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质量工艺标准一、建筑专业质量工艺标准1.土方工程1.1 挖方1.1.1顶面标高偏差(mm):柱基、基槽、基坑、管沟 0~-50机械挖方及场地平整±50人工挖方及场地平整±30地(路)面基层 0~-501.1.2几何尺寸偏差(mm): +200~01.1.3表面平整偏差(mm):≤201.2 填方1.2.1 回填土(料)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质检人员要跟踪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1.2.2 确认定位测量和高程测量已完成,基底杂物、积水应清除,管道回填土要按设计要求进行管道下方所垫砂层的检查,隐蔽工程验收签证单已办理签证手续。
1.2.3 回填时应严格按图纸中技术要求或规范要求,进行分层夯实,并要保证边缘部位的压实质量;1.2.4 填料含水率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要求之内。
对不符合规范、技术要求的行为要按有关奖惩条例进行处理,以确保回填质量。
1.2.5分层压实系数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1.2.6顶面标高偏差(mm)人工填方±20机械填方±50场地平整±501.2.7表面平整度(mm):≤20mm2.钢筋混凝土工程2.1 钢筋工程2.1.1 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数量、连接及加工制作的形状、尺寸应符合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要求。
2.1.2 钢筋表面应平直、洁净,不应有损伤,油渍、漆污、片状老锈和麻点等,骨架和受力钢筋间距偏差±10mm,排距偏差±5mm。
2.1.3 对于大型设备基础(如汽机基座、锅炉基础、烟塔环基等)的多层粗钢筋绑扎,应通过专门设计设置铁马凳和支架,并加斜撑固定钢筋位置,防止倾倒。
2.1.4 严格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预留孔洞和预埋件的位置、数量,符合设计及验收规范要求。
钢筋保护层厚度宜采用成品塑料卡环或预制混凝土垫块来进行控制,不准采用随浇随提保护层的办法。
2.1.5 负弯矩筋采用钢筋支凳搁置,间距为600~900mm,浇筑混凝土时应不断检查板负弯矩筋高度,严禁破坏钢筋支凳,确保钢筋位置正确。
2.2 模板工程2.2.1 为提高火电工程建设钢筋混凝土外观工艺水平,应使用大模板和定型钢模板支模工艺,模板接缝严密不应漏浆,木模板应浇水湿润,但不应有积水。
确保混凝土拆模后表面光滑平整、棱角整齐、尺寸准确。
2.2.2 模板及其支撑结构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经过计算进行设置,严禁产生不允许的变形,特别是梁柱接头处支撑结构的设计。
预埋件、预留(孔)洞应齐全、正确、牢固。
表面平整度≤5mm。
模板支承体系的螺栓必须拧紧,不准有遗漏和松动现象。
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外形尺寸、平整度,防止松动跑模。
2.2.3 模板必须清理干净,并按规定均匀涂刷脱膜剂,不准使用变形及带有混凝土的模板。
模板内表面清理干净,无杂物。
2.2.4 模板安装(支撑结构、轴线、截面尺寸、预埋件及孔洞中心、标高)允许偏差:板面平整±2mm, 四边平直±2mm,几何尺寸-2mm,对角线之差3mm,孔洞位置±2mm,板面翘曲≤1/1000,模板边平直3mm。
2.2.5 模板制作前应做好放样工作,特别是梁、板、柱交接点的放样,预埋件及预留孔洞应留设正确,模板拼缝小于 1.5mm,模板接缝(拼缝)处要采取密闭措施防止泌浆(如加防水胶带)。
梁板按设计要求起拱。
2.2.6 钢模板拼接时U型卡直径应与孔的直径匹配,防止出现错台;木模板的接缝处应用不小于50×50mm的木方加固连接。
2.2.7 未经批准不准切割支承钢管及钢模板。
2.2.8 切割对拉螺栓时不得污染混凝土表面。
2.2.9 使用模板必须轻拿轻放,不准碰撞,乱扔重摔,拆除模板时不准用撬棍撬。
2.2.10 底模及支架拆除时混凝土的强度应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侧模拆除时混凝土强度应能够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模板拆除后必须立即清理干净并运走,不准就地堆放。
2.3 混凝土工程2.3.1 清水混凝土是对混凝土表面不做任何装饰,建(构)筑物外观质量能达到显现混凝土结构力度和美感的观感质量标准。
清水混凝土应内实外光,结构尺寸准确、轴线通直、线条平直顺畅、顶面平整、棱角工艺美观;结构表面平整有光泽、色泽一致,无蜂窝、麻面、漏筋、明显气泡及施工冷缝等质量通病。
2.3.2 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从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外加剂、搅拌运输、浇筑、养护等应进行严格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应连续浇筑,不得中断施工,防止出现冷接缝。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要有可靠的温控措施,防止产生温度裂缝。
