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释下列名词:
(1)叉柱造:将多层木建筑的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檐柱斗栱上,但向内退进半柱径。
(2)平坐:高台或楼层用斗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
(3)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加工较精细。
宋代明栿常作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5)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4)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
(5)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加工较精细。
宋代明栿常作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6)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7)嫩戗发戗: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檐角处有很大的翘起,嫩戗斜插在老戗上,并形成50—60度夹角。
(8)耍头:顶层华拱或昂上与令拱垂直相交的构件。
(9)金厢斗底槽:宋氏建筑平面,内外两圈柱子。
(10)举架:清式屋架折举得方式。
(11)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12)额枋: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
(13)平板枋:平板枋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拱的构件。
(14)斗栱: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15)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16)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17)椽是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18)四阿顶(要求附图):又称庑殿顶,也称五脊殿。
屋顶由四面坡组成。
.
(19)宝城宝顶: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一种封土形制。
是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
圆形围墙称宝城,穹隆顶则称宝顶。
这种形制用于明清两朝,清朝的宝城宝顶多为椭圆形。
31.乳袱:两步架的梁。
宋称乳袱,清称双步梁。
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都放在铺作上的。
32.草袱:是在天花板(平棊)以上,未经艺术加工或处理比较粗糙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33.明袱:指天花以下的梁,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
34.穿插枋(挑尖随梁)明清建筑在檐柱和老檐柱之间,用枋料加以串联,提高木构架的稳定性的水平构件。
35.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38.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也称美人靠。
39.罩: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
40.支摘窗:支窗是可以支撑的窗,摘窗是可以取下的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
41.平闇(暗):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42.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成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
一般居民用竹,高梁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
43.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等。
46.瓜柱:一种比较短的柱子,它立在两层梁架之间或梁檩之间。
宋代叫“侏儒柱”或“蜀柱”
47.和玺彩画:清代彩画制度中等级最高的形式,仅用于宫殿、皇家坛庙的主殿、堂、门等主体建筑上。
该彩画用金量较大,各主要线条均沥金粉,金线一侧衬白粉线或加晕。
48.旋子彩画:明清时期常用的一种彩画类型,以旋花为主体进行构图。
旋花纹饰为旋纹。
49.苏式彩画:起源于清代早期,因苏州始用而得名。
常以人物故事、山水、花鸟、虫
鱼、异兽、流云、博古等绘画及各种万字、回纹、夔纹、锦纹等为图案为画题。
50.栱:栱是置于坐斗口内或跳上的短横木。
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凡是向内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
翘:垂直于立面的栱;
横栱:平行于立面的栱称横栱。
一、颐和园造园手法?
答:1、集仿各地名园于园中,采用对景、借景、添景、框景、抑景、漏景、障景的手法。
2、风水选址上的原则是依山傍水,坐北朝南。
山水格局特点是以山为主,以水为辅。
讲究智水与仁山的结合。
3、颐和园坚定不移的走轴线与对称的道路
4、花木配置多做群植或成林布置,不似私家以单株欣赏为主,而且遍植奇花异卉。
主要依靠堆土来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起伏,再适当点缀山石,形成真山与假山相结合的方式
5、建筑类型上主要是以殿堂为主,亭台为辅。
建筑布局上以规则中轴线对称为主。
建筑数量上采用密集型,建筑密度较大。
建筑体量比较大,桥多采用石拱桥。
二、杨廷宝的作品?
答:北京和平宾馆。
中央大学图书馆、南京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沈阳车站、沈阳东北大学、北京车站等
三、
一.绘图题
1.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平面和正立面、当心间剖面(面阔7间,进深8架椽九檩)
2.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平面、剖面(面阔5间,进深4间8 )
3.中国清代皇家园林的特征
①规模很大,是包含有起居、宴集、骑射、观剧、祀祖、召见大臣、处理政务、举行朝
会的多种用途的综合体。
清代帝苑的布置一般都有两大部分;一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
另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
②清代苑囿造景通常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为若
干景区,每区再布置各种不同趣味的景点。
③帝王苑囿的建筑布局与形式除宫室部分较规整严谨外,其它多较活泼,随意布局,建
筑式样多变,与地形结合紧密,建筑体量比较小巧素雅,常不用斗拱,但同私家园林相比,又显得堂皇壮丽。
苑中的中心建筑,为了与空间相称,体量尺度都很高大。
④帝王苑囿主要依靠堆土来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起伏,再适当点缀山石,形成真山与假
山相结合的方式。
⑤花木配置多做群植或成林布置,不似私家以单株欣赏为主。
4.颐和园造园的特点(手法):
1、规模、选址:规模大,选址在自然条件好的风景区,巧于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形成各自特色。
2、要素比例: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
3、主体建筑布置:在园林入口处。
“山之眉目,开面之处。
”
4、平面构图:主体建筑关系是几何关系,界面围合是拓扑关系,既有皇家气势,又轻松。
5、空间构图:都有主体建筑,视野收放正对大水面,主体背后为幽深水面,面对大水面有观景设施,有对景的对象,成呼应关系。
6、叠石、花木:一般设有园中园,叠石手法用在园中园中,大范围依靠堆土成山,真山与假山相结合的手法。
多做群植或成林布置花木。
7、建筑形式与色彩:立面造型端庄,讲求轴线关系,有皇家气势,色彩凝重,不像南方清淡。
8、序列组织: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心理上产生扩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