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后现代主义及梵高

论后现代主义及梵高

论后现代主义及梵高真正开始接触美术是在中学,当时看到课本上一幅幅图画感觉很平常,有一些让人感觉莫名其妙,根本理解不了其中画家所倾注的感情。

到了大学由于专业需要,系统的学习了一下西方美术史,终于对西方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

特别是观看了那一幅幅堪称经典的作品之后,让我对西方美术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下面谈一下我对‘西方现代美术—后现代主义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梵高‘的一些见解。

后现代主义简介“后印象主义”一词,是由英国美术批评家罗杰·弗莱发明的。

据说,1910年在伦敦准备举办一个“现代”法国画展,但是临近开幕,画展的名称还没有确定下来。

作为展览组织者的罗杰·弗莱事急无奈,便不耐烦地说:“权且把它称作后印象主义吧”。

这一偶然而得的名称,毕竟还切合实际,因为参展者都是印象派之后的画家。

以后,“后印象主义”便被用来泛指那些曾经追随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义的束缚,从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其中杰出者有塞尚、梵高、高更和劳特累克等。

实际上,后印象主义并不是一个社团或派别,也没有共同的美学纲领和宣言,而且画家们的艺术风格也是千差万别。

之所以称之为“后印象主义”,主要是美术史论家为了从风格上将其与印象主义明确区别开来。

后印象主义者不喜欢印象主义画家在描绘大自然转瞬即逝的光色变幻效果时,所采取的过于客观的科学态度。

他们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同时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塞尚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

”他所关注的,是在画中通过明晰的形,来组建严整有序的结构。

凡高和高更则专注于精神性与情感的表现,其作品渗透着某种内在的表现力和引人深思的象征内涵。

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启迪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即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艺术(如立体主义、风格主义等)与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主义(如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等)。

所以,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梵高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其作品如《星夜》《向目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深深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艺术。

1890年7月29日,梵高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时年37岁。

梵高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伟大的。

梵高的伟大不仅是因为其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市场天价,更主要是其为艺术而燃烧自己生命的伟大殉道主义精神,富含悲剧色彩的人生经历和催人泪下、不被当世人所理解的苦难情感世界以及撼人心魄的传奇式绘画历程。

他的不朽足以当之无愧的堪称世界画坛屈指可数的巨匠。

这位易于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

他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

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

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

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

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

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凡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

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

”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

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

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从某种意义说,梵高的人生轨迹并不是由自己一手所策划的。

梵高一直活在世俗和家人的既定法则和意愿中,但是当他遭遇了痛苦的感情世界、悲悯的传道士以及自虐式的基督情怀和种种不幸后,他开始领悟到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一切关于上帝的说法都是天真幼稚的说辞,上帝是不存在的。

这个世界只有一片浑噩、悲惨、苦难、残酷、煎熬和无尽的黑暗。

他对世俗开始怀疑、不平、仇恨……这些都似乎预示着他的人生将有所改变。

终于他在生命的最后10年伴随着痛苦的冲突和摇摆中彻底的发现了自我。

正如梵高自己所说:“我也会有用处的,我也感到自己生存的理由,只是要怎么做,我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对哪一方面有用?”是上帝给予他天才式的思想和智慧。

由于以前对绘画的了解和热爱,他的脑海中时刻流传着对绘画的热望,这种急切的愿望正在超越其他一切感觉,而即将奔涌出来。

“经过了’这些虚度的岁月,我终于发现了自己!我将成为一个艺术家。

我一定要成为艺术家。

那就是我做不好其他一切工作的原因,因为我不是那料,现在我已经抓住了永远不可能失败的东西。

”梵高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绘画生涯。

初涉画坛之前,梵高通读了狄更斯、斯托、雨果、莎士比亚和米什莱等大师的文学著作。

接触和鉴赏过包括夏尔·得格鲁、伦勃朗、吕斯代尔、巴比松和海牙画派等大师的艺术作品,并以米勒和伦勃朗等大师为导师,精心临摹了自己喜欢的大量作品。

一开始梵高就显示出对绘画惊人的敏锐力和感悟力。

在寻求自己绘画的艺术道路上。

梵高先到布鲁塞尔学习透视学和解剖学,然后在法国的埃顿、海牙、纽南和安特卫普辗转学画。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农民肖像画和风景画。

作品大都以灰暗的色彩表达了画家内心的苦闷孤独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与怜悯。

梵高并不满足于现有的艺术创作状况,而后他来到巴黎。

期间,在弟弟提奥的引荐下,梵高结识了许多印象派画家,并得到毕沙罗的赏识和指教。

他尝试着学习运用明亮的色彩,于是,其艺术作品也逐渐明亮起来,并通过技法、运用点状的笔触和单纯的色彩,将其对艺术的满腔热情表达出来。

此时,梵高总是处于创作的狂热之中,他的艺术风格也因此独树一帜,并成为后印象主义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日本的“浮士绘”出现在他的眼前,这些独具特色的东方艺术因为其色彩鲜明、线条简明而又富有表现力打动并唤起了梵高的共鸣。

他吸收其精华,并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加以实践,使自己的作品更加丰富,更具特色。

