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阳病总结

太阳病总结

心阳亏虚
心神不敛
复被痰扰
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
桂枝去芍药:芍药为阴柔之品,不利于阳气的恢复和痰浊的消散
痰散邪
龙骨、牡蛎:重镇潜敛以安浮越之心神
桂枝加桂汤
阵发性气从少腹气上冲心胸,心悸
心阳亏虚
下焦阴寒
乘虚上逆
温通心阳
平冲降逆
桂枝(重用):通心阳,平冲逆
成因
属性

结胸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无形之热和有形的痰水互结
阳(表),实
胸胁脘腹部疼痛拒按
痞证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
阴(里),
脏结
脏气虚衰

胸胁脘腹部疼痛拒按
邪热郁肺
清热宣肺
降气平喘
麻黄:辛温宣肺定喘
石膏:直清里热
杏仁:宣肺降气
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葛根黄芪黄连汤
下利不止,利下臭恶稠黏,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舌红,苔黄,脉数
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清热止利
兼以解表
葛根:轻清升发,升津止利,透邪
黄芩、黄连:清热,厚肠胃,坚阴止利
炙甘草:调和诸药
真武汤
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或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
肾阳虚弱
水邪泛溢
温阳利水
炮附子:温补肾阳,使水有所住
白术:健脾燥湿,使水有所制
生姜:宣发肺气,是水有所散
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
芍药:活血脉,利小便
虚证中的阴阳两虚证方药比较
方药
主症
病机
治法
释义
甘草干姜汤
烦躁,肢厥,吐逆
阳气不足
温中浮阳
甘草:补中气
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葛根:升阳发表,解肌;宣通经气,解经脉气血之郁滞;生津起阴气,缓解经脉之拘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恶风,咳喘气逆
肺气上逆
降气平喘
桂枝汤加厚朴、杏子
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炙厚朴:下气消痰,降逆平喘
杏仁:止咳定喘
桂枝加附子汤
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舒,小便不利
阳气虚弱
阴亦不足
扶阳解表
甘草、生姜、大枣:温通心阳,强壮君火,镇下焦水寒之气而降冲逆
芍药:破阴结,利小便,去水气
虚证中的阳虚兼水气方药比较
方药
主症
病机
治法
释义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上焦心阳不足
下焦寒饮欲动
温通心阳
化气利水
茯苓(重用):利小便,伐肾邪而宁心
茯苓配桂枝:通阳化气利水
桂枝甘草:温通心阳
大枣甘草:培土健脾,利水
芍药:利小便
茯苓白术:健脾利水
生姜大枣甘草:和中健脾,助利水
虚证中的脾虚证方药比较
方药
主症
病机
治法
释义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腹胀满,午后尤甚,食入则剧,食滞则减,喜温不喜按,舌淡苔白腻
脾虚湿运,气机阻滞
温运健脾消胀除满
厚朴:消胀除满
半夏生姜:辛散和胃,降逆化浊
三者合用:辛开苦降,宣通气机
人参甘草:补益脾胃,助运化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邪热留扰胸膈,宽中消满
清热除烦
宽中消满
栀子:清热除烦
厚朴:行气除满
枳实:破结消痞
栀子干姜汤
身热不去,微有心烦,或有腹满时痛,食少下利
胸膈有热
中焦有寒
清上热
温中寒
栀子:清热除烦,以彻在上之热
干姜:温脾散寒,以祛在中之寒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苔黄,脉数
桃仁:活血化瘀
水蛭、虻虫:破瘀积恶血
抵当丸
少腹满,或有发热,舌紫黯,脉沉涩或沉结
淤热内结,病势较缓
泻热逐瘀
峻药缓图
在抵当丸的基础上减少水蛭,虻虫的用量,加重桃仁:逐瘀泻热和缓
(四)蓄水证
方药比较
汤药
主症
病机
治法
释义
五苓散
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甚则引入即吐,苔白滑
水蓄膀胱
气化不利
兼表证未除
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干姜:温中阳
芍药甘草汤
脚挛急或经脉挛急
阴液不足,经脉失养
酸甘化阴
柔筋缓急
芍药:养阴敛营,柔筋止痛
甘草:甘缓补中
芍药甘草附子汤
恶寒,脚挛急,脉微细
阴阳两伤
肌肤失温
经脉失养
复阳益阴
芍药甘草汤加附子
芍药甘草汤:酸甘敛阴,缓急止痛
附子:补火助阳,通经实卫
炙甘草汤
心动悸,脉结代
心阴阳两虚
通阳复脉
滋阴养血
