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谢肉节谢肉节(俄文:Масленица,英语:Maslenitsa)又称送冬节,烤薄饼周,是一个从俄罗斯多神教时期就流传下来的传统俄罗斯节日。
后来由于俄罗斯民众开始信奉东正教,该节日与基督教四旬斋之前的狂欢节发生了联系。
现在谢肉节的开始日期为每年东正教复活节前的第8周,例如2009年的谢肉节从2月23日一直持续到3月1日。
来历“谢肉节”源于东正教。
在东正教为期40天的大斋期里,人们禁止吃肉和娱乐。
因而,在斋期开始前一周,人们纵情欢乐,家家户户抓紧吃荤,以此弥补斋戒期苦行僧式的生活。
“谢肉节”因此而得名。
“谢肉节”又叫送冬节。
中世纪的斯拉夫民族认为,当太阳神雅利拉战胜了严寒和黑夜的时候,就是春天来临的日子。
对农民来说,这意味着春耕劳动即将开始。
因此,每年2月底、3月初,古斯拉夫人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送冬仪式,并由此产生了送冬节。
简介“谢肉节”源于东正教。
在东正教为期40天的大斋期里,人们禁止吃肉和娱乐。
因而,在斋期开始前一周,人们纵情欢乐,家家户户抓紧吃荤,以此弥补斋戒期苦行僧式的生活。
“谢肉节”因此而得名。
“谢肉节”又叫送冬节。
中世纪的斯拉夫民族认为,当太阳神雅利拉战胜了严寒和黑夜的时候,就是春天来临的日子。
对农民来说,这意味着春耕劳动即将开始。
因此,每年2月底、3月初,古斯拉夫人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送冬仪式,并由此产生了送冬节。
按照传统的民间习俗,为期七天的“谢肉节”每天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星期一是迎春日,人们用稻草和布条捆扎象征冬天的玩偶,并将它们放在家里。
入夜时分,人们燃起篝火,在篝火旁载歌载舞。
第二天是娱乐日。
周三是美食日,是女婿们到岳母家吃面饼的日子。
接下来的一天是醉酒日,节日在这一天会达到高潮。
星期五是女婿回请岳母吃面饼的日子。
小姑子聚会日是在第六天,人们从这天开始焚烧用干草制成的玩偶,表示送走冬天,迎接春天的来到。
最后一天是宽恕日,人们在这一天互相请求对方宽恕自己,摒弃前嫌,重归于好。
这天,人们将那些还没有来得及焚烧的玩偶付之一炬,表示已彻底告别寒冷的冬天,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
随着时代变迁,俄罗斯人已不再遵守那些陈旧的清规戒律,但烤制面饼、捆扎并焚烧玩偶的习俗仍然保留了下来。
每当“谢肉节”来临,俄罗斯人都会自发组织化装游行、民间歌舞、游戏、溜冰、滑雪、乘三套马车兜风等娱乐活动。
为推动莫斯科旅游业的发展,莫斯科市政府于2002年已正式宣布“谢肉节”为城市节日,并组织安排多项大型活动。
俄罗斯许多地方的冬季长达半年左右。
冬天的俄罗斯寒风凛冽、万物萧条,到处都是冰天雪地。
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俄罗斯人活泼好动的天性。
而“谢肉节”的来临则使俄罗斯人看到了春天的希望。
起源和演变谢肉节起源于多神教时期的俄罗斯春耕节。
马斯列尼察(Масленица)是斯拉夫神话中的女神。
在神话故事中,春神和战争之神雅丽洛(Jarilo)战胜了黑暗,给人们带来温暖。
大约在2月末和3月初,人们烹制出象征太阳的金黄色圆形薄饼,在节日的最后一天烧掉象征马斯列尼察的稻草人以表示春天的来临。
俄国人往往将此节日视作新年的开始。
大约从公元二世纪起俄国人就已经庆祝这一节日。
东正教传入俄罗斯以后,教会将节日的日期改到了大斋戒之前。
因为在大斋戒中不得吃肉,所以这一周又成为人们向肉食品告别的日子,因此称为谢肉节。
历代沙皇也曾在自己的宫殿中或是在莫斯科举办谢肉节活动。
苏联政府时期,该节日的宗教意义被淡化,此后谢肉节的传统逐渐遭到人们淡忘。
2002年,莫斯科市宣布该节日为城市节日,莫斯科市将在节日期间举行彩车游行等活动。
2005年,谢肉节被确定为全俄罗斯联邦的节日。
