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学号:175370303062 姓名:曾卓华一.教师应该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教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文明高尚的言谈举止、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来教育学生,发挥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立身做人”的榜样,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
1.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在我们的周围,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在这些家庭里面,孩子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孩子就是家长们的一切,吃饭时,最好的菜总是放在了孩子的面前,甚至让他们独享;看电视时,遥控器总是让孩子操纵;跟其他同伴相处时,孩子总是不容许把食品和别人分享,甚至是家里人;孩子上学和放学时,书包总是挂在家长的肩膀上……而“小皇帝们”还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我的邻居也有一个小孩,我们经常看到这个孩子无理取闹,大声地喝斥、指责他的父母、爷爷奶奶,而他的家长们却站在一旁,啥也不会说。
这真是一个令人心痛的场面,一个连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爷爷奶奶都不懂爱的人,我们还能奢望他会去爱别人吗?自己心中没有爱,我们更不能指望他能成为一个关爱别人、乐于助人的孩子了。
关爱,是一种高尚品德,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更是人类健康发展的具体表现。
所以,父母应该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关爱别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从事教师这14年来。
我一直严以律己,在课堂上语言表达要言明达意,不要啰嗦。
在课后与学生自由交谈,语言要轻松有趣,注意方言的口误,不要过于放纵。
此外,作为老师,要注重仪表得体、衣着大方。
记得有一次上晚修时,由于洗澡很匆忙,就赶紧穿着拖鞋和断裤,头发没来得及梳齐,来到教室,刚一进门,同学们从头到脚把我看了一遍,都沉默不语,我感觉到有些不对劲,接着继续讲练习,写作业,过了20多分钟,有几个学生偷偷地笑了,我感到莫名其妙,便点名问个究竟,其中一个大胆的学生说:“老师,你的样子和以前不一样,很可笑。
”听了这么一句话,我猛然一醒,小小的失误在小学生心里会产生这么大的反应。
与学生常常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外表形象,都会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位学生。
2.课本为本,示范引导,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品质。
《狼来了》是人所共知的故事,它告诉天下所有的孩子要诚实。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所以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是教会孩子怎样做好一个人最基本的要素。
小学生平时在课堂上接受的良好的思想教育,是从课本中学习而来的,小学品德和社会三年级下册《邻家的小伙伴》,我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知道邻居的好处,而且还教给学生如何与邻居和睦相处,学会尊重他人,他人也会尊重自己。
还有小学语文第6册中《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我在教学中既讲了课文的内容,又讲解阮恒是一个勇敢,舍己救人的孩子,从起先的举手——放手——举手,最终用自己的鲜血救活了一个小女孩的生命,这种高尚的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讲完后,我还在班上开了一个小小的讨论会,说说你向阮恒学习了哪些品质?然后写一写小练笔,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学习阮恒的勇敢,舍己救人的好品质。
3.事例为摸,故事为范,教育规范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我们学校生活当中,都经常发生大大小小的事,教师要留心观察把握生活中细小的事,有教育的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作比较。
上个星期三的劳动课,我们班的王云、家壮、艺著三个同学站在劳动清洁区有说有笑,没有动手去参加劳动,我发现后,及时令其改正,劳动完后,我布置学生回教室,我对在这次劳动课中表现较好的欧元、吉财、冬喜、英欢的4位同学进行表扬,对王云、家壮、艺著的不认真劳动给予批评,深刻地给学生讲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在劳动中不仅可以培养我们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此外,培养孩子勤劳俭朴的道德品质,我还重视言传身教。
虽然我们的生活算宽裕,但在孩子的面前我们从来不随意浪费,选购商品的时候不随意大花钱,吃的和用的都是一样。
通过长期的培养教育,我的孩子都懂得了爱惜劳动成果、节省、俭朴的好品质,养成了不浪费水、电、食品的好习惯,淡化了不与人攀比的思想。
二.家长要当好启蒙老师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可以说父母是一个比一个更疼爱孩子,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给予孩子最大的满足,真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
然而,培养孩子成才,光有智力开发不够,道德品质、意志性格这些非智力因素对成才有决定性影响。
我们常说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合格人才,德育处于首位,倘若一个人智商很高,知识很渊博,但其品行不正,道德败坏,专搞一些坏事,这样的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应该说是巨大的。
孩子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父母就与孩子朝夕相处,相依相伴,也就是说,孩子与父母接触时间最多。
因此,爸爸妈妈的道德品质、生活方式、言语行动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孩子,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所以,孩子的一些道德品质、生活方式言语行动、意志性格这些非智力因素不好的习惯,应该说是从小养成的、从父母那潜移默化学来的。
正因为这样,我觉得德育教育,应当从小培养、从父母抓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天下的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只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你们的孩子将会健康成长,将会拥有一个美好的、辉煌的未来。
作为一名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相当必要的。
因为这些品质会影响着他的一生,同时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做事,起到分辨是非、指明方向的作用。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朋友与伙伴的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
要学会俯下身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求。
用耐心、善意、诚恳、宽容的态度去帮助儿童,答疑解惑,矫正指导,多欣赏鼓励,少批评惩罚,多倾听,放下架子。
