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财第一章

中财第一章


(5)管理者:既关注企业盈利能力,又关注企业偿债能力。
16
三、财务会计系统能够提供的信息

财务会计提供企业过去(历史)的资金运动信息。 包括:
企业某一时日的财务状况
企业某一时期的经营成果 企业某一时期的现金流量

财务会计系统可以提供一般的、通用的财务报告,以 传递基本的、重要的财务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 的共同需要。 17
20
3. 包容性不同。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比如不具
备独立法人资格但在会计管理上可 以独立核算的分公司就 不具备法律主体的资格,又比如企业内部销售部门、某生产 车间都可以成为一个会计核算单位。法律主体通常是会计主 体,一个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都应当按照法律进行会计
核算,这里不包括不需建账核算的自然人。
5 6 7
8
生物资产 无形资产 非货币性资产 交换 资产减值
13 14 15
16
或有事项 收入 建造合同
政府补助
21 22
租赁 金融工具确 认和计量
10
我国38项具体会计准则(2)
序号 名称 序号 名称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金融资产转移
套期保值 原保险合同 再保险合同 石油天然气开采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 更和差错更正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财务报表列报
13
二、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标准、依据、约束)

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主要包括: 1. 会计法律及相关法规 会计法律,如《会计法》 其他与会计相关的法规,如《公司法》、《税法》 2.会计行政法规,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总会计师条例》 3.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 会计制度 信息披露与企业自定规范 如《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
三、会计分期假设
1.定义:

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较短的、相等的 经营期间,以便定期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 2.目的:

第一:限定会计核算的时间单位—各会计期间.
第二:定期、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3.我国会计期间的规定:年度:1/1~12/31;季度;月度。 4.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结合构成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和时 间单位,是建立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原则的基础。 25
4. 应当说实行会计核算的单位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就
不是法律主体;应当依法实行会计核算的法律主体必然是会
计主体。 21
2. 目的:

限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本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独立 于其他主体的业务;独立于所有者的业务。从而明确为谁 算账,站在谁的立场上算账。 例如: 职工预借差旅费 A公司销售产品给B公司 公司老板从公司划走300万元购买别墅供自用
29
一、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对于经济业务的记录和报告,应当做到不 偏不倚、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而不应受主观意志的左 右,力求使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会计信息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 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
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


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规范体系 财务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
5
第一节 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规范体系
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
(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过程
1.我国会计准则的产生原因: 现代企业公司制的建立 企业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 企业会计分为财务会计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现金流量表
中期财务报告 合并财务报表 每股收益 分部报告 关联方披露 金融工具列报 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 则 11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
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体系出发点和理念是一致的 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从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到 应用指南和解释,其核心是围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加以规范的,从而实现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 准则内涵上的统一。
会计主体
企业
企业车间
公司集团
法人
非法人
非法人
19
法律主体与会计主体
1. 概念不同。会计主体即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单位或组 织,可以是某个公司、某个社会团体,既可以是一个独立法
人,也可以是一个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法律主体即
具备独立民事责任(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能力的自然人、 公民或经济实体。 2. 涉及领域不同。会计主体涉及的是会计核算和会计行 为的领域,法律主体涉及的是司法的领域。
中级财务会计
主讲老师:邬励军
2015年3月
1
本课程学习要求 1. 老套路: 课前预习、课堂认真、课后复习 2. 多实践: 做习题、争问题、有机会去实习 3. 学习方法: 问题式复习、阅读准则原文和解释
2
教材:魏许莲主编 《中级财务会计》 格致出版社 2013年2月版
3
第 1章
绪 论
4
主要学习内容:
第三节 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会计基本前提(假设):是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 本程序和方法所作出的合理判断或限定。
一、会计主体假设
1. 定义:是指以企业为边界,明确界定了企业会计确认、 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典型的是企业,但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相对独立的 经营单位。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的概念,会计主体可 以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如企业法人,也可以不是一个独 立的法律主体,如企业内部的相对独立核算单位、由多个 企业法人组成的企业集团等。 18

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 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 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 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 尽可能的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 的决策需要。 31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是指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对于那些对企业 的经济活动具有合理程度的知识,而且自身又愿意用适当 的精力去研究财务会计信息的人而言,应当是可以理解的。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 使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 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
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
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 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32
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和管理会计。
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企业经营业务的复杂化、国际化, 要求会计核算与国际接轨。
6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区别
财务会计 服务对象 主要为企业外部 信息规范 会计准则,强制性 报告格式 以公认格式、定期 编报 核算对象 提供历史信息 管理会计 主要为企业内部 受成本效益关系约 束,灵活性 不注重报告的形式 未来和即时信息
四、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
可比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 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 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2)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 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8
(4)1997年5月22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第1项具体会计 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 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要求上 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5)2006年10月30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 —应用指南》。之后,财政部又陆续颁布了多项具体 准则及相应的准则解释。
联系:实务中仍然是相互渗透、互相利用,具有密切的联系,如两者 往往根据相同的原始资料进行不同的处理,形成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 的信息
7
2.我国会计准则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1)1987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会计理论与会计研究组 (2)1988年,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成立了专职负责会计 准则制定工作的官方机构——会计准则课题组 (3)1990年9月,财政部印发了《会计准则(草案)提纲 (征求意见稿)》;1991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 会计准则第1号——基本准则(草案)》,广泛征求各 方意见;1992年11月,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 则》,并要求从1993年7月1日起在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 实施。
四、货币计量假设
1.定义:会计核算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并假定币值 不变。

价值以货币衡量,尺度本身应固定,变则无法衡量。
通货膨胀时,采用物价变动会计。
2.目的:

限定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货币核算。
企业若同时使用多种货币结算,则需要确定一种统一 计量货币,即本位币。 26
五、会计基础
(一)收付实现制 (二)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是指以权利或责任(义务)是否形成来作 为会计确认的依据,而不论款项是否在当期收付。 (1)凡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本期收入,不论其款项是否 收到,均应作为本期收入处理; (2)凡符合费用确认标准的本期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 付出,均应作为本期费用处理; (3)凡不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款项,即使在本期收到, 也不能作为本期收入处理; (4)凡不符合费用确认标准的款项,即使在本期付出, 也不能作为本期费用处理 27
14
第二节
财务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目标:提供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 的信息 一、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投资者:业主、合伙人、股东 债权人:债务资金提供者、赊购供应商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社会公众 企业管理层 15
二、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信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