节日流程星期一:迎春日,这一天人们要烹制薄饼,传统上,第一张薄饼会送给穷人以示对死者的纪念。
孩子们一大早就走上街头堆雪人,富裕人家清晨即开始煎薄饼,人们开始用稻草和布条捆扎象征冬天的玩偶。
星期二:始欢日,年轻的未婚男女通过滑雪橇、到亲友家作客等方式彼此物色自己的意中人,以便复活节过后可以举行婚礼。
星期三:宴请日,岳母邀请女婿到家中吃薄饼,品尝各种小美食,故这天也称为儿童日。
星期四:狂欢日,活动的高潮,人们到街上举行活动,开怀畅饮。
口号是“越豪放这一年会过得越好”,庆祝活动在这一天掀起高潮,人人应开怀吃喝,一直到肠胃实在装不下为止。
星期五:姑爷上门,新女婿邀请岳母及其家人吃薄饼。
口号是“女婿,看你如何尊重丈母娘吧”,这一天,岳母要反拜女婿家,并为女婿煎薄饼,准备一场真正的盛宴。
星期六:嫂子需送小姑子礼物,并邀请她和丈夫一家或闺中密友来家作客,人们从这天开始焚烧用干草制成的玩偶,表示送走冬天,迎接春天的来到。
星期日:宽恕日,人们在这一天拜访亲朋好友,要求他们宽恕自己在过去一年中犯下的过错。
在这一天,人们还要烧掉象征冬天的稻草人,寓意将冬天送走。
有时人们则会将女性打扮成马斯列尼察,再将她扔向雪堆以示送走冬天。
这一天结束后,就标志着束缚俄罗斯人的寒冬已经过去,人们已经看到春天的希望。
习俗谢肉节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传统就是烹饪并食用名为blini的烤薄饼。
这种薄饼呈金黄色,象征着太阳,表示春天的来临和白天越来越长。
这种薄饼原先用荞麦粉、黄油、鸡蛋、牛奶、土豆或奶油、调味料制作而成,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开始逐渐向其中加入面粉成分。
食用的时候,用薄饼将鱼子酱或是三文鱼卷起。
舞蹈,歌唱,滑雪,滑冰,拳击等体育活动也是谢肉节必不可少的节目。
此外,谢肉节的一大特色是在这一周之中,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
谢肉节另一种娱乐方式是拳击,它一直保留至今。
最不伤和气的玩乐则是从结冰的山坡上飞速滑下。
很长时间以来,斯拉夫人一直将谢肉节视为新年。
因为14世纪以前,俄罗斯的新年始于3月。
而根据俄罗斯的风俗,新年那天运气如何,此后一年就会延续那天的运气。
因此,每逢此节,俄罗斯人都不吝惜美酒佳肴,并纵情享乐。
所以谢肉节在民间一直被称为“坦诚的”、“全民”的节日。
谢肉节时,人们喜欢荡秋千,但每年都有人因为玩得过火而残废。
沙皇阿列克谢采取了最严苛的手段,禁止私自酿酒,不准俄罗斯人参与冒险游戏,“不能动拳头、不能荡秋千”。
但这些严厉的法令在脱缰的欢乐面前是如此的乏力。
年轻的彼得一世在莫斯科参加谢肉节活动时,就置父亲的训诫于不顾,兴高采烈地荡起了秋千。
奥地利驻俄使馆外交官科尔布发现,谢肉节期间,人们“对最高统治者的尊崇无影无踪,个人意志处处占了上风”。
令他吃惊的是,就连年轻的沙皇彼得一世也是置传统威严于不顾。
科尔布成为节日游乐的参与者:谢肉节在莫斯科新落成的宫殿举行,统领“众人皆醉”教堂的名为“公爵爸爸”的滑稽长老被奉为圣人,宫殿是献给希腊酒神巴克科思的,到处摇炉散香,长老挥舞着用烟斗制成的十字架,祝福大家。
随后是一场为期两天的飨宴,参与者不能回家休息。
外国宾客只允许轮流休息,睡醒的人必须跳集体舞。
叶卡捷琳娜二世为庆祝加冕,也效仿彼得一世,趁谢肉节期间在莫斯科举办了名为“战胜的弥涅尔瓦”的盛大假面流行。
为期3天的假面游行中,展示了各种社会陋习:受贿、鲸吞国库财产、公务手续繁冗等,而这些陋习都被睿智的女沙皇治理好了。
参与流行的有4000名演员及200辆大马车。
叶卡捷琳娜二世终于盼来了孙子亚历山大的降生。
她希望由亚历山大取代失宠的儿子帕维尔,继承皇位。
喜出望外的她办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钻石谢肉节”。
英国大使加里斯勋爵描述道:“女沙皇在谢肉节期间随意宴客,其规模、规格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晚餐结束后,甜点被盛放在昂贵的食碟中,一一呈上。
