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肛肠科中医特色技术项目操作规范及流程

肛肠科中医特色技术项目操作规范及流程

肛肠科中医特色技术一、艾灸法艾条灸操作技术要求:1、目的:借助艾绒燃烧之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

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适应症: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

如呕吐、腹痛、泄泻、脱肛、阴挺、遗尿、寒厥等。

3、禁忌症:凡实症、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注意事项:(1)、治疗室及病房要求安静、舒适、光线充足,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

必要时关门窗或屏风遮挡病人。

(2)、采用直接灸或间接灸时,操作者应认真守护在病人身旁,随时询问病人有无灼热感,以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因体位不适引起的肢体痛苦。

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感受。

施灸时体位要平而稳,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烧伤衣被。

灸时余灰应用弯盘接取。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起泡,小者可自行吸收,无需处理,大者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按常规消毒,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灸应装入小口玻璃瓶或铁罐内,以防复燃而发生火患。

(5)、病人局部知觉减退或病儿及昏厥病人对局部皮肤感觉迟钝,操作者可用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以测知病人局、艾)6(部皮肤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防止烫伤。

.、7)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条灸施灸顺序宜先上后下。

先灸头顶、使用过的物品均浸泡消毒后,清洗备用。

:艾条灸操作规程 1、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洗手。

、评估:全身情况、局部情况、对疼痛的耐受性、心理状态、健2 康知识、环境。

、备物:治疗车、治疗盘、艾条、火柴、酒精灯、棉签、弯盘、3 小口玻璃瓶、必要时备小毛巾、大毛巾、屏风。

、患者准备:核对床号、姓名、部位、方法、解释过烫或疼痛4请告诉我。

按施灸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5、定穴:根据医嘱,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6、施灸:温和灸,手持灸条点燃一端后,对准腧穴,距皮肤2-3cm 垂直进行熏烤,问病人感到温热舒适但无疼痛感为度,随时弹去艾灰,一般每处5-15分钟,灸至局部皮肤红晕。

7、观察: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防止艾灰脱落,烧伤皮肤、衣被。

8、灸毕:将艾条投入小口玻璃瓶内彻底熄灭艾火,根据情况清洁局部皮肤。

9、整理:协助病人整理衣着,合理安排舒适体位,整理用物及床单元,归还原位,洗手。

10、记录:护理记录单上相应时间栏内记录床号、姓名、施灸腧穴、部位、方法、反应、无烫伤、皮肤稍起红晕、时间、签名。

.二、中药熏洗:1、目的: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消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2、适应症:痔、肛裂、肛漏、肛痈、肛门湿疹及肛周瘙痒症等肛门疾病。

3、禁忌症:女性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4、注意事项:(1)、注意保暖、避风、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室温宜在20-22℃。

(2)、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60℃,年老、儿童反应差者不宜超过50℃以防烫伤,浸渍的温度不可过凉,过凉起不到治疗作用。

(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浸渍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5、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变叉感染。

中药熏洗法操作规程:1、评估: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熏洗部位的皮肤情况、体质及心理状况等。

2、物品准备:熏洗药液、熏洗椅、治疗巾、纱布、生理盐水棉球、弯盘、胶布等。

3、患者准备:核对床号、姓名、诊断、解释、适应体位、充分暴露熏洗部位、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清洁皮肤:以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4.5、观察:熏洗部位有红、肿、痒反应立即停止,及时处理。

6、熏洗:将药液倒入药箱中,根据仪器操作流程先熏蒸后冲洗,每步10-15分钟。

7、固定:熏洗完毕后,擦拭药液,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8、整理:协助患者衣着,舒适体位,清理用物。

9、记录:根据医嘱,详细记录熏洗治疗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字。

三、塞药法、目的:将药物塞入肛门直肠内,以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1 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

2、适应症:痔、肛漏、肛痈等肛门疾病等。

、禁忌症:孕妇禁用塞药。

3、注意保暖,避风,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1)4、注意事项:(、在伤3))(2、应选择便后换药或临睡前塞药。

