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慢性疼痛和抑郁焦虑的相关性应用心理学09 彭晶201114204105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慢性疼痛的解析,了解慢性疼痛的症状和发病机制,阐述了慢性疼痛和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关系,以及这两者对慢性疼痛患者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慢性疼痛,抑郁,焦虑,日常生活一、慢性疼痛概述(一)慢性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方面的体验,往往和实际或者潜在的伤害相联系,或是患者从受伤害的角度进行陈述的一种症状。
国际疼痛学会将疼痛定义为:“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又或是可以用这类损伤描述的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和情感经验”【1】。
疼痛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分为急性痛与慢性疼痛、心理性的和器质性以及临床痛与实验室诱导痛。
其中慢性疼痛因其持续时间长,迁延难愈,常导致一系列的社会、家庭、心理和行为问题,并导致机体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和诱发各种并发症,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近年来慢性疼痛的研究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国际上对于慢性疼痛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临床上一般将疼痛持续6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疼痛。
世界疼痛学会定义“凡是疼痛持续或间歇性地持续3个月以上者均称为慢性疼痛”【1】。
(二)慢性疼痛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慢性疼痛是最常见的致残和致病原因之一,有研究显示,慢性疼痛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0%一45%,其中英国为11%,加拿大为11%,新西兰为14%一24%,瑞典为40%,美国为2%一45%【2】。
而在我国,慢性疼痛约占疼痛门诊病人的30%一60%【3】。
而且,慢性疼痛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医疗资源和生产力的损耗,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三大健康问题,是应该被高度重视的重要疾病之一【4】。
另外,疼痛病人常共病其它障碍,有研究者对150个病人的慢性非癌性疼痛调查结果显示:42%的病人有睡眠质量差,总健康分、精神健康分、躯体功能、情绪状态和社会功能都下降,而且慢性疼痛患者往往不能完成家务,业余爱好以及休闲活动受损,常伴有行走困难,36%的病人显示出了全面的功能降低【5】。
大多数学者发现,尽管慢性疼痛患者病情、病程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心理状态各有差异,但多数人均存在抑郁、焦虑症状,且难以控制的疼痛是慢性疼痛患者抑郁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抑郁、焦虑与疼痛程度密切相关【6】。
(三)慢性疼痛的特点首先,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其病因非常复杂,既可以是先天的如先天性骸椎裂、骸椎腰化等,也可以是后天的,如腰椎间盘退变、突出,外伤引起神经和脊髓损伤等;既可以是躯体疾病所致,如肝癌、肺癌、胰腺癌;也可以由精神疾病引起,如重型抑郁;既可以原因明确,也有些至今原因不明如难治性腹痛(腹腔神经丛痛、上腹下神经丛痛等)。
第二,疼痛常与其基础病变不相符或没有可解释的器质性病变,如丛集性头痛。
其次,其发生、发展、持续或加重与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情绪应激等密切相关。
再次,疼痛部位常常不确定,可以是多个部位。
最后,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为持续性的钝性疼痛,同时又有剧烈的爆发痛;也可以表现为间断的电击样疼痛。
二、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慢性疼痛是由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种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疼痛的病理机制包括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
慢性疼痛的形成可能与持续的伤害性感知及其诱发的神经系统变化有关,但是大多数疼痛研究者一致认为心理因素或精神因素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持续或加重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疼痛的研究中,发现伤害性刺激与痛觉之间并非简单的应答关系,刺激强度和疼痛强度也不尽一致,这些现象表明疼痛与心理过程有密切关系。
心理因素对疼痛性质、强度、时间及空间的感知、分辨和反应程度均产生影响,并反映在疼痛的各个环节上。
Melzack 提出的“闸门学说”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心理因素在疼痛中的作用【7】。
慢性疼痛的生理机制十分复杂,在发展成慢性疼痛的患者康复时可以出现神经的重交联,即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改变和神经刺激敏感性改变,包括痛觉过敏、痛觉超敏和疼痛范围扩大。
自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就心理因素对躯体疾病的影响产生兴趣以来,进行了大量研究。
根据临床观察,精神病患者疼痛的发生率很高,提示心理障碍可能是疼痛的起因之一。
有研究表明,焦虑、抑郁均有其病理生理学基础,并进一步引起机体内环境的改变。
焦虑障碍涉及许多脑区的改变,主要为额叶、颞叶、岛叶、丘脑和海马系统等脑区【8】,同时焦虑患者大脑中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HT)和氨基丁酸系统(GABA)存在某种缺陷,导致焦虑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9】。
而在抑郁状态下,中枢神经系统的内啡呔系统发生改变,导致某些神经肽分泌异常【10】,继而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功能改变,进一步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11】。
Black认为机体在长期精神压力作用下,交感神经系统及HPA轴功能发生变化,神经末梢释放神经肽、P物质,组织内细胞因子释放增加、巨噬细胞异常激活,从而导致组织器官炎症的形成【12】。
而机体的这种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改变不仅能在外围直接产生致痛作用,同时也导致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强及中枢性痛觉过敏,参与疼痛的传导和调节【13】。