这些食碟镶嵌着宝石,其价值接近200万英镑。
”晚餐后游戏的获胜者,女沙皇都以美钻相赠。
仅一个晚上,她就送出了近150枚价值连城、工艺精美的钻石,令加里斯勋爵叹为观止。
谢肉节最重要的一天是周日。
在俄罗斯,这天被称为互相宽恕的周日。
人们为自己为亲朋好友造成的所有不快互致歉意。
狂欢按照传统的民间习俗,为期7天的“谢肉节”每天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星期一是迎春日,人们用稻草和布条捆扎象征冬天的玩偶,并将它们放在家里。
入夜时分,人们燃起篝火,在篝火旁载歌载舞。
第二天是娱乐日。
周三是美食日,是女婿们到岳母家吃面饼的日子。
接下来的一天是醉酒日,节日在这一天会达到高潮。
星期五是女婿回请岳母吃面饼的日子。
小姑子聚会日是在第六天,人们从这天开始焚烧用干草制成的玩偶,表示送走冬天,迎接春天的来到。
最后一天是宽恕日,人们在这一天互相请求对方宽恕自己,摒弃前嫌,重归于好。
这天,人们将那些还没有来得及焚烧的玩偶付之一炬,表示已彻底告别寒冷的冬天,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
随着时代变迁,俄罗斯人已不再遵守那些陈旧的清规戒律,但烤制面饼、捆扎并焚烧玩偶的习俗仍然保留了下来。
每当“谢肉节”来临,俄罗斯人都会自发组织化装游行、民间歌舞、游戏、溜冰、滑雪、乘三套马车兜风等娱乐活动。
为推动莫斯科旅游业的发展,莫斯科市政府于2002年已正式宣布“谢肉节”为城市节日,并组织安排多项大型活动。
俄罗斯许多地方的冬季长达半年左右。
冬天的俄罗斯寒风凛冽、万物萧条,到处都是冰天雪地。
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俄罗斯人活泼好动的天性。
而“谢肉节”的来临则使俄罗斯人看到了春天的希望。
春耕·谢肉·送冬送冬节的前身是古斯拉夫人的春耕节。
人们认为冬去春来是春神雅利洛战胜严寒和黑夜的结果,因此每年2月底3月初都要举行隆重的送冬迎春仪式。
古斯拉夫人以此欢庆经过漫长的严冬,明亮的太阳又开始为大地送来温暖。
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后,无力取消这一异教的民间节日,只好把春耕节改称谢肉节,节期安排在春季大斋前一周。
这一周过后,进入40天的大斋期,期间人们禁止娱乐、吃肉,故称谢肉节。
由于此后整整8个星期不能吃荤,人们便在这一周内随心所欲地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尽情享受歌舞娱乐和户外活动。
对于谢肉节的纵情撒欢,有一组描写非常到位:美食要饱撑到打嗝,纵酒要醉倒喉头,放歌要唱至断肠,起舞就要跳到倒地。
面饼在俄罗斯谢肉节扮演着主要角色,女主人们往往整个星期烙个不停。
圆圆的、热热的面饼,是春天太阳的象征,它把偶像崇拜和宗教风俗巧妙地融在一起。
谢肉节持续7天,每天各有其名,庆祝方式不尽相同。
滑雪橇是俄各地节日里都必不可少的共同娱乐,大人们带着孩子登上雪山,从冰坡高处往下滑,从早到晚,不知疲惫。
但大规模的节日狂欢则从周四算起。
上流社会讲究搞狂欢舞会、假面晚会,老百姓玩化妆集会、斗拳。
每逢晚上,姑娘、小伙儿共聚一处,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星期天被认为是最有意义的一天,称为“宽恕日”。
人们在这一天互相请求对方宽恕自己,捐弃前嫌,重归于好。
这一天结束后,就标志着束缚俄罗斯人的寒冬已经过去,人们已经看到春天的希望。
俄罗斯祖辈就是这样,在大斋前的一周里,一边尽情享受冬去春来的快乐,一边为斋期戒肉、戒荤、净化心灵做好准备。
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政府将这个节日改为送冬节,又叫俄罗斯之冬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