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戏剧鉴赏

中外戏剧鉴赏

《牡丹亭》选段【作品分析】此选段为《牡丹亭》第十出《惊梦》。

从结构上看,这出戏它可分为“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就内容而言,主要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青春觉醒,梦里钟情,是她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开始,文采飞扬,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惊梦》是牡丹亭最精采的一出。

丽娘对生活的热爱之心,丽娘对爱的渴望之情,都借助那“姹紫嫣红开遍”的满园春色而荡漾在字里行间。

同时,丽娘的被压抑的情怀,被埋没的青春也让那“成对的莺燕”唱了出来。

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随着春风中的“晴丝”,袅袅娜娜,飘飘拂拂,在花园中缠绕,,在读者心中萦纡,及其富有艺术感染力。

以下是对几个著名的唱段的分析。

【绕池游】,抒发自己清晨醒来百无聊赖的情绪。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里小庭深院”,春天的早晨,莺啼婉转唤醒梦中人,梦中醒来感受到春光撩人的烦乱。

“遍”,到处都是。

“人立小庭深院”用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味,刻画了一个被帘幕阻隔在闺房深处中孤独寂寞的女性形象。

春香不谙情事,春天的生机让她由衷的感到欢欣。

看到杜丽娘郁郁寡欢,就怂恿她趁着大好春光梳着应景的发型去赏春。

“宜春髻子”,相传立春那天,妇女剪彩作燕子状,戴在头上,上贴“宜春”而字。

杜丽娘心里却没有一丝快慰,感叹自己的心情“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杜丽娘在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情的情绪下游园,奠定了整折戏的忧怨感伤的基调,正因有了如此微妙复杂的心理基础,才引出了下文“伤春”。

【步步娇】写杜丽娘怀着难以名状的烦闷和自我欣赏的心情开始梳妆打扮。

袅晴丝,一般有两种解释,一则说太阳穿过灰尘照进院子,一条若有若无的光线照进来,人的情思也如同这晃晃荡荡的光线无法平静。

一则直接把“晴”同“情”,写人的情思起伏不定。

在思绪万千的心情下,杜丽娘戴上亮晶晶的花钿,穿上华丽的锦裙,并从镜中欣赏自己的美丽。

如花美丽的少女从镜子里面审视自己的容貌、身段、神态,不禁沉醉。

【醉扶归】是杜丽娘自怜的集中表现,当春香从外在的衣物饰品上赞美她“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时,杜丽娘却表白道“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抛开外在装饰的陪衬,直接指向对自己不加任何雕饰的天生丽质美的欣赏,她认为自己的天然之美可使鱼沉雁落鸟惊喧,花羞月闭花愁颤,极写杜丽娘自己内心深处对自己美丽的欣赏爱怜。

春香并不能真正理会杜丽娘的美丽,杜丽娘的美丽也正是“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了,“恰”,如同。

杜丽娘用美丽的春天自喻,为后文伤春埋下伏笔,暗示“伤春”即是“自伤”。

自己如花的美丽无人了解更无人欣赏,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反差造成了杜丽娘心灵深处的强烈失落,一种孤独无偶的情绪沁满了心灵,这就点明了上文杜丽娘所感喟“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这种郁郁寡欢心情的来由。

【皂罗袍】是本折的高潮,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心态变化。

郁郁寡欢的杜丽娘到了繁花似锦的花园中,花园中的勃勃生机激发了杜丽娘心中被压抑的人生欲望。

杜丽娘看到花园里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禁不住由衷地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赞叹中夹杂着深深的伤感,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样多姿多彩,然而却无一人走进来。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既是赞叹花园春天的美好,也是反诘不肯走进自己生命欣赏自己美丽的人,具有着双重的意味。

杜丽娘抒发了古代待嫁女子普遍的幽怨,在古代诗词中这种主题非常多,“劝君惜取少年时,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感叹形成了女子“伤春”的传统。

备受压抑的杜丽娘内心深处对美好景致的向往使得初入园林中的她心潮起伏。

如此美好的春光却无人观赏,杜丽娘由此联想到自己,不仅悲从中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色都给了断井颓垣观赏,由物及人,一种自怜的情绪油然升起。

这句话出于谢灵运语“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突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之间的矛盾,指出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间的不谐,春天的生机强化了她黯然伤感的情怀。

现实的苦闷,青春的觉醒使得杜丽娘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无限向往,“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锦屏人”指幽禁在深闺中的女子,即杜丽娘自指,杜丽娘在想象中把眼光从自己家的深宅大院转向了外面的世界,那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人们在涂金错采的游船中赏春游玩,直到把三春看尽。

这段【皂罗袍】既是景语,也是情语。

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杜丽娘的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

在昆曲演员们慢回首低沉吟的缠绵哀婉咏叹下,杜丽娘的内心情怀被反复地抒发。

【好姐姐】大力渲染了春天的美丽。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青山上到处都是红色的杜鹃,“啼”字是从杜鹃鸟泣血联想而来,寇准有诗云“杜鹃啼处血成花”,杜鹃鸟以血染红了自己的美丽,恰似美人以美丽绽放着自己的生命,蕴涵着隐隐悲壮之美。

“荼外烟丝醉软”,“荼”,一种晚春开放的小花,荼花外是如烟的暖暖春光,春光如烟似梦,一个“醉”字写出人沉醉春光里心酥身软的感受。

“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牡丹虽然美丽,但是在春天即将逝去的时候才开放,怎么能在春花中占得花魁呢!这里深寓着杜丽娘对自己美丽的青春被耽误了的幽怨和感伤。

