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固体废物的填埋处理2015(12环科)学生版

13固体废物的填埋处理2015(12环科)学生版

第十三章 固体废物的土地填埋处置
一 土地填埋处置的概述
二 卫生土地填埋的概述
三 填埋工艺 四 场底防渗系统 五 渗滤液的产生与控制 六 填埋气体的产生与控制 七 填埋场的封场
一 土地填埋处置的概述
1 概念
土地填埋(landfill):
从传统的堆放和填地处置发展起来的一项最终处置技术, 不是单纯的堆、填、埋,而是一种按照工程理论和土工标准, 对固体废物进行有控管理的综合性科学工程方法。 优点:工艺简单,成本低,适用多种固体废弃物。
2)对HDPE膜铺设要求:
平坦、无皱折、搭接尽量减少焊缝、边坡与底部交界处 布设焊缝、接缝平行于斜坡面,基础底部膜避开垂直穿孔管 道、边坡膜要锚固(矩形槽覆土锚固法)。 3)对HDPE复合衬层下垫层(保护层)的要求: 采用天人防渗材料(黏土),黏土层厚度0.6~1.0m, 黏土层压实度不低于90%,下垫层不含直径大于0.5cm的颗 粒物、不脱水、开裂,施放化学除莠剂。
4)单HDPE复合衬层的结构设计:
边坡黏土层厚度比底层大10%(边坡防渗比底层难), 底部黏土层(保护层)厚度0.6~1.0m,排水层(砂/砾石) 厚度大于30cm,边坡坡度1:3,底部坡度2~4%。
5)HDPE双衬层的结构设计: 上层HDPE膜0.6~2.0mm,基底HDPE膜1.0~1.5mm, 底部黏土层(保护层)小于等于100cm(边坡100cm),排 水层30cm,过滤层15cm,边坡1:3,底坡2~4%。
卫生土地填埋剖面图
(1)好氧式填埋:高温堆肥 减少填埋过程中垃圾降解所产生的水分,进而 减少渗滤液的污染。 高温,灭菌。 结构复杂,施工困难,造价高。
(2)准好氧式填埋
(3)厌氧式填埋 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施工费用低,同时可回收 沼气。
2 场地的选择
选择原则:1)防止污染的环境安全原则;
2)经济合理原则;
1)覆土和填埋垃圾之比为1:4或1:3。
2)填埋后废物的压实密度为500-700kg/m3。 3)场地的容量: 一般填埋场应满足10年垃圾填埋容量的 要求;而大型填埋场应不少于20年。
一年中需要进行卫生填埋的固体废物体积可按下式计算:
4 填埋操作 操作步骤 将卸车后的垃圾摊开、撒匀 主要设备
推土机
(5)调节池
对渗滤液进行水质和水量的调节。
五 渗滤液的产生与控制
1 渗滤液的产生
(1)降水 渗滤液 的主要 来源
(2)地表径流
(3)垃圾含水 (4)地下水
渗滤液产生量的预测
(1)水量平衡法(理论计算法)ຫໍສະໝຸດ 卫 生 土 地 填 埋 场
渗滤液年产生量的数学表达式:
Q=P+D+G+W-E
P D G
E
Q W
5 渗滤液收集系统
包括:导流层、收集沟、多孔收集管、集水池、提升多孔 管、潜水泵和调节池。
(1) 导流层
指填埋场底一系列坡度的阶地,厚度不小于300mm, 由卵石(无,用碎石)铺设而成。目的是将全场的渗滤 液顺利地导入收集沟内地渗滤液收集管内。
(2)收集沟 设置于导流层的最低标高处,并贯穿整个场底,尽量 设置成直管,中间不出现弯折点。位于场底中轴线上的 为主沟,在主沟上依间距30-50m设置支沟。收集沟中填 充卵石或碎石 。
(4)根据垃圾产生量进行类比分析 渗滤液产生量与垃圾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比 例关系,一般在0.2~1.1之间。 垃圾量小,降雨大的地区,取高值。 垃圾量大,降雨小的地区,取低值。
2 渗滤液的组成及特征
常见元素和离子:Cd、Mg、Fe、Na、
NH3、CO32-、SO42-、Cl-等
组 微量金属:Mn、Cr、Pb等 成 有机物:以COD、BOD来计量 微生物:细菌、大肠杆菌
缺点:
(1)容量限制:一般以20年为设计标准,可以通过分选延 长使用寿命。 (2)二次污染:浸出液污染地下水,有机物产生气体。
2 分类
山间填埋 填埋 地形 特征 峡谷填埋 填埋场地 水文气象 条件 干式填埋 湿式填埋
平地填埋
废矿坑填埋 厌氧性填埋 好氧性填埋 准好氧性填埋
干式、湿式混合填埋
填埋场 的状态
双复合衬层防渗系统:综合了单复合和双层防渗系统的优 点,具有抗损坏能力强、坚固性好、防渗效果好等优点, 但造价较高。用于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
人工防渗衬层的设计:
1)对HDPE 膜性能要求:
密度0.95g/cm3,熔流指数0.05~0.3g/10min,碳黑添加量 2~3%,膜厚0.5~2.5mm,渗透系数小于10-12 cm/s。
压实机
压实垃圾
挖掘机
铲运机
摊平并压实每日覆盖土和中间覆盖土 目前采用可重复利用的塑 料膜替代日覆盖土
封场,复育
三 填埋工艺(以生活垃圾为例)