2.3.3 混凝土搅拌、施工缝留置、处理和养护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现行规范的规定。
拆模后:截面尺寸偏差+8~-5,表面平整度≤8。
预埋铁件中心位移≤10mm,与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5mm,相邻埋件高差≤5mm或2mm(盘柜设备),表面刷防锈漆两遍,面漆两遍。
预埋螺栓中心位移≤5mm。
2.3.4 对拉螺栓割除后应作防腐处理;下部分混凝土地应按设计要求做防腐处理。
2.3.5 用泵车浇灌混凝土时,泵管不准放在模板上,以防模板发生位移或变形。
2.3.6 混凝土浇灌完毕其标高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表面必须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抹平、压光。
2.3.7 二次浇灌面、施工缝必须打毛至露石子,并冲洗清理干净,充分湿润。
二次浇灌面湿润时间不应少于24小时,二次浇灌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配合比及拌和应按材料说明及规范要求施工,二次浇灌必须用专用工具捣实。
2.3.8 混凝土浇筑后必须在12h内进行养护,使混凝土表面处于足够的湿润状态,养护时间不得少于 7 天;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 14 天。
2.3.9 不得随意在建(构)筑物或平台楼板上打砸孔洞,毁坏梁柱、地面、墙面、基础等。
3.建筑物主体工程3.1 砌筑工程3.1.1 砌砖工程质量要求:横平竖直、砂浆饱满、灰缝均匀、上下错缝、内外搭砌、接槎牢固。
3.1.2 砌体砂浆饱满度灰缝横平竖直密实饱满,实心砖砌体水平灰缝的饱满度必须达到80%以上。
砂浆强度试块平均强度不低于设计标号;任意一组试块的强度不低于设计标号的75%。
砌砖前,砖应提前1~2天浇水湿润,含水率控制在10~15%,不准砌干砖(冬季施工有专门措施者除外)。
石灰必须熟化15天以上,不准随化随用。
3.1.3 砌体转角和交接处砌体转角应留斜槎,交接处可留直槎,但必须做成阳槎并加拉结筋。
3.1.4 埋设拉结筋的数量、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1.5 预留构造柱质量应符合“标准DL:/T5210.0-2005”表5.9.4的相关规定。
3.1.6 表面平整度:清水墙、柱≤5mm,混水墙、柱、基础≤8mm。
垂直度偏差:层高≤5mm,全高≤10mm(每层≤10m),全高≤20mm(每层>10m)。
轴线位移:≤10mm。
门窗洞口高度、宽度偏差±5mm。
3.1.7 必须当天清理干净工作场所的落地灰、废料,不准隔夜堆放。
抹灰基层必须清理干净、充分湿润(混凝土表面抹灰要进行打毛)。
3.2 抹灰工程3.2.1 抹灰层与基层及各抹灰层之间粘结必须粘结牢固,无脱层、空鼓,面层应无爆灰和裂缝。
未经试验室许可不准擅自给砼、砂浆加水。
3.2.2 表面质量光滑、洁净、接槎平整无空鼓、掉粉、裂纹;护角、孔洞、槽、盒周围的抹灰表面应整齐、光滑;管道后面的抹灰应平整。
3.2.3 表面平整度:高级抹灰≤3mm,普通抹灰≤4mm。
3.2.4 阴阳方正:高级抹灰≤2mm,普通抹灰≤4mm。
3.2.5 立面垂直度:高级抹灰≤3mm,普通抹灰≤4mm。
3.2.6 墙裙、勒脚上口直线度:高级抹灰≤3mm,普通抹灰≤4mm。
3.2.7 分格缝清晰,宽度、深度均匀,表面光滑、棱角整齐,直线度:高级抹灰≤3mm,普通抹灰≤4mm。
3.3 涂料工程3.3.1 无掉粉、起皮;无漏刷、透底;门窗、灯具等洁净。
3.3.2 严格按照工艺流程、第一遍腻子、打磨,第二遍腻子、打磨,第一遍涂料、打磨,第二遍涂料,进行施工。
3.3.3 踢脚线与墙面紧密结合,高度一致,出墙厚度均匀。
3.3.4 色带涂刷时可以在两边先弹线后粘上宽胶带再涂刷中间区域,以保证色带边缘整齐顺直。
3.4 整体楼地面3.4.1 楼地面板缝灌浆前应清除板缝内杂物,孔洞处理与封堵后应拆除模板。
楼板打毛、清理、湿润。
楼板面上不得有泥、土和杂物。
预测标高、确定统一基准点后,再按设计的坡度、坡向测量找平。
基层混凝土须检查验收合格后浇灌砼。
3.4.2 表面无空鼓裂纹(空鼓面积小于400cm2,且每间不多于2处);应洁净,无麻面、起砂、脱皮、印痕、轮痕,平整度≤4mm;坡度符合设计要求,不得有倒泛水和积水现象;缝格平直偏差≤3mm;踢脚线上口平直度≤4mm。
3.4.3 有地漏的面层,坡度符合设计要求,不倒坡、不渗漏、与地漏(管道)结合处严密。
3.4.4 挡水沿的设置,必须方正、平直,宽(厚)度一致,与邻近基础平行或垂直,表面光滑、线角清晰。
圆形挡水坎要圆滑。
挡水沿高度不得小于10cm。
3.4.5 楼梯踏步和台阶宽度、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相邻踏步高度和宽度差不应大于10mm,每踏步两端宽度差不应大于10mm。
齿角应整齐,防滑条应顺直。
3.4.6 地面完成后,未达到强度禁止踩踏及堆放重物。
3.5 水磨石面层3.5.1 普通水磨石地面应坚持粗磨、细磨、磨光、草酸磨光清洗和打蜡上光,五遍成活。
3.5.2 水磨石表面应光滑,无裂纹、砂眼和磨纹;石粒密实,显露均匀;颜色图案一致,不混色。
其表面平整度偏差不得大于2mm。
3.5.3 水磨石分格条必须牢固、顺直、清晰,其缝格平直度偏差不得大于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