“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闲凝眄”,凝神。

只听见燕子呢喃明快如剪,黄莺歌唱音调圆润甜美。

以上从所见所感所闻展示了春天无限的美丽。

春光越是美好,无人欣赏才越让人惋惜,伤春之意格外浓烈。

那种觉醒后的向往格外强烈,而现实的束缚又使得杜丽娘沮丧灰心。

“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便”,即便。

“十二”,虚指,犹言所有。

看也看不够的春天美景只能被断壁颓垣环绕,即便自己把所有的景致都看遍了也难以改变“三春无人见”的命运,只能徒然增加自己的烦恼。

虽伤春,但更伤“我”。

在《惊梦》中,杜丽娘的感情起伏非常大,从青春意识觉醒所带来的烦闷到对爱情的朦胧渴望,以及这种渴望无法实现的无奈,从赞美春天到伤感春天以及伤感个人命运的无法把握,杜丽娘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游园被加以细腻地描摹。

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之下,她还回忆起诗词乐府里描写的古代女子,有的“因春感情,遇秋成恨”,在痛苦的岁月里断送了她们的一生;但也有象张生、崔氏那样的才子佳人,“前以偷期密约,后皆成秦晋”。

这样,她的青春觉醒了,原本对爱情朦朦胧胧渴望也明确了。

她悲叹青春虚度,才貌淹没:“我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游园后,杜丽娘在梦中与俊美的柳梦梅云雨缠绵,使得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得到了顶峰,因而导致了她在对自由和爱情的憧憬中日渐衰弱最终埋骨幽泉。

她期盼自由、幸福,但愿“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对爱情的强烈向往使得杜丽娘在死后还在追寻,并找到了梦中的书生,主动地向他表示爱情,还魂结为夫妇,汤显祖由衷地赞美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词》)【艺术特色】1. 大胆而又奇异的想像。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她的青春的觉醒,她的爱情追求,在她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于是有了《惊梦》。

惊梦是由女主人公内心的渴求而产生的一种虚幻的境界,或者说是在一种虚幻的境界中去实现她所希望实现的事物。

2. 人物形象各具面貌,刻画得真实细致,特别是发掘出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

杜丽娘作为一个贵族闺阁小姐的思想性格和内心矛盾,除了通过她与春香关系的对比,刻画得十分细致传神以外,还通过一些含蓄蕴藉、富有诗意的曲词,揭示出她爱情和青春的觉醒。

如在写杜丽娘游园以前,对镜整妆,在赞了一句“好天气也”以后,唱了一段[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通过春日景色的描写,以及女主人公在游园前对镜整妆,突然间意想不到地发现那面菱花镜偷偷地照见了自己,从镜中看到自己的面容以后,竟挑逗得她羞答答地把美丽的发髻也弄歪了。

这样,就将一个青春开始觉醒的少女,那种顾影自怜、含情脉脉而又羞涩娇艳的心理和神态,传神入妙地表现出来了。

3. 曲词优美动人,具有抒情诗的特色。

《牡丹亭》中的曲词,在音乐上,兼采南北曲的长处,各尽其用。

南曲婉转清丽,多用来写生旦诉情;北曲泼辣动荡,多用来描写战争和神鬼。

雅俗并存,浓淡有致,各尽其妙。

它的语言,一方面有元杂剧来自口语的自然真切的本色,同时又融进了六朝辞赋、唐诗、宋词典雅绮丽、含蓄蕴藉的风格。

曲词与音乐相配合,有浅有深,有浓有淡,有雅有俗,铸成了一种与音乐和谐一致的富于诗的特质的戏剧艺术语言。

杜丽娘在游园前和在园中唱的两支曲子,是描写贵族小姐的感情世界的,偏于深、浓、雅的一面,它能真实地描绘出环境气氛,又能刻画出人物细微的内心活动,读来回肠荡气,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李尔王》选段【作品分析】《李尔王》的故事取材于古代英国的历史传说。

该剧与《哈姆雷特》、《奥塞罗》和《麦克白》一起被称作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而在四大悲剧中,《李尔王》最深刻,最具有震撼力,可以说是他戏剧王冠上的明珠。

莎士比亚站在人文主义者的立场上,通过王室家族的内乱和李尔王命运的大起大落,批判了伪善的人伦关系,肯定了同情、博爱的道德原则。

《李尔王》反映了17世纪初英国社会的现实,又反映了人性的普遍性。

歌德曾经多次说过,莎士比亚无论在高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已经把人性的各种倾向描写得竭尽无余了。

这个话有些夸张,但却指明了莎士比亚戏剧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刚愎自用的老国王李尔年迈体衰,决定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他要根据女儿们所表达的爱来分配每人所得的一份。

他的二个大女儿使用甜言蜜语,骗取了父亲的欢心,而他的小女儿却说了恰如其分的想法。

小女儿的言语没有使李尔王满意,他把国土分给了两个大女儿。

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小女儿为皇后。

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到荒郊野外……小女儿率队攻入,父女团圆。

但战事不利,小女儿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本选段为第一幕的开头部分,集中的暴露了李尔王的性格弱点。

他并不贪恋权位,但是他对几个女儿的心、对她们的感情,有一种过分的占有的欲望。

科第丽霞说她的心的一半属于父亲,另外一半要给未来的丈夫,李尔王不能容忍这种坦白的陈述;他要求女儿没有一点保留地爱他,这种膨胀的自私的父爱使他失去最起码的判断力、辨别力,把善良的科第丽霞当做没有良心的、比吃人的“生蕃”更可憎恶的人,而把虚情假意、凶狠歹毒的两个女儿当做最孝顺的。

身为国王,长期唯我独尊,又使他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好心劝告。

感情上的自私和专横自信,是他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