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创血液分析指标详解

无创血液分析指标详解

血液133项指标报告详解血常规:1、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其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维持血液酸碱平衡。

人体每天约有1/120红细胞衰亡,同时又有1/120的红细胞产生,多种原因可使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

成年男性:120g~160 g/L,成年女性:110g~150 g/L,儿童:110g~160 g/L,新生儿:170g~200 g/L,升高: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1)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2) 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建议:戒烟,到负氧离子浓度高的环境中调养,如公园、森林等。

减低:血红蛋白减少见于以下情况:(1) 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

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 病理性减少: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②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③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建议:补充蛋白质、多种营养素、多食肝、黑木耳、大枣等。

2、红细胞:也称红血球,90%由血红蛋白组成,使血液呈红色。

主要功能是运输和交换氧和二氧化碳,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

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儿童:4.0~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需要检查的人群:有心衰、紫绀、杵状指(趾)和红细胞增多症、肺动脉高压、发育障碍等症状的人群。

升高:增多:(1) 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

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2) 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

(3) 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建议:排除严重疾患,建议多做有氧运动,注意补充水分减低: (1) 急性或慢性失血。

(2) 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

(3) 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

(4) 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建议:积极进行补铁和增加血红素的治疗,多吃含铁高的食物,例如:红枣、动物肝脏、红皮花生、阿胶等3、白细胞:是指血液中除红细胞和血小板外的各种血细胞。

活动和餐后适当增高,在安静和放松状态下较低,一天之内的变化甚至可相差一倍。

白细胞及分类低注意免疫功能是否降低。

升高:下午较上午偏高,吸烟者、剧烈运动、酷热和严寒、月经期、排卵期、妊娠期、产后、情绪激动、刺激等因素都可导致白细胞数量增高。

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白细胞升高最严重的问题是造血AMP系统的恶性肿瘤,也就是白血病,其白细胞常会明显升高,其升高幅度可以是正常人的数倍或数十倍以上。

建议:排除恶性肿瘤可能之余,积极治疗炎症减低:当白细胞数量低于4×10^9/L时被称为白细胞减少,但其临界值往往设定为(2.5~4)×10^9/L,也就是说低于2.5时肯定考虑为异常。

可有遗传性、家族性、药物、放射线、感染、毒素等均可使白细胞减少,药物引起者最常见。

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白细胞减少的典型表现为头晕、乏力,肢体酸软,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低热。

建议: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忌生冷寒性的食物,可多吃菌类食品。

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pg:是根据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比积结果计算出来的,对贫血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高寒、急骤发热、心悸、气促等症状的人群。

升高:常为大细胞性贫血,见于恶性贫血,叶酸缺乏,长期饥饿,网织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再生障碍性贫血。

建议:补气养血,加强营养减低:即为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也见于缺铁,慢性失血,口炎性腹泻,胃酸缺乏,妊娠,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

建议:检查原发病5、平均红细胞容积(MCV)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因不同病因引起的贫血,可使红细胞产生形态的变化,检查红细胞形态特点可协助临床寻找病因。

(1) 体积增大: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2) 体积缩小: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

生理学改变:①升高:新生儿升高约12%,妊娠约高5%,饮酒约升高4%,吸烟约升高3%,口服避孕药约升高1%。

②降低:激烈的肌肉活动约降低4%,6个月以前的儿童约降低10%。

药物影响:①升高:可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药物有巴比妥酸盐,苯巴比妥(叶酸代谢障碍),格鲁米特,苯妥英钠,非那西丁(偶尔),氨苯喋啶,雌激素,苯乙双胍(致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呋喃类,新霉素,异烟肼,环丝氨酸,氨基苯甲酸(诱致消化道吸收障碍所致),氨基水杨酸,甲氨蝶呤,秋水仙碱(伴维生素B12缺乏),其中抗惊厥药约升高3%。

②降低:双香豆素乙酯可发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病理学改变:①升高:见于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营养不良;吸收不良;胃切除术后,肠病,裂头绦虫等寄生虫病;及恶性贫血,混合缺乏,叶酸,维生素B12缺乏;遗传原因),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和甲状腺功能低下。

②降低:见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由癌或感染引起的继发性贫血;高铁血症见于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和铅中毒及CO中毒),全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高寒、气促、乏力、发热、心悸等症状的人群。

