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抗争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各阶级的探索(19世纪60 年代—1915年) 中国的近代化主要在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开始于洋务运动;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开始于戊戌变法。
思想文化领域的民主化科学化,开始于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导火线)背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运动。
时间:1919年5月4日 前期地点:北京 前期主力:学生口号:(1)外争主权,内除国贼(2)誓死力争,还我青岛(3)废除二十一条(4)拒绝在和约上签字(5)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 、张宗祥五四运动的扩大: 陈独秀起草《北京市民宣言》 后期地点:上海 后期主力: 工人阶级结果:(1)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2)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3)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名称时间 阶级及运动性质代表人物 背景及主要活动 政治主张影响(或评价)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活动:①“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②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民用工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筹建新式海军,福建、广东、南洋、北洋等海军④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自强,求富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积极作用:(1)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
(2)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朝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部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戊戌变法1895——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改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活动:(1)开始:“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2)发展:组织强学会,创办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3)高潮:1898百日维新变法图强作用: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辛亥革命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革命)孙中山,黄兴等孙中山的活动:(1)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3)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武昌起义。
(4)创立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5)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成就: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我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新文化运动1915年先进知识分子(思想解放运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背景:(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2)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思想的毒害(3)针对北洋政府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 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2)提倡民主与科学(3)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科学积极作用:(1)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2)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4)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潮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五四运动的性质:(1)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2)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3)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历史意义:(1)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3)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4)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5)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五四精神: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来转移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会议中共一大内容:(1)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2)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3)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中共一大的历史意义(或党诞生的历史意义):(1)中国共产党诞生了(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中共二大内容:(1)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2)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地位: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但遭到吴佩孚的血腥镇压。
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失败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的实现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内容:(1)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内容: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做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影响(或意义):国民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第一国共合作的成果:(1)创建黄埔军校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影响: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2)北伐胜利进军时间:1926年北伐的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总司令:蒋介石北伐的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北伐主战场:湖南、湖北北伐的主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铁军”:第四军北伐名将:叶挺北伐战争的成果:基本上推翻的北洋军阀的统治;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大革命失败原因: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
国民革命失败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南昌起义背景:(1)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2)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激起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抗。
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影响: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八七会议时间:1927年8月7日内容:(1)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2)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3)毛泽东提出“政权是有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秋收起义时间:1927年9月领导人:毛泽东结果:由于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收到严重挫折。
毛泽东对时局的认识: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影响:是中国共产党独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工农武装割据”毛泽东在井冈山采取的措施: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
1929年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几十块革命根据地。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长征原因:(1)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2)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牺牲,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
长征过程出发地:瑞金(1)1934年10月,渡过湘江,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阴谋,但中央红军损失惨重,只剩下3万多人。
(2)强渡乌江,攻克贵州遵义。
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内容: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影响:①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②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③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4)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5)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6)翻过大雪山,走过草地终点:1935年,吴起镇会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会宁会师,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的意义:①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③红军长征播撒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精神:革命乐观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第五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东北(沈阳)影响: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