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

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

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中期报告下载LOFTER客户端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十二五”规划课题《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子课题《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中期报告根据山东省教研室于2011年6月23—26日在滨州市邹平县召开的《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课题开题会议精神,结合我校承担的“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子课题实验内容,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步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现将课题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概述1、课题研究来源。

“立世德为首,立德育为先。

”中国历来重视通过道德教化而治国安邦,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小学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广大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

世纪之交,中央确定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世界范围内,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是纲要战略主题的首要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占全国总人口近三分之一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学生道德建设入手,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而学校德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工作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德育为本”;“完善德育工作机制,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体系。

基于以上因素,对现有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尽快构建适合各地实际的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启动了“十二五”规划课题《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我校申报的“关于小学品德教育内容体系的相关研究”项目之一“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获得批准。

2、课题研究起止时间。

根据总课题研究实施步骤,我校承担的课题自2011年6月开始申报准备,计划至2012年12月结束,历时三个学期(一年半)。

3、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推进以德治国,必然要求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

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品德,不仅是保证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时代任务,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其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被动性强,主动性差;做事缺乏意志和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

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

在学校中,“高分低德”的现象并不乏见。

因此,对小学生来说,我们应该重视他们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

而多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显得过于简单化,教育的内容空、方法旧、灌输说教多、实践活动少,注重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毅力的培养。

因此,德育工作者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形式,积极探索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策略途径,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推动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4、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思想对后世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王富夫之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观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发展心理学》中指出,由于年龄所致,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比较肤浅,只知道“应该去做”,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具有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发展的特点。

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就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的启蒙和培养,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这是意义其一。

其二,抓好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时期,党的十七大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的奋斗目标,使我国成为“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

新的奋斗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公民,而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则是义不容辞的义务。

第三,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就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不仅忽视少年儿童良好品德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

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品德,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少年儿童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做好品德养成教育工作,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基础。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美德教育可谓源远流长,先哲的“慎始则善终”的教训很有道理。

现代教育专家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

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教会学生做人。

只有学生从小形成了良好的品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即使犯了错误后也能及时发现和补救,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健康发展。

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只是结合德育教育实践,总结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创新有效做法,其理论价值包括:分析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健全性格;探索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方式方法、策略途径,积累德育教育经验;指导教师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提高德育教育效率。

其实践价值包括:使课本教育与生活教育有效结合,让课本知识变成学生的自身能力,在教育工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养成基本的良好品德,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5、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总课题的框架下,本课题研究将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品德状况,结合社会实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通过适宜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实现德育教育效果最大化。

目标主要设定以下几个方面。

(1)、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品德教育主题活动,形成一些较具代表性的案例,为学生良好品德培养提供一些参考做法。

(2)、探索农村德育教育策略途径,提高德育教育效率。

(3)、培养学生明是非、辨美丑、知善恶的基本品德,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4)、写出较有价值的研究报告或论文。

6、课题研究的内容。

小学品德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为主的学科,是启迪学生思想智慧的德育科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个体公民基础。

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不能单靠课本知识,要让学生在生活交往中获取生存、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思想素质。

因此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研究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

(2)、根据德育教育课程标准,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良好品德。

(3)、有关学生品德养成的代表性案例分析与研究。

(4)、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方式方法及采取的策略途径。

(5)、品德教育系列主题活动设计与开展研究。

(6)、其他相关德育教育知识与经验。

7、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使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和教育叙事法等。

(1)、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要认真学习有关品德养成方面的书籍文献,从中筛选有用信息,并做好整理和记录,以提高参研教师的理论水平。

(2)、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课题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研究分工,对学生进行集体和个体观察,从中获得研究数据,以有利于研究的开展。

(3)、经验总结法在教育研究中,该方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实验完成的验证总结中,将根据实验研究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和实验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4)、案例研究法是以典型案例为素材,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从现象中揭示出具有普遍性规律的方法。

其研究过程一般为选择案例、搜集数据、分析资料、撰写报告几个环节。

(5)、教育叙事法教育叙事研究是近年来普遍受到重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将叙事研究法用来研究教育问题,即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参与科研、提高批判反思能力、增进教以上是课题准备阶段(2 011年6月至9月)的工作,我们认真的进行了课题准备,较好的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为接下来“实验研究阶段”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10月~2012年2月,这时段的主要工作是:课题组成员根据分工,结合所执教班级学生状况开展实践操作,就学生品德缺失、良好品德养成方式方法、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案例积累等方面进行扎实研究。

姜赟老师负责设置了“小学生品德情况调查问卷”,对1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写出了分析报告(附件1《小学生品德情况调查问卷分析》),掌握了学生品德薄弱情况,为针对性的制定教育措施提供了依据。

陈永顺老师搜集了一些品德教育案例,对诚信、感恩、责任、礼仪、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收获,并结合不同学生的品德情况,实验性的开展教育,收到了一些效果。

朱志国老师在自己的任教年级中,着重就“责任”和“诚信”对学生进行了专题教育。

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朱老师利用多媒体专门播放了“最美妈妈”吴菊萍奋力救下坠楼婴儿的感人事迹(附件2《“最美妈妈”的事迹》),让学生去思索、讨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一个共识:吴菊萍不顾生命危险徒手接住坠楼婴儿行为,不仅是一个做母亲的本能,更是一个合格公民的责任;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我们做学生的应该履行好学习的责任,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