炙甘草(重用):补中益气
气机痞塞
化气行水
五苓散:化气行水
赤石脂禹余粮汤
久利滑脱
下元不固
滑脱不禁
涩肠固脱止利
赤石脂、禹余粮:收涩固脱
上寒下热证
方药
主症
病机
治法
释义
黄连汤
腹中痛,欲呕吐
上寒下热
清上温下
和胃降逆
黄连:清在上之热
干姜:温在下之寒
半夏:降逆和胃,止呕吐
桂枝:宣通上下之阳气
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和中
脏结,结胸,痞证的区别
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恶寒汗出
无形邪热,痞塞心下,兼卫阳不足
泻热消痞
扶阳固表
大黄黄芩黄连:泄热消痞,清泻上部之邪热
附子:温经复阳固表
半夏泻心汤
心下痞满,呕恶,肠鸣下利,舌红苔滑
寒热错杂
中焦痞塞
和中降逆
消痞散结
半夏:化痰和胃,降逆消痞
干姜:温中散寒,消痞结
黄连黄芩:清热和胃,泄其满,人参大枣甘草:调补脾胃
证候分类
热证方药比较
汤药
主症
病机
治法
释义
栀子豉汤
心烦不得眠,心中懊弄,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胸中结痛
热瘀胸膈
清宣郁热
栀子:清透郁热,解郁除烦
香豉:解表宣热,和降胃气于中
(病人旧为溏者,,不可与服之)
栀子甘草豉汤
短气
中气不足
益气和中
栀子,香豉,甘草
栀子生姜豉汤
呕吐
热扰于胃
降逆止呕
栀子,香豉,生姜
栀子厚朴汤
治法
释义
桃核承气汤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尤甚,舌红或有瘀斑,脉沉涩
血热互结于下焦
泻下淤热
桃仁:活血化瘀
桂枝:温通经脉,辛散血结
大黄:清泻热邪,祛瘀生新
芒硝:软坚散结
炙甘草:调和诸药
抵当汤
少腹硬满,脉沉涩或沉结,舌质紫或有瘀斑
淤热互结下焦
破血除瘀
泻热除实
大黄:泻热逐瘀,推陈致新
猪苓、茯苓、泽泻:导水下行,通利小便
白术:健脾利湿
桂枝:通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茯苓甘草汤
心下胃脘部悸动不宁,推按之可闻及水声,口不渴,脉弦而苔白滑
胃阳不足
水停中焦
温胃阳
散水饮
茯苓:淡渗利水
桂枝:通阳化气
生姜:温散胃中水饮
炙甘草:和中补虚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辩证要点、证候分类)
变证治则及辩证要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
脾虚水停
水气冲逆
温阳健脾
利水降冲
茯苓:健脾养心,利水渗湿
桂枝:温阳化水,降逆平冲
白术甘草:补脾益中,培土强源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翕翕发热,恶寒,头项强痛
水饮内停
内影响气机升降,外阻遏太阳经气
健脾益阴
利水通阳
去桂枝:恐辛散引水饮外散于太阳经脉
半夏:化痰逐饮,消痞散结
栝楼实:润便导下
白散方
胸胁心下硬满疼痛,无热证,脉沉实
寒水痰实,涤痰破结
温下寒实,涤痰破结
巴豆:攻痰逐水,泻下寒积
桔梗:祛痰开结
贝母:化痰开解
痞证方药比较
方药
主症
病机
治法
释义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舌红苔黄,关脉浮
无形邪热
痞塞心下
泻热消痞
大黄:泻热和胃
黄连:泻心胃之火,苦则泻心消痞,寒则清泄邪热
太阳病脉证并治总结
太阳病分类: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方药比较
汤药
主症
病机
治法
释义
桂枝汤
头痛,脉浮缓
卫强营弱
营卫不和
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
桂枝:解肌祛风,温通卫阳
芍药:敛阴和营
生姜:止呕
大枣:补止中,益阴和营
炙甘草:调和诸药,滋营阴
桂枝加葛根汤
项背拘急不舒,转动不灵
经输不利
经脉失养
升津舒筋
桂枝汤加葛根
桂枝汤加附子
桂枝汤:调和营卫
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
桂枝去芍药汤
胸满,脉促,汗出或汗不出
胸阳不振
宣通阳气
桂枝汤去芍药
桂枝合甘草:温通阳气
生姜合桂枝:辛温发表
大枣佐甘草:补中州,益中气
(芍药阴柔,有碍宣通阳气)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脉微,胸满
胸阳损伤
温经复阳
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
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畅通胸阳,温经复阳
小青龙汤
气喘,呕恶,咳嗽,脉浮紧(或浮滑),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水饮内停
温化水饮
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去杏仁、生姜,加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桂枝:通阳宣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