因而在焦虑及抑郁患者痛阈降低,疼痛敏感性增强【14】。
三、焦虑及抑郁对慢性疼痛患者的影响(一)抑郁情绪对慢性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1.抑郁情绪抑郁(dePression)常见表现为抑郁心境、快感缺乏、疲劳感、运动迟滞、食欲改变、睡眠障碍、躯体不适、性欲低下、日常工作及娱乐活动兴趣降低、思维和注意力下降、无价值感、自责感、罪恶感和羞耻感[15]。
2.慢性疼痛与抑郁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抑郁是慢性疼痛的直接后果或固有的一部分。
如Dworkin等的研究发现,57%的慢性疼痛患者会经历严重的抑郁[【16】。
李聪慧等研究发现,慢性疼痛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57%,显著高于对照组;【17】赵学军等对246例慢性疼痛患者研究发现,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38.62%,且抑郁评分显著高于常模【16】。
另有研究显示,慢性疼痛患者的抑郁发生率是无慢性疼痛者的4倍【16】。
有多个疼痛部位患者的抑郁发生率是无疼痛者的3——5倍【16】。
且疼痛持续时间越长、发作越频繁、程度越严重,则抑郁也越严重【16】。
也有学者认为,慢性疼痛是抑郁症患者的躯体症状。
如Arnow对5808例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有严重抑郁者的疼痛发生率较非严重抑郁者高(66%对44%)[【18】。
Little等研究发现:有抑郁的反复性腹痛的儿科患者发生腹部疼痛以及其他上消化道症状的几率(92.2%)显著高于无抑郁者(72.4%)【18】。
抑郁症患者也经常出现生理上难以解释的疼痛。
Bair MJ等研究发现,重度抑郁患者中有疼痛症状者较没有疼痛症状者的抑郁程度更高。
因此,慢性疼痛与抑郁之间是有相关性的,但这一关系的性质仍不明了,大多数学者认为,疼痛和抑郁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可形成一恶性循环【19】。
如果患者发生其中一种症状,那么他发生另一症状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3.抑郁对慢性疼痛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Borsbo等研究发现,抑郁可明显损害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疼痛患者中,存在抑郁的患者的身体不适感和不良情感体验明显超过了无抑郁的患者,存在抑郁的患者的功能状况也明显低于无抑郁者,同时他们也不愿意参加各种类型的体力活动,工作和生活处于一种很消极和被动的状态【20】。
Beeker等研究发现,慢性疼痛患者的抑郁与SF——36中的躯体、角色、认知、情绪、社会功能和整体生活质量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
由此提示抑郁越严重,慢性疼痛患者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和整体生活质量状况也越差,抑郁对慢性疼痛患者的躯体状况、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其在社会、家庭中承担的角色有影响。
Hirschfeld等研究发现,抑郁可导致慢性疼痛患者的社会功能减退,并且由抑郁导致的社会功能减退在抑郁症状缓解后仍可持续存在【21】。
(二)焦虑情绪对慢性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1.焦虑情绪焦虑(anxiety)是一种以不愉快的预感和迫近的危机感为特征的情绪状态【22】。
它包含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生理体验包括心率和呼吸加快、痉挛、出汗、肌肉紧张、胃肠道反应等一系列自主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的表现;心理症状包括惶恐不安、重复强迫症、逃避日常事务、过度换气、休息不好、无力感以及睡眠紊乱、易激惹、害怕失控等。
2.慢性疼痛与焦虑的关系慢性疼痛患者频繁就诊,辗转求医,除了疼痛以外,也包含焦虑的因素。
同时长期存在的疲乏、疼痛、食欲和睡眠差等也可造成患者焦虑情绪的发生。
慢性疼痛人群中焦虑情绪的发生率多在24.4%——57.4%之间【23】,而ryoguran等对157名年龄在18——65岁的非特异性胸痛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有49名患者(31.2%)的抑郁、焦虑得分偏高(大于10),这些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生更频繁,如头昏、寒战和潮红,其中23名患者被心理医生确断为焦虑症【21】。
AdrienneJ等的研究结果显示:有肌肉疼痛、头痛和胃痛的患者发生掩饰恐慌,形成焦虑的比率是正常人的2.5一10倍【20】。
李聪慧等研究显示慢性疼痛患者有肯定焦虑的占43%,慢性疼痛组有肯定的焦虑者明显高于对照组【24】;赵学军等对246例慢性疼痛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焦虑情绪发生率为30.89%,其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00)【25】。
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与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工具和/或被研究人群不同有关。
慢性疼痛的程度越高,预示着将会出现越严重的焦虑症状。
研究发现,疼痛的症状和确诊的焦虑显著相关,焦虑患者发生疼痛是正常人的3——9倍【23】。
焦虑增加疼痛的发作,越是焦虑的患者对于疼痛会有越严重的心理反应。
焦虑也可诱发曾经的情感创伤,降低患者的痛闰,降低患者对疾病和疼痛的应对能力,增加患者对疼痛的躯体感受,因而焦虑也可加重患者的疼痛发作【23】。
3.焦虑对慢性疼痛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Nichofl等对2650例患者的调查研究发现,慢性疼痛患者中有焦虑者的SF——12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无焦虑者,且焦虑是导致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20】。
因此,焦虑对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影响。
Verbunt JA等则发现,SF——12的心理健康维度是解释慢性疼痛患者残损原因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20】。
Phihp等对108例慢性疼痛患者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研究发现,焦虑是SF——12生理功能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且焦虑、抑郁、疼痛相关的社会功能改变三者可解释慢性疼痛患者6个月后生活质量改变的70%【20】。
焦虑影响慢性疼痛患者日常生活的可能原因包括(1)存在焦虑的慢性疼痛患者对客观事实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对治疗缺乏信心,对不适感过度评价、过度敏感,注意集中于筛查身体的或心理的威胁性信息,激发“焦虑程序”产生主观焦虑、植物神经活动亢进、应对或回避行为等,因此出现心因性的躯体症状或使不适感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