建议:补气养血,加强营养减低:红细胞发育不成熟或缺少促发育成熟的物质。

建议:补充铁剂。

6、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g/l:是用于鉴别贫血类型的,如果血红蛋白不低于正常值,就不用考虑这个参数。

升高:高色素性贫血、严重呕吐、频繁腹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心力衰竭等。

降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心悸、气促、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的人群。

7、血色素CPB(color index of blood)血的颜色索引:只是组成血红蛋白的其中一个成分,于上述指标综合分析。

升高: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病人等机体大量丢失水分时,导致血液浓缩,会出现血红蛋白量的明显增加。

建议:保持良好心态、针对治疗、注意休息、合理营养搭配。

8、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由胸腺、脾、淋巴结等产生,运输营养物质、调节血浆、清除侵入机体的病毒,对身体起着防御作用。

升高:见于病毒感染、结核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

建议:尽量戒烟、避免病毒感染减低:妊娠期减少15%,剧烈运动后减少30%,肺炎、胃肠炎症、肾上腺机能亢进、恶性肿瘤。

见于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淋巴细胞减少症、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等。

建议:治疗原发病,妊娠期注意预防感冒。

9、中性分叶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升高:急性感染、血液病如:急性大出血、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坏疽、烧伤、其他如脑出血、脑肿瘤、手术后、库欣综合征、粘液性水肿、恶性肿瘤。

建议:戒烟或少烟、积极治疗原发病减低:重症感染如重症败血症、伤寒、病毒感染性疾病、放射线照射、系统红斑狼疮、先天性疾病等。

建议:消除炎症,积极治疗原发病。

10、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的一种。

升高:见于过敏症、敏感体质、药物过敏及支气管哮喘等。

建议: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

减低:临床意义甚小。

11、单核细胞%: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能吞噬清除受损伤细胞、衰老细胞及其碎片,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单核细胞总数百分比发生变化。

升高:吸烟约高22%,贫血、结核、呼吸AMP系统炎症及不适感、病毒性肝炎。

建议:吸烟约高22%,贫血、结核、呼吸AMP系统炎症及不适感、病毒性肝炎。

减低:妊娠约低4%,高海拔约低27%,减少无意义。

12、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白细胞的一种。

升高:咽炎、吸烟、急性感染、细菌感染、急性中毒、痛风、手术后等。

建议:消除、控制炎症减低:重症感染、特殊感染。

建议: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忌生冷寒性的食物,可多吃菌类食品。

13、血沉:通常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血沉速度的快慢与血浆粘度及红细胞间的聚集力有关,聚集力大血沉快。

升高:下午比上午快,运动后比运动前快,吸烟、月经期、妊娠期、老年人特别是60岁以上的高龄者,多因纤维蛋白原的增高而致血沉增快。

在各种炎症、活动性结核、风湿活动期、关节炎、贫血、肿瘤及高胆固醇血症时也可出现血沉增快。

建议:生理性血沉增快不必处理。

病理性原因则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减低: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应排除主动性瘦身、营养不良、减肥的原因。

建议您合理饮食,生活规律化,适当增加体育活动,减少用盐,减少喝酒,多做有氧运动。

建议:合理饮食,生活规律化,适当增加体育活动,减少盐分摄入,少喝酒,多做有氧运动血液凝集AMP系统从破裂或损伤的血管中,血液自行流出至血小板栓子形成暂时止血称为止血过程。

当血小板数目减少或功能缺陷时,不能形成血栓,出血时间即延长。

综合参与凝血项目进行分析给予自行调理建议。

14、血液凝集开始时间min:损伤后出血到伤口开始凝血这段时间。

升高:所需时间长,凝血差。

建议:在严格掌握剂量的前提下服用抗凝药物。

减低:伤口愈合快,易凝血。

建议:在严格掌握剂量的前提下服用抗凝药物。

15、血液凝集结束时间min:从伤口开始凝集到完全凝集。

升高:愈合慢,易出血。

建议:在严格掌握剂量的前提下服用抗凝药物。

减低:愈合快,易形成血栓。

16血小板计数: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处于动态平衡、饭后运动后较高,春天较低冬天较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