(室温宜在20-22℃。

、操作时戴上手套,用4)口部位进行塞药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 完即弃。

、塞药时动作要轻柔,药物推进应缓慢。

56、操作中严密观察病人,病人如有特殊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

塞药法操作规程:1、评估: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塞药部位的情况、体质及心理状况等。

2、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卡、药物(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痔疮栓、九华膏、化痔栓、肛泰栓等)、纱布、碘伏棉球、弯盘、胶布等。

3、患者准备核对床号、姓名、诊断、解释、侧卧体位、充分暴露肛门、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4、清洁皮肤:以碘伏棉球擦洗肛门及周围皮肤。

5、观察:肛门有红、肿、痒反应立即停止,及时处理。

,无阻力时3-4cm、塞药:将药栓及药膏缓慢轻柔塞入肛内约6.可停止。

7、固定:以胶布、治疗巾固定,松紧适宜,美观而牢固。

8、整理:协助患者衣着,舒适体位,整理床单,清理用物。

9、记录:根据医嘱,详细记录敷药治疗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字。

四、中药保留灌肠通过肠黏,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目的:将中药煎剂自肛门灌入,1、达到治疗目的。

膜吸收, 、适应症:肛窦炎、结肠炎以及高热降温。

2 、禁忌症:急腹症、肠道手术、肠伤寒、严重心脑疾患。

3②中药注意腹部保暖。

4 、注意事项:①操作中严密观察病情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③药液的深度,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

℃,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41温度应保持在39℃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产生强烈便意,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④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并且药对所使用药物刺激性强的病人可选用较粗的导尿管,段时间,,可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液一次不应超过200ml以提高疗效。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程:1、素质要求:仪表端庄,整齐。

查看医嘱并转抄。

评估病人病情,核对,解释。

2、用物准备医嘱单、记录单、治疗卡、治疗盘、滤好的中药煎剂200ml放入量杯中(贴有标签、床号、姓名、药名、量、用法)灌肠器(一次性输液装置一套)、细、粗肛管各一根、弯盘、血管钳(经过高压灭菌)、棉纤、胶布、卫生纸、橡皮布、治疗巾或一次性中单、水温计、石腊油、剪刀、便器、输液架、必要时备屏风。

.套C)查对,将药液倒入灌肠瓶中3、配液:测温度(38--41°网套插一次性输液器贴治疗卡于瓶上。

4、推车至病房:核对,解释,请排二便,关门窗,无关人员回避,必要时屏风遮挡。

松被尾,输液架移近床旁。

5、病人准备:协助病人脱裤至膝并取左侧卧位,屈膝成80°角,臀部靠近床沿,用小枕抬高10cm,铺橡皮单、治疗巾于臀下,盖被,注意保暖。

6、灌肠:挂灌肠瓶(三注意:核对、轻摇药液、高度)。

开包取弯盘放于治疗盘中,润滑肛管前端15—20cm后放在弯盘中,备胶布于治疗盘边缘,拿弯盘、卫生纸放于床旁。

排气,连接肛管,排少许药液后夹紧,管子理顺,置于臀下、腰部下。

垫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轻插肛管入直肠15—20cm(指导深呼吸、哈气),松制水夹,使药液缓缓流入,调滴数(68—80滴),固定肛管,观察病人反应、药液滴入情况。

7、灌肠毕:夹紧制水夹,撕胶布,用卫生纸包住肛管,血管钳夹肛管缓慢拔出置于弯盘中,分离肛管,按揉肛门。

8、整理:撤弯盘于车下,盖被。

肛瓶放车下,移开输液架,撤橡皮单、治疗巾于车下。

助病人平卧、穿裤,臀下枕头1h后撤。

整理床单元,交代注意事项,嘱休息1h后再排便。

开窗,撤屏风。

整理用物,擦盘、车,洗手。

9、记录:药液量,滴注过程中是否通畅,病人的反应,时间,签名。

.五、毫针刺法一、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及肛门疾病术后疼痛、尿潴留、粪嵌塞等症。

二、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毫针刺法操作规程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如:a.肛门疼痛: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b.术后尿潴留: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c.粪嵌塞: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

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整理:协助患者整理衣着,然后整理用物,归还原位。

10、记录:记录床号、姓名、针刺时间、穴位名、患者反应、签名。

四、注意事项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