场底防渗系统—固废填埋场最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在填埋场底部和周边铺设低渗透性材料建立衬 层系统以阻隔填埋气体和渗滤液进入周围的土壤和水体 产生污染,并防止地下水和地表水进入填埋场,有效控 制渗滤液产生量。
3 渗滤液的控制对策 (1)渗滤液产生量的控制 (2)渗滤液的收集排放系统设置 (3)渗滤液的处理与最终处置
(1)渗滤液产生量的控制
1)入场垃圾含水率的控制
垃圾含水率<30% 降低垃圾中有机物含量(分离作堆肥)
雨水流路
雨水沟
2)地表水渗入的控制
涵洞
雨水储存塘
增加覆盖层的贮排水作用
3)地下水浸入的控制
封场后有相当面积的土地可以开发利用
3 场地的设计
(1)填埋总体设计思路
(2) 场地设计主要考虑因素: 1)场地的面积和容量 2)地下水保护系统 3)气体的产生及控制
场地的面积和容量: 卫生土地填埋场地的面积和容量与城市的人口数量、 垃圾的产率、固体废物填埋的高度、垃圾与覆盖材料量之 比以及填埋后的压实密度有关。 常用的设计参数:
1 场地处理
铺设防渗膜前进行场地平整和石块等坚硬物的清除 。
其中:山坡开挖与平整宜与膜的分期铺设同步,边 坡坡度一般取1:3,平整开挖顺序为先上后下。
2 填埋场防渗材料
(1)天然防渗材料:黏土、亚黏土、彭润土等 ——天然防渗层 (2)人工合成有机材料(柔性膜):塑料卷材、橡
胶、沥青涂层等,最重要的是高密度聚乙烯
膜等),将渗滤液阻隔于填埋场中,同时液防止外部的地 下水和地表水进入填埋场中。 不同组合形成单层、双层、单复合、双复合防渗系统
单层衬层防渗系统:只能用在抗损坏性低的条件下;
单复合衬层防渗系统:典型结构为柔性膜(上层)+黏土 矿物层(下层),防渗效果优于双层衬层;
双层衬层防渗系统:用于混合型填埋场,即生活垃圾与危 险废物共同处置的填埋场;
天然防渗 人工防渗:复合衬层防渗
(2)渗滤液的收排系统设置 作用:保证在填埋场预设寿命期限内正常运行,收集并 将渗滤液排至场外指定地点,避免渗滤液在填埋场底部蓄积。
渗滤 液蓄 积引 起的 问题
(HDPE)。 ——人工单/双层防渗层
3 场底防渗系统(从上到下)
过滤层——保护排水层,过滤掉渗滤液中的悬浮物和其
他故态、半固态物质;
排水层(包括渗滤液收集系统)——及时将渗滤液排出,
减轻防渗层压力,减少渗滤液外渗的可能性;
保护层——保护防渗层,防止其受外界影响而被破坏;
防渗层——通过铺设渗透性低的材料(改性黏土、柔性
污染物
代表浓度X 30,000 20,000 500 2,000
范围 (0.01~3)X (0.01~2)X (0.01~1.5)X (0.05~1.5)X
渗滤液水质 填埋场中废物的分解过程 阶段Ⅰ:好氧分解阶段; 阶段Ⅱ:液化及产酸阶段; 阶段Ⅲ:甲烷增长阶段;
COD BOD NH4+-N Cl-
(4)气候条件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环境,避免高寒区
(5)环境条件
尽量避开居民区,适当远离城市,尽量选建在城市的下风向。
(6)运输距离要适中
一般要求在保证其它条件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运输距离尽量短, 以减少处置的成本。 交通方便,具有能够在各种条件下运输的全天候公路。
(7)考虑迹地的开发利用
迹地——完成填埋作业后的地盘。
卫生土地填埋(城市生活垃圾) 对 象
安全土地填埋(危险废物)
二 卫生土地填埋(Sanitary Landfill)的概述 1 概念
Sanitary landfills are sites where waste is isolated from the environment until it is safe 卫生土地填埋: “利用工程手段,采取有效技术措施,防止 渗滤液及有害气体对水体和大气的污染,并将垃圾 压实减容最小,填埋占地面积最小。在每天操作结 束或每隔一定时间用土覆盖,使整个过程对公共卫 生安全及环境均无危害”的一种土地处理技术。
3)工程合理原则 ; 4)政策法规原则(符合城市发展规划)
选择步骤:预选——初选——定点。
考虑的因素: (1)合理确定有效填埋面积 满足10年以上服务区内垃圾的填埋量
一般生活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以15-25年为宜
(2)土质条件与地形特点
底层土壤的防渗能力强
覆盖土壤易取,易压实,防渗能力强 地形要便于施工,避开洼地,泄水能力强 (3)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位尽量低,距底层填埋物至少有1.5m 最佳场址选在封闭的流域内
每天将运到填埋场的固体废物在限定的区域内铺散成4075cm的薄层,然后压实以减少废物的体积,并在每天操作之后用 一层厚15-30cm的土壤覆盖、压实。
固体废物层和土壤覆盖层共同构成一个单元,即填筑单元 (cell)。具有同样高度的一系列相互衔接的填筑单元构成一个 升层(lift)。 完整的卫生土地填埋场是由一个或多个升层组成的。当土地 填埋达到最终的设计高度之后,再在该填埋层之上覆盖一层90120cm的土壤,压实后得到一个完整的卫生土地填埋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