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园地#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裴娣娜(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北京100875[关键词]发展性教学;合作学习[摘要]合作学习是发展性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该文就合作学习的目标、教学中合作交流的形式及类型、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308(200002-0001-06[中图分类号]G424.24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在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中,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学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与交往中得到发展。
发展性教学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科学的交往观基础上的。
将教学过程作为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而且使教学认识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将主体间的社会交往纳入认识活动过程,承认教学认识活动的社会性,并作为学生认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发展性教学,关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群体间人际关系和交往活动,积极建立群体合作学习关系。
这就是:使教师在/权威、顾问、同伴0三种角色的选择中,使学生在/竞争、合作0两种关系的处理中,师生在主动与受动角色扮演中形成良性促进的和谐关系。
这种关系是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合作、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如果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拥有轻松、宽裕,不仅有利于使学生获得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提高自我教育的水平,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沟通,同时也将极大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师生都获得自我的充分发展。
立足于现代教学的高度,针对传统班级教学存在的弊端,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从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角度出发,将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对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目前我国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关的教学实验点已不下数十处。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杭州大学教育系的/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0、山东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0、湖南师大教育系的/协同教学实验0以及北京师大教育系/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0等[1]。
不仅引进、介绍了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特点和环节作了初步阐释,而且将/合作0概念引进课堂教学,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的垄断地位,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¹对合[收稿日期]2000-01-14作学习个别要素、一般特征研究多,对其理论基础作系统、深入研究得少;º对各国合作学习的产生背景、国内外教育教学条件差异以及实施条件研究不足;»对合作学习本身蕴涵的现代教学理论特质研究不够,不能深入揭示交往、社会性因素怎样参与认识过程,在认识总体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在联系等问题,因而带来实践中的盲目性。
为了构建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我们确定了以下研究的问题及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问题:¹理论基础考察合作交往与学生发展;º合作学习的目标定位;»合作的意识与合作学习的行为表现;¼合作交往的形式及类型分析;½学生合作交往意识及其培养;¾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策略与合作小组构成的方式;¿集体、小组、个体三者互动形式及类型;À学生合作意识及合作技能现状调查。
研究方法是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与实证调查结合。
一、合作学习的目标定位合作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体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学生社会化进程。
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
教学中的社会交往,民主平等、合作融洽、相互尊重信任、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学生的认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1.体现教学认识的社会性的要求教学过程不完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还具有社会性。
由教学实践产生的认识具有社会性,集中表现在:¹认识对象的选择性;º认识目的(现实认识主题的逻辑起点的确定;»认识的内容(事实性认识,判断性认识;¼认识发展的形式;½认识发展的方向;¾认识成果的评价、解释。
半个世纪以前,俄国的维果茨基从历史的、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感性。
今天,建构主义心理学基于对学习的现代意义的理解,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
这一趋势表明,人类正在走出唯知识论、工具化的误区,反映了从选择教育向发展教育的根本转换。
但是,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观影响下却忽视了教学认识的社会性,教学中教师没有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实现合作交往需要的机会,没有将人际关系、合作与竞争作为推动学生学习、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马克思主义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认为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揭示了认识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依赖性,指出交往是个性的形成和活动的因素。
学校作为一个社会性群体,师生间、生生间的社会交往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而且,更应该看到,生活在学校群体中的学生更需要交往。
理由是:*同伴间提供的经验,通常易被接受。
*同伴间的交往活动,使学生理解社会角色规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规范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特殊环境,有助于克服自我中心,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自我意识的同时,培养合群性、利他性和社交技能。
这正是未来社会对公民良好个性品质的要求。
3.在合作交往中发展学生主体性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总是处在教学实践的交往活动之中。
只有通过交往,在交往中,人自身才能得到发展,人的主体性才能得以真正的展现。
主体间性主体与主体间的相互交往的特性,正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表现在:*合作与交往,是个体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
表现在从他人身上反观自我,以自我为尺度评判他人,从而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的能力。
*合作学习,提供积极参与、平等参与的机会,通过合作交往,学生从与教师、与学生互动中实现主客体的转换而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个体主体性在群体主体性中得到表现与发展。
群体中的认同、理解、目标、情感共同性的展示,并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正是教学实践的交往活动,影响个体与群体的主体性发展。
二、合作意识和合作的行为表现集中表现为社会交往意识、社会角色规范和社会交往技能。
合作交往是作为过程展开的,按合作交往过程具体概括为以下四点:1.倾听(尊重与信任2.交流(理解与沟通3.协作(互助与竞争4.分享(体验与反思三、教学中合作交往的形式及类型分析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
发展性教学的合作学习,将教学过程作为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互为主客体,使教学中的交往呈现出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
为了建立积极的群体合作学习关系,发展性教学关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群体间人际关系和交往活动。
因此,教学中人际交往的形式与类型成为主体教育实验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教学中的人际交往,主要分为师生间的交往和学生之间的交往。
无论哪一种交往,其内在均包括/角色0、/互动模式0、/交往中介0三个因素。
关于交往角色问题,南京师大的吴康宁教授从课堂教学社会学角度提出,教师的/权威、顾问、同伴0三种角色选择,学生的/合作、竞争0两种关系的处理,师生在主动与受动角色扮演中形成良性促进的和谐关系。
教学中互动模式与中介问题。
在教与学构成的特殊交往过程中,存在以下两种基本的互动的模式。
1.师生交往教与学活动的质与量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但是应该看到,师生的交往,从形式看由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扮演的角色所决定,师生间是一种非对称性交往,二者处于教学过程的两极,是对立的。
但从性质上看,师与生在教学活动中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学就没有教,教依学而存在;没有教也就没有学。
因此,师生间的交往,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应是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民主平等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
我们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师生交往有三种基本形式:(1语言为中介的交流。
这是教学中交往的重要形式。
教师运用科学语言指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建疑析疑解疑质疑0来完成教学任务。
也是通过特定的课堂用语,/没关系,大胆讲0,/谁有不同看法0,/你的看法很独特0,/你分析得真棒0等,学生感受的是教师的期待与信任,教师作为学生的朋友和同伴,共同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快乐。
(2暗示与模仿。
包括是直接的或间接的,自觉的和不自觉的。
暗示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学生对某种信息迅速接受并作出行为反应的过程。
暗示无需讲道理,需要有强的暗示源。
(3情绪感染。
这是由教师创设的特殊情境而激发产生的热烈气氛和积极情绪。
2.生生交往生生互动基本上是一种对称性交往。
在一个学年段的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相似相近,是在一个对等基础上的交往,交往是平等互惠的。
学生间的合作交往,存在合理交往与不合理交往。
如一节自然课,教师按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提出研究假设:/空气受热后会膨胀0。
如何验证这一假设,按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小桌上放有酒精灯,铁丝网罩、大塑料袋等材料,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集思广益,共同设计并完成实验。
当各小组纷纷争论发表自己意见酝酿实验设计时,有一个小组仅用30秒钟便完成了实验设计的任务。
课下了解,原因是该小组一个男同学,他有科学的头脑,出类拔萃的才能,小组同学都服从他的提议,也就不存在集体讨论。
我们认为,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互相合作的成功,但该例显示,由于学生差异的存在,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这个小组的合作学习并未真正进行。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学生互动、有效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我们认为,生生的互动,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个体基本条件均衡。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交往的条件均衡,是在教学意义上的均衡。
小组内每个成员在基本知识、技能、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诸方面的相似性和异质性,并涉及个体间的熟悉度。
(2有共同活动。
包括明确的活动目标、活动规则、个体的责任与分工,行动上相互配合,以及在信息资源、任务、奖惩、责任上的相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