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后感
首先自我简单介绍一下,我叫别克,是一名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一名
科大文学院研一的留学生。
因为我对中国的文化和文学有很大的兴趣,所以
来到了中国。
我来中国之前对中国文学的了解的和到中国以后的感觉完全不
一样。
来到中国以后才发现我没学到比学过的还多。
中国有一句我比较喜欢的俗语:就是“茶壶里面煮饺子倒不出来”,因
为我是一名外国留学生,用我现在汉语语言水平来写一篇文章还是不太容易的。
我不但刚刚开始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而且对我眼中中国的文
学是非常非常的深。
将我非常希望会趁在中国留学的机会好好的把汉语掌握好,将回国后作为我国和中国之间的桥梁。
最近我们期末考试要求读一篇小说后写感,我选的题目是余华的小说《活着》。
下面是我对《活着》小说的读后感:
最近,找了些关于《活着》的电影,是因为汉语语言能力看完说后再
看一片有关电影感觉会更清楚里面内容,所以找到了《活着》由香港年代国
际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剧情片。
不停的续看了两遍,该片改编自余华的
同名小说。
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
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
不过里面的情节与小
说有点出入,所以看完书后就在网上找到这篇小说简单地看了几遍。
尽管是
第一次读余华的《活着》,但读完以后感受多。
他让我对活着,更或是生命
有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的审视,或者说是另一种认识。
简单说下余华,他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现代作家。
1977
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
1983年开始写作,同年进入
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余
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2005年获得
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我看他人简历和所写的《活着》小说后感觉值得获得
这种贡献奖。
《活着》这片小说太过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线,那些曾经鲜活,最终变的死寂的生命却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
本书作者余华用冷静的令人
发怵的笔调记述着这个故事。
在我看来余华是冷漠无情的,他何以让那么善
良的妻子,那么聪明伶俐的儿子乃至更多人相继离福贵远去。
只留下我内心
无声的叹息和泪水。
福贵的儿子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
“有庆不会在这
条路上跑来了。
”他的母亲说。
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
有庆对
生活充满无限的向往和希冀,即使贫苦艰难的生活,即使福贵简单而粗暴的
教育方式,他都那么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他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
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
所以当他在父亲面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衷心
的笑了,因为我似乎看见了有庆的希望。
可是令我无法接受的是有庆的突然
死去。
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
由于血型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被逼着去献血,他竟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
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
自己。
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
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不禁有些战栗。
全书笼罩着“欲哭无
泪的压抑”。
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
平静。
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
当更多难以承受的苦痛,我们依然要坚忍,顽强。
这或许就是生命的力量,
这或许就是活着的呼唤。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
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
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
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
活着,在所了解的中国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
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
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述说苦难的时候,眼睛里差点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
不清是悲痛欲绝,还是幸免于难的麻木。
正如我们终会明白,无论现在我们经历的是何等的幸福喜悦,抑或是
何等的艰辛苦难,只要活着,再多的苦与累终究会被时间一一磨去棱角,或
许在那时我们已经记不得有多苦有多累。
人们总说人犹如那树叶,抽芽、舒展、枯黄、飘落,终究腐烂在泥土里。
但我想这不应该是我们惧怕和担忧的,树叶的美还在于衬托鲜花的娇艳,我们的一生终究还有过程的美丽。
像福贵
那样活着,像那头老牛那样活着。
尽管有些苍凉的意味,但终究品味着生活
的酸甜苦辣,但终究还有福贵活着惦念着他死去的亲人。
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这本书于我看来揭示了一种高尚:那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
对善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
正如主角福贵贵,一生坎坷多折,
经历了家境的破落,经历了国共的战斗经历了文革的动乱,经历了所有亲人
先后离他而去的苦痛,最后与一头与他同名的老牛相依为命默默的活着,无
牵无挂的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
我想余华最想告诉
读者的是: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坚强去面对一切的力量;一种支持
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坚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
一种力量。
他的这部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
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
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
小说中,作者对于“死亡”的安排更是匠心独运。
父亲的死第一次把他从生
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伤员们的死使他开始了解到战
争的残酷,生活的残酷,更体会到家的温暖;就在他与家人团聚之时,母亲
的死更是引发他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也让他刚刚品尝到亲情的心跌落谷底;
就在一切趋于平静的时候,儿子“有庆”的死再次给了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人近暮年,就连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孙子“苦根”,也离他而去,死因是撑死的……现在看来近乎荒谬的情况,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种
遭遇,集中反映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生活的疾苦,亲人的离去一次又一次
地体会着从天堂直坠入地狱的感觉。
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死亡”来表现“活着”的手法,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绝。
看着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当一个个至亲至爱的离他而去时,他的
内心该是如何呢?换句话说,他又能如何呢?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我的身上,我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或许我会和他一样选择了很多活着的人的都会的
一种做法——活着,努力的、艰难的、勇敢的活下去;也许我会选择另外的
方法,用死亡来结束自己悲惨的一生。
但这这是一种逃避,逃避生活带给我
们的灾难,逃避自己的人生,并不能解决什么,只会徒增活者的人的痛苦。
但活着这往往是最难的一个做法,人的一生中有痛苦,也会有幸福。
你无法
逃避,也无从逃避,你的选择,或许你根本就没的选,只能是面对。
正如余
华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的。
”在这篇小说中人是卑贱的,请允许我这么说,活着才是最大的幸福,然而我
们当中的人却视而不见,他们认为活着理所当然的。
一心追求名利,金钱,
女色……,他们都把活着当什么啦!他们对活着是如此的浪费,如此的无视,如
此的不当一回事!或许只有看过这部小说才知道原来活着真不错,对应于那
些轻视生命,浪费生命的人来说,活着只不过是一种无形的浪费。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人的一生中有太多太多的诱惑,它们会时不时的
出现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说真的面对这些我们或许会心动,但当我们想要
去得到时,我们可能要付出很多,忘记很多,背叛很多,甚至是至亲的亲情。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去做呢?而《活着》则在这一方面有教会了我很多,它剔除掉了城市的浮噪和喧哗,它赋予人类精神洗练和升华的过程。
它给那
些为金钱而生与死的人以当头一棒,它教训了那些亵渎自己生命的懦夫,它
更多的只是在告诉人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
事情而活着的。
对于那些遇到什么事想不开,就拿自己生命开玩笑的人来说,或许他们并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活着干什么?可
是换一种思考方式,无论是怎样活着,直要能体会到活着的本身的意义那就
行了,不需要为了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活着之外的东西而失去那些应
有的活着的幸福。
就像小说里的主人公——福贵,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困境,其实再怎么好的解决办法都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要好好的活着,只
有活着才有希望,才能去解决困难。
人死如灯灭,死了留下的只有遗憾和痛苦,并不能解决困难。
让我们活着,好好的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
或许,这是读完这部小说我得到最切实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