这种博采众长、使东西方绘画技法集于一身的做法,致使梵高的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并超越了欧美同时代许多优秀的大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后,拥有印象派灿烂色彩和东方艺术简洁线条的梵高,内心蕴藏着一股强烈的情感需要倾泻。

他已不满足于巴黎的阴郁,他向往着更加光明的地方,因为他心中有着十倍于太阳的热情,急需一团烈火来加以引发。

于是他来到了法国南部的阿尔小镇,这里到处辉煌,梵高的天分和激情完全得到了表露。

他曾如此自问:“我的体内存在着某种东西,那是什么呢?”现在,那个莫名的东西形成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爆发出来。

他以惊人的勤奋不间断地进行创作,阳光让他兴奋,他用艺术描绘着象征热情、光明和生命、富有金黄色彩的太阳,描绘着阳光下的田野,描绘着田野周围生活的农民。

热烈的太阳神给了梵高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高涨的创作欲望驱使梵高投入近乎疯狂的工作之中。

期间,他大胆创新,大量运用红、黄、蓝等原色。

尤其喜欢用红色、黄色及柠檬黄和橘黄。

他认为。

这种红、黄原色产生的强烈效果会给受苦难的人以希望,也会给自己以慰藉。

他的作品色彩炫耀,笔触激情有力,一笔一画之中运载着奔涌不息的情感激流。

粗犷、豪放、充满动感,紧张、强烈而富节奏。

这些伟大的作品传递着梵高满腔激情,表现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躁动又孤寂的内心情绪。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竟然完成了200余幅油画和许多素描作品,他的绘画技法臻于成熟。

但是。

他那不修边幅的艺术家外表、忧郁孤僻的内心及其意气冲动与暴戾的性格使得人们害怕他、讨厌他,甚至有人把他当作疯子。

而他却以高度的绘画热情忍耐着人们对他的误解、敌视甚至驱赶,终于在一次割耳事件后,他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他忍受着内心不被人理解的巨大痛苦和身体的极度折磨,而他体内燃烧的绘画激情却从没有停歇。

这时的梵高开始按照自己内心的感受来作画,激越而狂放。

作品还使用了一些旋转、扭曲的线条,扭曲的笔触向上升腾着,画面给人一种流动感,并体现着、充满着力的搏斗。

这正是梵高内心所追求且意欲所反映的深刻的思想意境。

这种境界体现着梵高桀骜不驯、不屈于命运、积极向上且与命运抗争的人格与精神。

但是。

梵高还是没有战胜精神分裂抑或是癫痫的巨大创伤,他还是向自己扣动了扳机……。

倒下的36个小时后,一个幽灵飘向了极乐世界。

半年后。

他的弟弟也辞别于世,他们生前永不分离,死后仍旧魂魄不离。

我们很难相信一个人会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倾注于艺术创作中,但是面对梵高绘画艺术的真实感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力的追求及对苦难民众不屈于命运的关切之情,我们会为之一震。

因为这种面对社会丑恶、腐朽而表现出的不屈的精神将鼓舞后来者在艺术长河中不断地探索与追求。

论及个人,梵高无疑是不幸的,他单纯的理想主义信念,痛苦的疾病折磨,孤僻、直率、执着而神经质的性格使他难以融入当时的社会,并与人为善相处。

也许正是这种性格缺陷成就了梵高的不朽。

他以广博的文学修养,宽厚的人文情怀,博大的同情心,悲悯的基督精神,火热的创作激情,独特的绘画技巧,把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燃烧在绘画艺术中,形成了他得以不朽的艺术生命。

梵高的不朽来自于他高度自觉的自然观绘画思想。

早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提出了“返回自然”的自然观思想。

自然观思想认为,艺术家只有投身自然。

才能创作出美的作品,诠释美的生活。

凡高的艺术创作深受自然观思想的影响,他以宗教徒般的虔诚走进自然,诠释人生。

他以其孤寂的生活和楚苦的精神世界为创作背景,运用绘画的艺术形式表达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化的自然世界。

凡高描绘出的自然世界不是纯粹的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它是内化于人的“人化自然”。

他通过绘画艺术将自身的内在心灵与其所处的社会联系起来,正如梵高所说:“在见到诸多自然事物时,如当看到一片树木时,我都能看到自然的表情,甚至感受到他们的心灵。

我甚至奢望能够在那里找到某种斗争的方式。

”于是,作为一名艺术者,梵高一直在努力寻求人生意义与自然的本质之关系,他说:“一名社会劳动者形象,一片沙滩、天空与海洋,一块犁地上的犁沟等,都理应成为艺术描绘的对象。

将这些自然物描述出来都是不容易的,但由于他们都是生活之美的对象,一名艺术家终其一生从事于表现这些自然物之美,确实是值得的。

”因为反映自然之美是非常值得的,所以,梵高常处于一种精神极度亢奋的状态来进行他的艺术创造,正因为这种执着,梵高的艺术作品才真正反映出来自然的“生气与真诚”,打动了有灵性的艺术之人,并传于后世而永不退色。

梵高独立特行的创作精神与思辨意识也促成了其不朽的艺术生命。

梵高也曾震撼于米勒、伦勃朗、德拉克罗瓦等艺术家的绘画作品,然而,他更多的是吸取其创作精华,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追求形式和心理的平衡。

相关主题