对学生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爱。
由上可知,在小学阶段德育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在德育的过程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我认为锻炼学生的德育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尤为重要。
可以说有许多学生不乏道德认识,知道要怎样做而不应该怎样做,但往往禁不住某些事情的诱惑而人为地犯错误,或情绪被激化时而犯错误,如明明知道打人骂人不对,但当与同学发生冲突时便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
这些同学所缺乏的就是道德意志力和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可见,教师在德育中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学当中对道德意志的解释是: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确定的目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
通过这个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意志它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精神力量。
具有这种能力的小学生,可以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道德认识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道德情感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转化为自身的素质。
可以说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形成的催化剂。
而对道德行为的解释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
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高低、道德品质完善程度的主要标志。
上面的话里也已经说过,由于学生道德意志的薄弱,即使有正确的道德认识、良好的道德情感,但行为上确是另一回事。
由此,又可见教师在德育中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去做,才能锻炼好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好学生的道德行为呢?“小学儿童的品德是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
”既如此,“压”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说“压”有些不太合适,要说严格要求更为妥当。
人都有自觉能动性,但人的自觉能动性往往具有一定的范围,并不是每一项纪律都能自觉的遵守,每一项任务都能自觉的履行,每一件事情都能自觉的完成,也就是说人还有一些不自觉性。
对小学生而言由其如此,表现在道德品质上,自觉能动性越强的学生道德品质九越高,反之亦反之。
对于“反之”的同学,就需要我们的严格要求,使之养成习惯,形成为自觉能动性。
当然,严格要求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的。
四. 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级责任感1.坚持科学发展观道德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综合发展为目标,这就决定了它始终和“做人”紧密关联,这也是道德教育的主题。
实践证明,以灌输的方式进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是违背教育的主体性原则的,往往会事倍功半。
只有调动主体自身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通过学习、思考、感悟、体验等活动才能使学生获得道德知识,落实在行为习惯上,并内化为自身内在素质,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
因此,家长要利用多种渠道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学习,不能粗暴教育,要提高自身素养,学习教育方法,做到科学教子。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行为习惯教育相应的家庭教育也要跟上学校教育的步伐。
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让自己的言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孩子的道德培养再上一个台阶。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往往会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长可以在各种恰当的时机引导孩子分析生活中的多种现象,如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破环环境、打架激化问题等农村中常见的一些现象,让孩子学会正确看待这些事情,并学会正确评价,在交谈中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
3.让教育阵地绽放光彩从进小学校门开始,通过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学生对班集体这个概念逐步明确,知道自己所在班级,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通过各种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自己要为班级争光。
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活动的开展,小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逐步形成和发展。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制定具体的班级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从日常生活中抓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当前,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或者二胎子女,家庭溺爱现象普遍比较严重。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流向城市,农村儿童多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亲朋代养等在家庭教育中占主要位置。
而家长普遍望子成龙,片面追求分数,忽视对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腐蚀,严重影响了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现代社会具有开放性,尤其是影视、网络等媒体,改变了人的思想和生活。
面对各种媒体大量传播的信息,小学生由于辨别能力差,往往难分是非,容易受各种不良观念影响。
因此必须抓好农村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
那么家长和教师应如何联系当前形势,结合农村小学生特定的身心特点,进行行之有效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呢?针对同学接触的各种事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我们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比如,有的同学有困难,有人主动帮助他,劳动时,有的同学不怕脏,不怕累,对待老师有礼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