歌第三联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简要赏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以静衬动。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

“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

③虚实结合。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描绘当时的离别之景。

[诗歌鉴赏]这首七律,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深秋,当时杜甫在成都。

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史朝义逆势正炽。

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大饥,再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塞途。

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

诗发端即自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抑郁之气。

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在干戈遍地的今天,已经很难找到。

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

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

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

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

“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多么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多少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何等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

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自己骨肉同胞的怀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